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心無恐怖即破業障

心無恐怖即破業障

心無恐怖即破業障(我執習氣)

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這一句是破三障中的業障用的。既然心無掛礙,自然就沒有憂悲、惶恐了。大凡有恐怖者,一定有個「得失心」在。這個「得失心」就是有「我」之故,而這個「我」正是六道生死的種性。我們用功夫,必要時須「打七」,就是用佛法把「我執」——即第七識打死。我們如果能夠心空、法空,就沒有「人、我、眾生、壽者」諸見了。人我、法我既空,掛礙就無著了。既無掛礙,又何有恐怖呢?故曰:「無掛礙故,無有恐怖」。

恐怖是害怕、畏懼、惶恐、怖畏之義,是由掛礙所生。凡夫時時處處無不在掛礙之中周旋。沒有得到的,一心想得到;已經得到的,又害怕失去。患得患失,擔驚受怕。即使是正在世上修行的菩薩——初學菩薩,亦復如是。因其破惑未盡,所以仍有掛礙、恐怖。恐怖的大小、類別不一,歸納起來有五種怖畏:

一、不活畏:世人為了衣食住行,終日奔波忙碌,時時為生活而憂心、害怕。初心菩薩在行六度法度化眾生時,害怕由此而影響自己的生活,所以顧慮重重、瞻前顧後、患得患失,而不能盡心儘力、不怕犧牲自己一切地去做。

二、惡名畏:世人或修行人唯恐無辜遭人毀謗、落惡名、罵名。其實,在我們做事時,即便是做了一樁大好事,眾生若不理解,都認為你做了不好的事,也會遭到非議。我們應心量廣大,只要問心無愧,對於眾生的誤會,要能容忍,而不要害怕、委屈、難過。大愚阿闍黎的《解脫歌》云:「太虛飲光消契闊,幽谷回聲話晚煙。」要有如此博大的胸懷才行啊!

三、死畏:一般世人留戀這個娑婆世界,貪生怕死。修行人未斷我執,也不能自捨生命。只有發大菩提心、行菩薩道的大心凡夫和菩薩才能為法忘我,為法捨身。死都無所畏懼,還有什麼不可舍的呢?

四、惡道畏:修行人恐懼惡道受苦太甚,法執甚重,不能以大乘佛法的不二、中觀對治之。

五、大眾威德畏:害怕自己有過失,所以畏縮不敢承擔。無私才能無畏,要敢於荷擔如來家業,自度度他,行菩薩道。

大菩薩以自性金剛般若,已照破分段、變易二死,再來世間,則是乘大悲之願而度眾生了。稱之為:大悲願力不舍一人。自然也就沒有恐怖了。既無恐怖,業障也就消失無餘了。

心無恐怖即破業障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不得凈空三昧,先發五神通,是最危險的事
修持功夫,只有自知,屬於心地,豈可皮相?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