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知道孩子偷東西,這位父親的做法藏著大智慧
提起偷,可能讓很多父母為之一驚。
《追風箏的人》有句話:「罪行只有一種,那就是盜竊,其他罪行都是盜竊的變種。」
「偷」這個字,在人們的眼中是很嚴重的。
我們也經常收到很多父母這方面的困擾:
我家孩子偷東西,怎麼辦?發現孩子偷拿我錢包里的錢,我該怎麼處理?
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既擔心又害怕。
因為我們常常會把孩子的偷竊問題與道德問題划上等號,並且對孩子未來充滿擔憂:「這孩子現在學會偷東西,長大還得了!」
所以,很多父母通常的做法都顯得過於簡單粗暴。
講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
這是我朋友跟我講過的,至今讓我記憶深刻。
朋友家旁邊的文具店裡曾經抓住一個6、7歲的孩子,沒付錢,就拿著一個本子準備出門。
店主叫來了正在打牌的孩子爸爸。爸爸來到文具店,不問三七二十一,抬手就給孩子一個耳光。
隨後,一頓腳踢拳打,一邊打一邊罵:「你是小偷嗎!你還敢偷東西!」旁人看得心驚膽戰。
這個不知所措的小男孩,眾目睽睽下,硬是忍住不哭。
過了幾天大家才知道,孩子是第三次把作業本丟了,不敢對爸爸媽媽說,才鼓起勇氣去文具店。
第二個故事:有個男孩放學後看到書亭里有一本喜歡了很久的書,可是自己沒有那麼多錢,於是就大著膽子把書藏進了懷裡。
誰知被老闆發現了,打電話通知了孩子的父親。很快,孩子的父親就趕到了。
父親到場後,沒有責罵孩子,反而對老闆說:
「我想,這一定是個誤會。因為我非常了解我的兒子,他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他一定十分喜歡這本書,只是因為沒有帶足錢才這樣的。你們看這樣行不行,我出三倍的錢買下這本書,這事就算結束了。」回到家,父親告訴孩子:「兒子,人這一輩子或多或少都會犯錯誤。聽著,忘記它!不要讓它在你心裡留下陰影,好好學習和生活,只要以後不再犯這樣的錯誤,你依然是一個讓父母驕傲的孩子!」
說完,他鄭重地將這本書放到孩子手中,男孩捧著書,控制不住地放聲大哭。
幾乎是同樣的場景,但是兩位父親的處理方式完全不同。
第一位父親是完全不顧前因後果以及孩子的自尊,大庭廣眾下,不留情面的打罵,給孩子留下了深深的陰影。
而第二位父親,卻選擇了給孩子多一點信任和尊重。
比起孩子偷東西,父母的過激反應才是最可怕。
人們常說:「小時候偷針,長大偷金」,這種因果假設其實是毫無邏輯的。
幾乎大部分的孩子,在童年時期都有過不問自取的經歷。
很多10歲以下的小孩,對別人的東西、錢沒有概念,他可能隱隱約約知道拿了不好,但是控制不住自己,除了「偷」,他不知道還有別的辦法可以得到。
偷竊有個前提,是自我意識的發展。簡單來說,就是明知偷是不道德的行為,還要堅持去做。
對於有些小孩來說,沒有道德觀念,只有佔有慾望,喜歡的就想要。
所以,孩子「偷」東西,很多時候不能等同於大人的偷竊行為,與其說是「偷」,不如說是拿,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在處理這個問題上更要慎重。
這個過程中,最難得的是父母不露聲色的教育,最怕的家長一衝動給孩子貼上「小偷」的標籤。
就像文章開頭那個在文具店打罵孩子的父親,他不僅讓孩子丟掉了尊嚴,更是給孩子烙上「小偷」印記。
面對孩子的偷錢行為,父母怎麽做?
首先要了解孩子為什麼要偷拿錢或者東西
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溫尼科特曾表示:孩子的問題行為,常常是在向父母表達什麼。
偷,也是如此。
表面看,它是孩子一種錯誤的行為,實際上都藏著孩子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
有的孩子是因為渴望,有的孩子是因為好奇好玩,還有的孩子是因為得手的成就感.......
總之,孩子偷東西偷錢有著各種各樣的原因,父母必須了解這一點,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比如孩子是為了買喜歡的玩具而偷錢,父母可以適當地給些零花錢,並且告訴孩子:
你的要求是合理的,但不能靠偷拿父母錢來解決,你可以將零花錢慢慢存起來或者自己賺取零花錢。
了解孩子偷的原因,我們才有可能杜絕這樣的行為再次發生。
保持冷靜,重點讓孩子認識錯誤並彌補
我在新聞里看到過一個9歲的孩子,為了打遊戲,偷了奶奶的2000元。
孩子媽媽剛知道這件事情的時候,氣得想揍他一頓,但經過深思熟慮之後,她選擇讓孩子親自去想辦法把這2000塊錢掙回來。
於是,這個九歲的小男孩就利用空餘時間收廢品賺錢。孩子說:「教訓很深刻,以後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多麼睿智的媽媽。
孩子做了一件錯事,可能你會大發脾氣,歇斯底里。
但實際上這對孩子意識到錯誤一點作用都沒有,告訴孩子怎麼做是對的,陪著孩子一起去道歉、挽回才是最重要的。
做好金錢教育;強調物權意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做父母的最容易忽略的教育是:性、金錢和死亡,只要談及其中之一,大家要麼諱莫如深,要麼覺得沒有必要,避而不談。
其實,我們有必要培養孩子正確的金錢觀,讓孩子明白錢是通過努力勞動得來的。
從孩子開始擁有自己的零花錢開始,我們就要教他們如何管理金錢、花錢和存錢。
同時,還要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分清「你的」、「我的」,不碰別人的東西,拿別人東西前一定要先徵得對方同意。
有了這些好習慣,孩子順手牽羊的概率會小很多。
孩子偷東西,聽起來是很嚴重的問題,但只要我們反轉角度,會發現壞行為的背後,常常是孩子的情感沒有得到滿足。
林青賢《幸福,從接納開始》中有句話寫得特別好:「愛的重量,等級,長度,方向,空間不一樣,態度就會不一樣,相處的方式,結果也就不一樣。」
這個世界上沒有不好的孩子,只有不被愛的孩子。
請相信,有了父母的愛和支持,孩子不會變壞。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薛寶釵竟然根本看不上賈寶玉?
※李宗盛《晚婚》爆紅:人生急不得,你得等他自己熟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