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分泌正在懲罰不自律的人!變醜只是最輕的處罰方式
「內分泌紊亂」,一個我們時常掛在嘴邊、卻很神秘的詞,很多人長痘痘怪它,失眠焦慮怪它,大姨媽不來也怪它。
可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內分泌,究竟是什麼?它是怎樣引起一系列身體反應的?
《生命時報》(微信內搜索「LT0385」即可關注)邀請權威專家,為你一一解答,並教你調控內分泌系統的科學方法。
受訪專家
北京協和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 伍學焱
南方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內分泌代謝科主任 沈潔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婦產兒童醫院婦科主任 畢蕙
內分泌亂了,全身遭殃
人體有一個生產激素的部門,叫做內分泌系統,既包括我們熟知的甲狀腺、胰腺、卵巢、睾丸,也有「名氣稍小」的垂體、腎上腺、松果體等。
腺體生產激素並將其送入血液中,對各種生理活動起著調節作用。腺體分泌異常,會導致激素失衡,就會出現各種癥狀。
打個比方,內分泌腺體就像網上商家,分泌的激素就是顧客(身體各器官)要買的東西。商家發貨後,物流公司會把商品(激素)通過血液循環送到目的地。如果顧客選錯商品、商家寫錯地址、快遞員送錯地方,都可能導致內分泌紊亂。
如果內分泌系統出現紊亂,健康就會面臨威脅。
黃褐斑、婦科病:由於內分泌失調,28.2%的中青年女性出現面部黃褐斑、雀斑,31%的女性患上子宮肌瘤等婦科病。
不孕不育:高達10%~15%的不孕不育發生率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於內分泌失調引起。
糖尿病:糖尿病是內分泌代謝科最常見的疾病,我國糖尿病患者約1.2億人。
甲狀腺疾病:我國甲狀腺疾病的發病人數已經超過2億。
更年期提前:內分泌紊亂還可能導致提前閉經等早衰現象。
兒童發育問題:性早熟、矮小症等。
6個表現提示內分泌失調
內分泌紊亂的表現多種多樣,以下6個癥狀是「男女通吃」的。
1
脫髮
經常熬夜、飲食油膩、精神壓力大等,都會導致內分泌紊亂。
如果男性雄激素分泌過於旺盛,會導致雙氫睾酮濃度平衡遭到破壞,影響毛囊。
女性產後、更年期、口服避孕藥等會造成雌激素分泌失調,可能導致頭髮稀疏、斑禿或脂溢性脫髮等。
如果出現髮際線後移、前額明顯禿髮、頭頂部位稀疏等,就需要去醫院內分泌科就診了。
2
長痘、色斑
男性雄激素水平過高,女性月經周期前後或經常熬夜時,臉上都可能長痘痘,也就是痤瘡。
還有些女性,皮膚上突然出現很多色斑,面色發暗,也可能與內分泌失調有關。
3
肥胖
有些人「喝涼水都會長肉」,這往往與長期進食高熱量、高脂肪的食物,導致內分泌失調有關。
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脂代謝紊亂等,與脂肪過剩相關的代謝紊亂綜合征,也會出現超重或肥胖。肥胖反過來還會導致內分泌系統紊亂,誘發各類代謝性疾病。
4
脾氣急躁
性格變得暴躁,遇到小事也會大發雷霆,可能是內分泌功能紊亂(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導致的。
5
經常疲勞
經常出現不明原因的疲勞,伴隨體重增加、食慾波動、排便異常,最常見的是甲狀腺功能減退。
部分女性在月經期間萎靡不振,也與激素分泌異常有關。40歲以上男性睾酮分泌減少,也會導致疲勞、長期精神不佳。
6
毛髮旺盛
不管男女,體內都會產生雄激素和雌激素。只要雄激素分泌過多,都可能出現毛髮旺盛的癥狀。
還有一些內分泌紊亂,表現出性別差異。
男性主要表現為性慾減退、性活動減少、勃起硬度下降,這與雄激素水平下降有關;此外,男性甲亢時常伴有乳房發育。
女性的特殊表現較男性更多,比如:
乳腺增生、脹痛:與體內雌激素水平升高,雌、孕激素水平不平衡有關。
月經失調:壓力過大、甲狀腺異常、雌激素偏低、多囊卵巢綜合征等,都會導致月經不規律或停經。
不孕不育:下丘腦—垂體—卵巢軸中的任何部位功能異常,都可能妨礙正常排卵,進而導致不孕症。
夜間盜汗:與雌激素偏低或絕經期提前導致的排卵減少等有關。
4個習慣讓內分泌瀕臨崩潰
吃得太多、太晚
通常,激素白天分泌多,夜間分泌少。晚餐吃太多、太晚,會使原本處於低水平的消化類激素升高,而後上傳至垂體,引發全身性內分泌失調。
壓力大
壓力大會影響男性的生殖系統和精子質量,使女性出現月經失調或閉經,嚴重的會造成不孕。
活動太少
過去人們講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規律的生活給了機體修復時間。現代社會,人們的身體活動遠不如從前多,增加了內分泌疾病發病風險。
睡眠不足
人體在睡眠時,能分泌大量的褪黑素,褪黑素是控制人體內分泌的「總司令」,經常失眠必然導致內分泌紊亂。
7招管好調皮的內分泌
健康的生活方式,能讓內分泌系統重新排兵布陣、井井有條。看上去老生常談的生活細節,堅持下去你就會發現它的神奇。
1.好好吃飯
飲食遵循以下原則:
食物豐富多樣;清淡少鹽;
多吃穀物、蔬果和薯類;
常吃奶類、豆類或其製品;
常吃適量魚、蛋、瘦肉,少吃肥肉。
2.管好體重
若體質指數(BMI),即體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超過25,則應開始控制體重。建議平時少吃快餐、油炸食品等。
3.睡個好覺
盡量晚上11點前入睡,並保證7小時睡眠,休息後要有神清氣爽的感覺。如果入睡困難,睡前1小時喝杯牛奶或者用溫水泡腳。
4.適量活動
運動是一個綜合性的保健方式,不僅能釋放壓力、消耗能量,還可增強心肺功能。
每周堅持3~5次、每次半小時以上的運動,如健步走、慢跑、騎車、跳舞等,以微微出汗為宜。
5.學會減壓
生活中,應用平和的心態面對周圍的人和事,不開心時嘗試與信任的親友聊聊天,或自己通過聽音樂、看書、戶外旅行等方式調節情緒。
6.放慢生活
社會節奏再快,也要把自己的生活放慢,不能因圖快而犧牲健康。要有「有理想不能亂想,有追求不能強求」的中庸態度。
7.定期體檢
重視體檢,建議每年做一次全面體檢。如果有不明原因的消瘦或發胖、脫髮或毛髮旺盛、易累易怒、月經紊亂等,要及時就醫。
本期編輯:鄭榮華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微信號:LT0385)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


※比天氣預報更準的「老寒腿」,已經悄悄盯上了這5類年輕人......
※肌肉是長壽的本錢,每個人都應該趁早多攢點「肉」
TAG:生命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