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羅素:哲學家的工作究竟是什麼?

羅素:哲學家的工作究竟是什麼?

選自羅素

《西方的智慧》

伯特蘭·羅素 著 張卜天 譯

前言

亞歷山大城的詩人卡里馬科斯(Callimachus)說:「一部大書就是一大禍害。」總體而言,我傾向於贊同。我之所以敢把這本書寫出來,是因為就禍害而言,它還不算大。不過前一段時間,我曾寫過一本同主題的書,因此要特別說明一下:《西方的智慧》是一部全新作品。當然,要是沒有之前的《西方哲學史》,本書可能永遠不會問世。

本書試圖概述從泰勒斯(Thales)到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的西方哲學,並對其中涉及的歷史背景做些提示。為此,書中收錄了一些人物、地點和文件的圖片,這些圖片儘可能選自它們所屬那個時代的資料。尤其是,凡有可能,我都會嘗試把通常用文字表達的哲學思想變成圖表,用幾何隱喻來傳遞同樣的信息。在這方面我所依靠的東西不多,因此結果常常不能令人完全滿意。但這種闡述方法似乎是值得探索的。儘可能用圖表來闡述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可以不受任何特殊語種的束縛。

至於又有一部哲學史出現,我想可以做兩點辯解。

首先,同時顧及簡明和全面的著作極少;誠然,有許多哲學史著作涉及範圍更廣,每一個細目都有更大篇幅的討論。對於這些著作,本書當然無意與之爭鋒。對哲學有更深興趣的讀者無疑可在適當的時候參考它們,甚至去查閱原著。

其次,當前日益強勁的專門化趨勢使我們忘記了從祖先那裡得到的思想恩惠。本書旨在反對這種數典忘祖的現象。

嚴格說來,整個西方哲學都是希臘哲學;割斷我們與往昔這些大思想家之間的聯繫進行哲學思考是徒勞無益的。從前認為,哲學家對於任何東西都要有所了解,要求哲學包羅一切,這也許是不正確的。但時下盛行一種看法,認為哲學家對於一切都無需曉得,這當然亦是非常錯誤的。那些認為哲學「真正」始於1921年或此前不久的人沒有看到,當今的哲學問題絕不是憑空突然出現的。因此,本書理所當然要對希臘哲學多費些筆墨。

哲學史的寫作可以通過兩種方式來進行:要麼是純敘述式的,顯示某人說過什麼,某人受到什麼影響;要麼夾敘夾議,以表明哲學討論如何進行。本書採用第二種方式。也許還應補充一點:讀者不應因此而誤以為,僅僅因為發現某位思想家的觀點不夠完善就可以對其不理不睬。康德曾經說過,他不怕受到駁斥,倒更怕遭到誤解。在將哲學家束之高閣之前,我們先要儘力弄懂他們在說些什麼。同樣必須承認,有時付出的努力與獲得的洞見似乎不成比例。這終究是一個判斷的問題,每個人都只能自己拿主意。

本書的主題在範圍和處理方式上都不同於我之前的那本書。新材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我的編輯保羅·福爾克斯(Paul Foulkes)博士,他協助我撰寫正文,選擇了許多插圖,還設計了大多數圖表。本書旨在考察哲學家們已經討論過的一些重要問題。讀者們讀罷若有興趣進一步研究哲學,本書的主要目的也就達到了。

開篇

哲學家的工作究竟是做什麼?這的確是個奇怪的問題。為了回答它,也許我們先要弄清楚他們沒有做什麼。在這個世界上,我們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已經非常了解。比如蒸汽機的運轉方式,這屬於力學和熱力學領域。我們對人體的結構和功能也很熟悉,這些是解剖學和生理學的研究對象。再比如星辰的運行,我們也知道很多,這屬於天文學領域。所有這些定義明確的知識片段都屬於某一門科學。

但所有這些知識領域又都被一個緊鄰的未知區域環繞著。一旦你跨進並深入這個邊界區域,你就從科學轉向了思辨。這種思辨活動是一種探索,撇開別的不談,這就屬於哲學。我們稍後會看到,在這個意義上,科學的各個領域無不發端於哲學探索。除了一些邊界問題和方法問題,某種科學一旦有了牢固的基礎,就多多少少可以獨立發展。而探索過程本身卻不會這樣發展,它只是繼續下去,尋找新的用武之地。

與此同時,我們必須把哲學和其他種類的思辨區分開來。哲學本身既不打算消除我們的煩惱,也不打算拯救我們的靈魂。正如希臘人所說,哲學是一種出於自身原因而進行的探險旅行。因此,雖然個別哲學家可能會固執於教條,但原則上並沒有什麼教條、禮儀或神聖的東西。事實上,對於未知的事物有兩種態度:

一是基於書本、玄理或其他靈感來源接受一些道聽途說的東西;

二是自己親自走出去看一看,而這正是科學和哲學的方法。

科學處理已知的事實,哲學則處理思辨。(書中插圖)

最後,我們可能注意到了哲學的一個特性。如果有人問什麼是數學,我們可以給他一個詞典上的定義,比如出於辯論的需要,我們可以說數學就是關於數的科學。這樣說不僅無可非議,而且提問者即使對數學一竅不通,也很容易理解。對於任何一個存在著明確知識的領域,我們都可以用這種方式給出定義;但我們卻不能這樣定義哲學。關於哲學的任何一個定義都會引起爭議,都已經體現了一種哲學態度。要想弄清楚哲學究竟是什麼,唯一的途徑就是做哲學。本書的主要目的就是表明前人是如何做哲學的。

(書中插圖)

人們時常會提出很多科學無法解答的問題,而善於獨立思考的人又不願輕信預言家提供的現成答案。哲學的任務正是探索這些問題,有時甚至是消除這樣的問題。

我們可以試著問自己一些這樣的問題,比如生活的意義是什麼(如果真有的話)?世界是否有一個目的?歷史要走向何處?或者,以上是否是無意義的問題?

此外還有這樣一些問題:自然界真的受規律支配嗎?抑或因為我們願意看到萬物有某種秩序而認為本應如此?還有一個一般的疑問:世界是否被分成心靈和物質這兩個分離的部分?如果是,它們又是如何結合在一起的?

關於人,我們又該說些什麼呢?是否如天文學家所說,人只是在一個渺小的行星上無助爬行的幾許塵埃?或如化學家所說,人只是以某種奇妙的方式組合起來的一堆化合物?或如哈姆雷特所認為的那樣,人有著高貴的理性和無限的能力?或許,人同時具備所有這些特點?

同時,還存在著關於善與惡的倫理問題。是否有某種生活方式是善的,另一種是惡的,或者無論哪種生活方式都無所謂?如果真有一種善的生活方式,它是什麼?我們如何才能學會過這種生活?是否存在著某種我們可以稱之為「智慧」的東西?或者這種所謂的智慧只是空虛的癲狂而已?

所有這些問題都讓人困惑不已。我們無法通過實驗室的實驗來解決,有獨立思想的人又不願苟同那些兜售萬靈藥者的說法。對於這些問題,哲學史提供了各式各樣的回答。研究這門艱深的學科時,我們會了解到過去的人是怎樣思考這些問題的。如此一來,我們對這些人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因為他們處理哲學的方式是其生活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即使知之不多,這最終也會引導我們如何生活。

人是無助的侏儒?

是幾許塵埃?

還是哈姆萊特眼中之所見?(書中插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園 的精彩文章:

鋪天蓋地的燈光秀,是「視覺盛宴」還是「視覺暴力」?
這屆口袋傘,軟萌指數爆表!第4把泫雅花色也太美了吧?

TAG:哲學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