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沒有口罩的古人們對付霧霾風沙用啥辦法
在風沙霧霾多發的寒冷季節,現代人不約而同地選擇戴口罩出行。古代沒有口罩,遇到風沙霧霾怎麼辦?早在先秦時,古人已設計出了有遮蔽功能的女用「面衣」,後又發明更時尚的羃X(「罒」下「離」)、帷帽等。此外,古人的衣袖、巾帕亦都能派上用場……
先秦時期已開始穿戴「面衣」
古人對付風沙霧霾的首選「裝備」,大概要數面衣了。明屠隆 《在京與友人》文中稱:「燕市帶面衣,騎黃馬,風起飛塵滿衢陌。歸來下馬,兩鼻孔黑如煙突。」依屠隆所記,明朝時北京的氣候已很糟糕,沙塵霧霾這類臟天氣嚴重:在北京街頭騎馬的人,戴著面衣,被大風吹起的塵土滿街飛揚。返回下馬後,發現兩個鼻孔像煙囪一樣黑。
面衣是中國人最早發明的用來保護面部的一種服飾,早期面衣是專為女性而設計的。穿戴面衣的風俗,在先秦時即已出現,《禮記·內則》便有這樣的說法:「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當時女性外出,得把面部遮擋起來。雖然說這種「蔽面」要求,是出於儒家所提倡的「禮」的考慮,卻意外地起到了擋避風沙霧霾的作用,還可禦寒保暖。
擁有一件面衣,在秦漢時已成為有身份女性的必備,出遠門必需。據漢劉歆著《西京雜記》,漢成帝劉驁寵妃趙合德,在其姐姐趙飛燕成為皇后之後,所送的一批高檔奢侈品中,就有一件「金華紫羅面衣」。金華紫羅面衣是用紫色紗羅裁製的,綉上金花。
這樣的面衣,當賀禮送給皇后姐姐自然十分體面。而民間的女性所用的面衣則比較簡單,一般用普通布紗裁製而成,考慮到包裹的需要,面衣的布幅都較寬大,故又有「大巾」、「巨巾」的叫法。這種面衣很大,穿戴在胸前時把膝部都能蓋起來,故又稱「蔽膝」。西漢揚雄《方言·第四》即稱:「蔽膝,江淮之間謂之褘,或謂之袚。魏宋南楚之間謂之『大巾』,自關東西謂之『蔽膝』,齊魯之郊謂之『袡』。」
魏晉以後流行用「大巾」
面衣其實就是一塊大方巾,使用時覆蓋在頭上,用帶子繫緊。面衣的使用,從東漢劉熙《釋名·釋衣服》的解釋中可以看出一些:「韠,蔽也,所以蔽膝前也,婦人蔽膝亦如之。齊人謂之『巨巾』,田家婦女出自田野,以覆其頭,故因以為名也。」《小爾雅·廣服》稱:「大巾,謂之冪。」
「冪」是什麼?就是古人的「覆頭之物」。「以覆其頭」這種用法,讓面衣又有了「蓋頭」的別稱,後世婚俗中新娘子的「紅蓋頭」,即由此流變而來。
面衣本是女用服飾,魏晉以後,男性冬天出行時也可使用面衣。《晉書·惠帝紀》記載:建武元年(公元304年),晉惠帝司馬衷被大將張方劫往長安,「行次新安,寒甚,帝墮馬傷足,尚書高光進面衣。」司馬衷得到這件遮風禦寒之物,別提多高興了,還嘉獎了高光。
與以前相比,魏晉以後面衣遮蔽沙塵的功能較為突出,而禦寒性能減弱。這時的面衣,往往用較薄的紗羅裁製。由於稀薄透明,面部容易讓外人看見,面料多選用遮蔽效果較好的黑色羅紗。
晉干寶《搜神記》中記載有這麼一對神仙夫妻,妻子很漂亮:「質貌嫻雅,年若十八九許,皂榖幪首,絛繒束腰,曾無粉黛之飾,發澤肥凈,光彩照人。」這裡的「皂榖幪首」,就是用黑色面衣蒙著臉面。
面衣到宋朝又稱作「面帽」。宋高承《事物紀原》卷三「冠冕首飾帷帽部·帷帽」條:「又有面衣,前後全用紫羅為幅下垂,雜他色為四帶,垂於背,為女子遠行、乘馬之用,亦曰『面帽』。」明清時的面衣更有設計感,既實用,又巧妙。從明王圻《三才圖會》所載繪圖來看,明朝的面衣多以質地厚實的布帛為之,中間開孔部分綴以黑紗。


※國學周易——八字命理實戰基礎與運用18
※盤點愚人節歷史大事件
TAG:天空因海而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