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資格期待你的人,是你自己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本文已獲授權
原標題:敏感是病,心軟致命
「一直想不通,我都做到這程度了,他們要我怎樣我就怎樣,為什麼身邊的人還個個不滿意,是我真的有問題嗎?」
某位讀者的一席話,讓人想起了動畫短片《我想跟你交朋友》中的小泥偶。
他為了交到朋友,拼盡全力滿足他人的期待:
為了討好長鼻子的朋友,他將自己的鼻子也拉得老長;
為了跟吃蟲子的朋友打成一片,他硬逼自己吞下蟲子;
甚至為了獲得曲線長腿的朋友的認可,將自己的腿故意弄折……
即便如此,他還是沒能交到真正的朋友。
這個讓人看著心疼的小泥偶,不正是很多人活在他人的期待里的縮影嗎?
與人交往中,因為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動作就胡思亂想,擔心自己哪裡做得不夠好。
特別是在親密關係中,一旦對方有所求或是寄予厚望,即使心中極度不情願,最後還是會心軟下來,逼自己去遷就。
於是,拒絕的話都到了嘴邊,卻被硬生生憋成了笑著答應下來。
所有的敏感和心軟,歸根結底都是因為害怕自己滿足不了別人的期待,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
1
活在別人的期待里,有多累
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就會因為太在意對方的看法、評價和感受,而壓抑自己、委屈自己。
有「黃金單身漢」之稱的演員胡歌,一向以溫暖示人,卻在一次酒後吐露真言:
「不是累趴下,就是喝趴下,我不會愛了么?如果明天去領證,你們會祝福我嗎?
眼淚狂飆的夜晚,我為什麼會做藝人?
媽媽你開心嗎?我儘力了。」
壓抑已久的情緒噴薄而出,可想而知,他的內心受到了多大的衝擊和傷害。
原來,胡歌從小就活在媽媽的期待里,為得到媽媽的誇獎而不惜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情緒。
甚至因媽媽的超高期待而錯過了美好的感情,單身至今。
活在別人的期待里,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對方滿意時,你長吁一口氣,如釋重負;
對方若不滿,你戰戰兢兢、自我懷疑、自我否定,甚至立即給自己「判了死刑」。
為什麼要這麼辛苦?
你可曾想過,這本就不是你需要承擔的重擔?
或者說,這本就不是一個人能肩負起的重量。
沒人能做到完全滿足另一個人的所有期待,哪怕終其一生。
這並不是說他人不能對我們有所期待,
而是當我們害怕辜負這種期待而強迫自己委曲求全時,
這種期待就變成了故事《父子騎驢進城》里的路人,永遠無法得到滿足。
父親騎驢,路人說父親狠心。
父親下來,兒子騎驢,路人又說兒子不孝順。
好了,那就乾脆兩人都不騎,路人說太蠢了,有驢不騎。
於是,兩人擠擠共同騎驢,又被說沒人性,驢要被壓死了。
父子兩人徹底呆了,不知道該怎麼做。
活在別人的期待里,就像活成了一個木偶人,把控制全身的線都交到別人手裡。
木偶人可以做到,人卻不能,因為人有自我、有靈魂,會掙扎、會為難、會心累。
總是小心翼翼地想著為別人的情緒負責,這是敏感,
總拒絕不了別人的不適當請求,這是心軟。
最終,不但得不到半點感恩,反而被得寸進尺地「侵犯」,卻還是說不出口。
多累啊!
2
不怕讓別人失望,是一種底氣
作家嚴歌苓曾說:
「我發現一個人在放棄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負擔之後,原來心裡會如此踏實。一個人不必再討人歡喜,就可以像我此刻這樣,停止受累。」
要知道,失望是一種正常的情緒,僅此而已。
每個人都要學會與失望相處,既不怕讓別人失望,也能管理自己的失望。
真正厲害的人,既懷揣天真,願意跋山涉水去看一場雪、觀一方日落,
又保有成熟,內心深知,如果那場雪沒有下,那天的日落沒有趕上,也沒關係。
不怕讓別人失望,一來每個人都是活給自己看的,二來是別低估了對方管理失望的能力,這是對方該完成的成長,你無法代勞。
知名作家張德芬,在父母望女成鳳的期待下,原本想讀中文系的她,因為害怕辜負父母的期望,選擇了工商管理,但讀得悶悶不樂。
第一次婚姻也在父母的插手中走向終點,她甚至還因此得了抑鬱症。
直到有一天,張德芬開始勇敢地注重自身感受,不再害怕別人對自己失望後,她才慢慢走出陰霾,從事了喜歡的工作,遇見了愛的人,人生漸漸明朗起來。
有人說:「讓人舒服,是頂級的修養。」不完全認同這個觀點。
因為真正的高情商,
是不把自己的快樂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
也不把他人的快樂建立在自己的痛苦上。
蔡康永在最近的一次採訪中說道:
「我鼓勵大家做一個比較冷淡的人,過於溫暖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如果被『溫暖』二字綁住,只會更吃力。」
優秀,是基於別人看到你的價值而給予的評價,但比優秀更難得的,是自在。
不怕讓人失望的人,既擁有定義自己價值的勇氣,也有敢於不隨波逐流的篤定。
在他們的字典里,比「成為更好的人」更重要的,是「更好地成為自己」。
3
最好的關係,是不怕讓彼此失望
越親近的人的期望,往往就讓人壓力越大。
然而健康的關係,是你對我有所期待,也能接納我讓你失望。
由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電影《丈夫得了抑鬱症》中,丈夫一度覺得自己毫無價值,渾身沒勁,不想努力,還因此覺得對不起社會。
有一天,丈夫趴在地板上說自己想成為冷血動物爬蟲類。
如此頹廢沮喪的話,妻子聽到後是什麼反應呢?
覺得喪失鬥志的男人很令人失望,然後破口大罵?
這位妻子並沒有這麼做,
她只是握緊丈夫的手,輕輕地說:「成了爬蟲類的話,手就沒這麼溫暖了哦。」
正是妻子接納了丈夫讓人失望的舉動,並告訴他,「這樣子也沒關係的。」讓丈夫最終得以抵抗住抑鬱症的侵蝕。
一個真正在乎你的人,不會因為你讓他失望就橫加指責、強求你改變自己,甚至輕易放棄這段感情。
彼此不怕讓對方失望,才能真正地享受這段關係。
允許失望的縫隙存在,雙方的感情才能有更多的光照進來。
這才是真實的關係,每個人都帶著自己的不完美,去遇見另一個人的不完美。
有時候,我們努力做好了,依舊達不到別人的期望,同樣地,有時候明知別人儘力了,我們依舊會失望。
所以失望與否,從來都不是判斷做得好不好的標準。
曾看到一位網友如此感慨道:
「希望任何人都別對我有所期待,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每次期待都會影響我意識上的自由,是我在嚮往自由時的一種道德綁架。
我活不成你們想像中的樣子,別再對我有半點想像了,我不是。」
一個人最該負責的,是自己的人生。
別太敏感,也別太心軟,更別怕讓別人失望。
既然沒必要也做不到活成別人期待的模樣,那就至少活成自己喜歡的樣子。
畢竟,最有資格期待你的人,是你自己。
圖:網路,侵刪


※「老實人」是如何改變的?
※著名主持人安樂死:我想和這個世界體面的道別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