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被家暴
我是一個很強硬的女性,深愛著這個飽受困擾的男人,而且我是這世上唯一一個可以幫助他面對自己心魔的人。
01
我是一名專業從事婚姻問題改善的心理諮詢師。
這天,一對夫妻來到了我的諮詢室。
「兩位今天為何過來呢?」我問道。
妻子開口說:「我們非常相愛,但我們經常吵架,會大吼、尖叫,我們很容易憤怒,所以需要一些幫助來控制怒氣。」她說得很抽象。
但接下來兩個人講話含糊其辭、避重就輕,我預感到真正的問題沒那麼簡單。
▲我預感到問題沒那麼簡單。
果不其然。
第二次是妻子單獨來的,她所有隱晦的描述都讓我不禁猜測——她的丈夫對她有很嚴重的暴力行為。
「你身上有過瘀傷嗎」我小心地問她。
「可能有,我不太記得。」(她時不時捋一下頭髮,瞪著大眼,動作上的掩飾讓我判斷她的話語不可信。)
▲動作上的左顧右盼已經透露了很多她不願說的信息。
「你們吵架的時候,你是先動手還是還擊?」我想讓她知道她只是被迫還擊。
她停頓了一下,似乎有些生氣:「老實說,我感到有點不自在,你這種問題挺不道德的。」
「當我感覺我的來訪者身處危險時,我會拋開諮詢設置的道德。」我說到,這是保密例外原則。
「他打了你。」我更加堅定地說給她聽,因為這是事實。
▲他打了你。
然而,令我詛喪的是,這個妻子卻告訴我:「不,我丈夫很愛我,而且他對孩子很好,他是世界上最棒的爸爸。我們經歷過很多事,曾緊緊地綁在一起,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她似乎不知道自己正在受侵害。
以上是HBO電視劇《大小謊言》中的片段,其中妮可·基德曼飾演的就是這麼一個深陷家暴熔爐、無法抽身的女性角色。
這些女性平白受著丈夫虐待卻依然留在他身邊,對於家暴的處境毫不自知,她們是真心不知還是假意不知?
02
儘管可能難以理解,事實上受害女性往往真的不能意識到她們正在被虐待。(註:隨著科技發展,越來越多的信息被共享,目前男性受到家庭暴力的比例也在增加。)
就像片中的女主人公一樣,面對心理諮詢師的提醒,依舊不承認丈夫的暴力行為。
TED有次以「為什麼家暴受害者不離開」為主題,討論過這個奇怪的現象;演講者萊斯利的第一段婚姻就曾經歷過家庭暴力。
她的丈夫第一次出現家暴行為是在他們婚禮的五天前。那天,他曾用雙手死死地掐住萊斯利的脖子。但萊斯利因為了解其丈夫從小受父親欺凌的經歷,接受了他的道歉,在五天後還是穿上婚紗,嫁給了他。
她的原話是:「為什麼我要留下來? 答案很簡單。我並不知道他是在虐待我。」
▲我不知道引誘和迷惑受害者是家暴的第一步。
「儘管他用上膛的槍指著我的頭,把我推下樓梯,威脅殺掉我們的狗,在高速公路上拔掉車鑰匙;在我為了面試而準備著裝時,把咖啡粉從我頭上倒下來…我從來沒有想過自己是一個受到虐待的妻子。
正好相反,我是一個很強硬的女性,深愛著這個飽受困擾的男人,而且我是這世上唯一一個可以幫助他面對自己心魔的人。
她不僅不知道丈夫正在虐待她,甚至對於這樣的處境有一套說服自己的合理的解釋。
▲萊斯利作為有專業知識背景的女性尚且如此,那麼廣大沒有被普及相關知識的群體,自然不會樂觀到哪兒去。
不得不說,由於受到傳統的「家醜不外揚」、「孩子為重」甚至「男尊女卑」的陳舊思想影響,很多遭受暴力的女性不到最後關頭根本不會把自己所承受的暴力告知他人。
彷彿遭受虐待是很正常的,她們並不會有清晰的概念認為:「我正在遭受丈夫暴力控制」。
03
所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男性女性,你知道什麼是家庭暴力嗎?
是不是非要等結了婚打了人,才算是家暴?還沒結的時候呢?不打只罵的時候呢?
實際上,這個概念應該稱作關係暴力(relationship violence),包括了約會暴力(dating violence)和家庭暴力(domestic violence);也就是說,關係暴力涵蓋了情侶關係和夫妻關係。
▲美國反家庭暴力標誌:愛不應有傷害。
除此之外,關係暴力並不僅僅只包括身體虐待,還包括:
精神
:削弱對方自我價值感,讓對方感到自己很糟糕,過分的嫉妒和佔有慾等;經濟
:控制對方無法掌控家庭財務或共同生活的方方面面;社交
:控制對方斷絕與家人朋友的聯繫等。
形式上來說,還有一些隱性的暴力行為表現,諸如恐嚇、操控、羞辱、孤立、強迫、威脅、控制等等,更不容易被覺察。
比如在很多真實案例里,受害者都曾聽到對方說「如果你主動分手,我會殺了你然後自殺。」、「如果你敢報警,我不會放過你爸媽。」,還有分手後的奪命連環call,甚至跟蹤監視,都是一種暴力。
▲識別暴力,是改變的第一步。
到此,就有兩點需要接受的新觀念:關係暴力不僅存在於夫妻關係,還存在於戀人關係;不僅身體受到傷害是暴力,精神上的虐待也是。
所以,關係暴力的範圍如此之廣,它就在我們身邊。
根據美國疾控預防中心(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統計,1/4的女性和1/10的男性在一生中經歷過來自他們親密伴侶的性暴力、肢體暴力、跟蹤。
央視也曾報道我國有四分之一的女性在婚姻生活曾遭受過家暴(當然,真實的數據只多不少)。就單單看四分之一這個數字,它代表著我們的姐妹、親戚、同事朋友可能就在經受暴力。
也代表著,你可能也正在經受暴力。
識別暴力,是改變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