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歷史上的攻伐戰爭——不爭饅頭爭口氣

中國歷史上的攻伐戰爭——不爭饅頭爭口氣

戰爭是人類最野蠻的一面,可惜到現在為止,戰爭仍然沒有從我們身邊消失。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戰爭,很多時候並非為了一城一池的爭奪。很多人對於戰爭的定義在於國家與國家之間的利益爭奪,這也是現代戰爭的一種特點。與現代戰爭不同,中國歷史上的戰爭並非完全為了利益之爭,相當一部分只是為了面子。這些是中國歷史上攻伐戰爭的一大特色。

因為某一個事件,從戰國時圍繞「朝見周王」各諸侯之間就能大打出手,再到清朝乾隆時期的「中緬之戰」。很難說這種戰爭的意義到底在哪,但是這也從側面印證著當時統治者的一種思維:面子遠比銀子更重要。

一、「三家分晉」之後因朝拜而發生戰爭

在春秋末期,春秋五霸之一晉國被魏國、韓國、趙國所瓜分,而此時晉國雖然國土盡失,但國度尚在,也有自己的君王。當然了,這君王的作用可能更像吉祥物一些。魏趙韓三國之間本身就有嫌隙,為了噁心對方,往往會選擇迎奉晉君,也就是扯虎皮做大旗。而每次當三國之中有一個國家表示迎奉晉君之後,都會遭到另外兩國的攻伐......打完之後,還會把土地還給對方以示正義......

二、中國最好面子的皇帝之一——楊廣以及隋朝的對外戰爭

如果魏趙韓之間還是明著一套,暗著一套,那麼隋煬帝楊廣則是不折不扣的面子愛好者。作為當時冠絕一時的皇朝,隋朝不僅大敗東突厥汗國(今土耳其)、收復越南,同樣也把中國的疆域拓展到了一個史無前例的地步。而最終卻因為小小的高句麗(如今的韓國-朝鮮)葬送了父親留下的基業。楊廣因此也被認為是一個比胡亥還能敗家的皇帝。為什麼會敗?因為楊廣屢次三番的中了高句麗的詐降計,最終葬送了隋朝的核心軍隊。其實那個時候的高句麗真的有必要去征伐嗎?事實不僅不用,征伐之後還有可能成為累贅,這是典型的為了面子不要里子。

對此,蒙曼在《大隋風雲》中評價到:「文質彬彬,威風凜凜。只道是并吞八荒,功蓋萬古;橫槊賦詩,笑傲前塵。卻不料,南征北戰竭民力,予雄予智失民心。」

三、乾隆主導「中緬之戰」

《還珠格格》第三部中有這樣的一個橋段——爾康被緬甸俘虜,公主看上他,分分鐘要和紫薇搶男人。雖然這的確很狗血,但是其中的確也是中緬之戰的寫照。這場戰爭總共持續7年,這對於如日中天的清朝來說完全是沒有料想到的。當然了,如果純粹的說這場戰爭是為了面子其實有失偏頗,從起因上來說,是因為緬甸屢屢侵犯邊境所造成的。但是最後的結局卻是:口頭上,緬甸向清朝稱臣;實際上,清朝給出大把白銀。是的,贏了面子,輸了里子。

這三件事只是中國歷史上「不爭饅頭爭口氣」的典型,而在歷史長河中,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包括三國時期劉備悍然東征,為關羽報仇所發動夷陵之戰等等。其實從理性客觀的角度來說,很難去評判所謂的對錯,只要是戰爭,除了自衛反擊,沒有是正義的,但是從中國的傳統觀念來說,比錢和利益更重要的東西還有很多——面子、政治正確、情義......這也是為什麼要打這些戰爭的根本原因。

本文來自知歷史工作室原創作品 未經許可 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歷史 的精彩文章:

南宋真是中國歷史上最弱的朝代嗎?真相往往很打臉
為何很多朝代都會有「高祖」,原來他們就是「爺爺的爺爺」

TAG:知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