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孫機:關於「後母戊鼎」 的定名問題

孫機:關於「後母戊鼎」 的定名問題

商代著名的後母戊鼎青銅方鼎,體型巨大、花紋精美,是我國古代文物中極珍罕的重器,也是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鼎內的三字銘文為「後母戊」。上面的「後」字寫成反文,所以有些學者將「後」釋為「司」。究竟是「後」還是「司」?議論了很多年,以至於這件國寶似乎連名稱都難以統一地確定下來,情況頗不正常。

在甲骨文中,許多字的寫法左右無別。如:

例子很多, 不勝列舉。這些字讀起來從未引起誤解, 因為無論向左向右,都是同一個字。銅方鼎上的「 後」 字寫作「 」, 像是「 司」 字, 其實亦是同例。殷墟婦好墓出土的圓尊和方尊上都有「 後母」 的銘文, 但其中的「 後」字在兩尊上的寫法就一正一反, 卻不能認為它們不是同一個字。兩相對照的例子固然一目了然, 那麼單個的反文能不能正確釋讀呢?唐蘭先生說:「春秋時叔夷鎛講成湯伐夏後, 後字也寫成司。」(《考古》1977 年第5 期,346 頁) 證明上述青銅大方鼎中寫成「 司」 的那個字亦應讀成「後」。

《尚書·堯典》說舜即帝位時「班瑞於群後」。又《仲虺之誥》說:「 徯予後,後來其蘇。」前一例中的「後」指各邦的君長, 後一例中的「 後」 指商湯。所以《爾雅》就說:「後,君也。」泛指君王。在古文獻中, 後益、后稷、后羿等名號屢見不鮮。又比如婦好是商王武丁之法定的配偶之一, 卜辭中就稱她為「後帚好」(合集2672)。母戊也應是武丁的配偶,所以鼎銘中稱她為「後」,也是合情合理的。商代稱呼貴族, 在私名之前有時加上爵稱, 如「 侯虎」( 前4.44.6)、「 白(伯) 」(丙52)、「 亞」(亞鐃) 等,和「後戊」的詞序一致, 不過後戊的地位更為尊崇, 所以鼎銘中未直呼其名, 而用了「 戊」 的廟號。至於「母」,則是指她的輩分。在甲骨文中,祖母一輩的稱「妣」,母親一輩的則稱「母」。「後母戊」三個字組合在一起, 器主的爵稱、輩分、名號都包括進來了,堪稱實至名歸,文從字順。

不過和一般左右無別的字不同的是,「後」字的反文不僅是寫法上的不同,它還代表另一個字,即「司」。「後」和「司」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在甲骨文中,這種情況很少見,但問題恰恰就出在這裡。甲骨文中有「司工」(存1.70),「司」指職司。《說文》說「 司」 是「 臣司事於外者」,那麼「司母戊」豈不成了一位辦事人員, 這當然講不通。於是研究者乃將「司」字解釋成「祀」。商代有時以「司」字代「祀」,如言「王廿司」(前2.14.4)。但這裡指的是年份,不是祭祀。甲骨文中「祀」字作「 」,是個常用字,如言「祀於河」(乙2587)、「 祀祖乙」(存1.257)等。但銅鼎銘文中被釋為「司母戊」「司母辛」之處,不一而足,卻從未見過哪一個例子中把所謂的「司」寫成「祀」的,這難道不令人稱奇嗎?所以上述諸「司」實為「後」的反文,不必過分紆曲地釋之為「祀」。

至於甲骨文、金文中有時以「 毓」代「後」,這兩個名詞可以兩存,本無足怪。何況他們的側重尚有所不同。卜辭中常用「 高」 字和「 毓」 字區別世代的先後,如言「高且(祖) 」「毓且(祖) 」(均見粹401);「高妣庚」(前1.36.5)、「毓妣辛」(遺363) 等。則「毓」有先後之後的含義,與「後」字的用法不盡相同。在當代研究古文字的學者中, 傾向於稱此鼎為「 後母戊鼎」 者, 已逐漸形成主流。唐蘭先生堅持此說。李學勤先生雖未就此寫出專論, 但在他的書中凡提到此鼎時皆稱「 後母戊大鼎」。( 《文物》1977 第11 期《論婦好墓的年代及有關問題》、《失落的文明》(40 頁)、《李學勤學術文化隨筆》(205頁)、《青銅器入門》(33 頁)) 對這些意見不能不予以重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謝泳:舊書業的興盛與中國現代學術的繁榮
一代抗日驍將劉公台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