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黃帝內經》:「心主神志」怎麼理解,「腦」的概念

《黃帝內經》:「心主神志」怎麼理解,「腦」的概念

《黃帝內經》 :「心主神志」怎麼理解,「腦」的概念。

在中醫的臟腑理論里,「心」被賦予了至高無上的地位——君主之官。它的功能也有:主神志、主一身之血脈。其中,「心主一身之血脈」這個比較好理解,和現代醫學裡心的功能大同小異,但對於「心主神志」這個說法,應該是飽受現代人所詬病之處。

因為現代科學研究證實,所有的精神活動,都是由大腦完成的,也就是神經系統的功能,和心關係不大。於是,中醫的這個觀點,便被指責為「無腦的中醫」,這麼說對不對呢?

我認為,之所以指責「心主神志」的人,應該是對中醫理論不是很熟悉的人,或者斷章取義而來。今天,我們就來系統回顧一下,中醫理論中的「心」和「腦」。

首先,我們現代人在成長過程中,首先接觸到的「心」這個概念,就是現代醫學的心——收縮舒張、博出血液供給全身各個組織器官。於是,形成了這麼一個「常識」之後,再接觸中醫的「心」——主神志這個概念,第一時間便會當成謬論看待。

其實,中醫臟腑里的「心」,並不僅僅是解剖形態上的心臟,這是一定要明白的。中醫的每一個臟腑,無論是「肝心脾肺腎」五臟,還是「膽小腸胃大腸膀胱」這些腑,都是具體形態的器官之外,更包含無形抽象的功能定義。如果不了解這個關鍵點,對六腑之一的「三焦」就無從接受了,因為三焦是沒有具體解剖形態的啊。

所以,古代中醫,並非閉門造車憑空想像,要不然,為何不說膀胱主一身之血脈?而「心」和「神志」聯繫起來,也是有其獨特的道理的。

因為中醫認為,人體所有臟腑,都有其「形」與「神」兩個方面。而「心主神志」,就屬於「神」這個範疇。所以,中醫歷來都是崇尚「形神俱備」的。如果只有「形」而沒有「神」,那就是一堆行屍走肉而已。可是這種「神」怎麼來?從氣血而來,從五行而來。

氣血是中醫關於生命的兩個基本物質,氣是無形的,血是有形的,氣屬陽血屬陰,而神志活動,都需要氣血的濡養溫煦才能完成,如果沒有「氣血」,何來神志可言?無形之氣不可見,可見的唯有有形之血。而血脈由心所統管,氣為血之帥,所以,將神志活動歸屬於「心」,從這個方面說是沒有問題的。

其次,中醫理論里,其實也有「腦」這個概念。早在《黃帝內經》里就已經提出。

《素問.本病論》:「心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神失守位,即神遊上丹田,在帝太一帝君泥丸宮下」。這裡已經指出,所謂「心主神志」,其實其根本還在「泥丸宮」,那裡才是神志活動的「中樞」,泥丸宮也就在大腦里了。

還有,《靈樞.經脈篇》:「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腦髓生」,這個和現代醫學的胚胎形成次序是很相似的。《靈樞.海論》:「腦為髓之海,其輸上在於蓋,下在風府」,這些都可以歸納為一個概念:腦為元神之府。

而中醫認為,元神之府,是深藏不露的,一旦外泄就會引起人的神誌異常。於是,將神志外寄於「心」,一則也有一個解剖實物,二則作為「君主之官」,更顯對「元神之府」的重視。

同時,儘管現代醫學證實,精神活動是由神經系統完成的,但是,「精神」是解剖可見的嗎?也不是,一旦脫離了身體這個整體,神經系統也是不能有單獨的「神志」。

所以,中醫的「心主神志」,如果全面了解了中醫這方面的理論,其實並非謬論,只要掌握了「心主神志」和「腦為元神之府」,那麼,即使用現代醫學的眼光審視,也是沒有太大的可疑之處,不知道您對此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每天來讀古文章 的精彩文章:

如何學會忍讓,「忍」有五層含義,您知道嗎?
600年來,信佛的人何其多,為何只有釋迦牟尼能成佛

TAG:每天來讀古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