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烏梅,味酸卻不澀

烏梅,味酸卻不澀

烏梅,味酸卻不澀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烏梅味酸、澀……功能主治:斂肺,澀腸……」這是很容易見到的烏梅的功效描述。酸味即澀,烏梅味酸,所以是澀葯,具收斂之性,可以斂邪,有邪時不可用幾乎成為中醫界的共識。

烏梅味酸不假,但是酸就一定會澀嗎?《內經》對藥味的記載為「酸、苦、甘、辛、咸、淡」,比目前約定俗成的依照五行歸類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多了淡味。《神農本草經》對藥味的記載為「酸、苦、甘、辛、咸、澀」,比依照五行歸類的五味,多了澀味。看來《內經》《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中描述的藥味並不符合五行的「標準」。為了符合五行歸類的需要,必須將多出來的藥味給予合併。

經過歸類,《內經》《神農本草經》中多出的藥味「淡」「澀」消失了,形成了「淡附於甘」「澀附於酸」的格局。為了系統歸類,這本來無可厚非,但如果為了歸類的需要,卻影響了對於藥物本來功效的認識,就犯了「以辭害意」「本末倒置」的錯誤。

理論的文字歸類是學習的舟楫,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體會、整理藥物的核心功效而設。一定要明白那些理論和功效,本身是不能等同的。「澀附於酸」的歸類,被錯誤地解釋為「酸有收斂、固澀作用」。這是當初的整理者所始料不及的。在「酸有收斂、固澀作用」的表述之後,很多教材會有補充說明:「酸味葯的作用與澀味葯相似而不盡相同。如酸能生津、酸甘化陰等皆是澀味葯所不具備的作用。」但是這種補充對於先入為主、反覆強化的「酸能收能澀」的錯誤認識來講,其糾正作用是非常有限的。

從「澀附於酸」的理論發生學上認識,我們知道酸味葯必「澀」的表述是錯誤的。那麼酸味葯都具有「斂邪」之性、「有邪時不可用」的認識也就不攻自破了。酸味葯的實際臨床也證實了這一點,如:五味子味酸,被臨床用作重要的「收澀葯」,治療久咳、虛喘、自汗、久瀉、遺精及尿頻等證,實際上表面上看起來的「收澀」作用只是五味子補益作用的結果,《本草經疏》言:「……氣無所管束,是肺失其職也,故宜補之以酸,使遂其收斂之性……五味子之屬是矣。」白芍味酸,是「酸收」的代表葯,但《神農本草經》謂其「除血痹」「破堅結」「利小便」,說明白芍具有通利之性,故仲景治腹痛多取白芍通血脈、止痛之功;山楂味酸,無「斂邪」之性是容易理解的,《本草經疏》謂「山楂能入脾胃消積滯,散宿血,故治水痢及產婦腹中塊痛也。大抵其功長於化飲食,健脾胃,行結氣,消瘀血……」與「澀」是如何也不會發生聯繫的。

烏梅味酸,而有止渴、止咳、止瀉之功,一直被誤認為「收澀」「斂邪」之葯的代表。而清代名醫劉鴻恩卻說:「烏梅毫無邪性,可以多用,可以獨用……」他擅長應用烏梅,對於烏梅治療內科雜病之功備加讚賞,遂視烏梅為知己,自號「知梅學究」。

目前中醫界善用烏梅、試用烏梅的醫家已經越來越多,但大家都還或多或少地戴著「烏梅斂邪」的「緊箍咒」,不敢放開使用。筆者撰寫此文的目的在於:從理論上闡明「酸澀斂邪」的來龍去脈,告訴大家烏梅酸而不澀,烏梅有澀味或許是大家的潛意識作祟,當大家摘下「有色眼鏡」去看待烏梅,烏梅會在柔木舒肝這個功效的引領下,發揮其本該發揮的廣泛作用。

首先期待的是市面上出現以烏梅命名的烏梅丸的成藥,如此療效肯定、作用廣泛的千年古方,沒有成藥可用,可以說是中醫中藥界的悲哀。(張英棟 山西省中西醫結合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搜索「私家健康先生"關注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中醫資料。

推薦下載:全新中醫家APP,五十萬中醫人專屬軟體,只專註中醫領域。【社區】以醫會友,廣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醫打造個人品牌,提升醫患互動,創建自己的工作室。【會議服務】全國中醫會議培訓隨時報名,輕鬆加入中醫名師互動圈。下載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家 的精彩文章:

葛根:解表退熱,生津透疹,戒酒止瀉
疏風解表法在兒科的應用

TAG:中醫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