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作家李書緯/圖文

我們知道,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清廷和地方實力派中出現了一些學習西方長技「以夷制夷」的聲音。學術界將之稱之為「洋務派」。但是洋務派推動洋務運動畢竟是中國近代史上的嶄新事業,雖然是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以夷制夷」,但在風氣未開的中國,在「外國只能學習中國,中國不能學習外國」(特別是英、法這些侵略中國的敵國)。看來,慈禧太后垂簾之後,大清帝國仍被傳統士大夫與封建頑固派包圍著,洋務派的主張無疑給這潭死水中投入了一塊巨石,是驚異,是惶惑,因此,洋務運動遭到他們的抵制是在所難免的。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恭親王

推行洋務運動,無論是練兵、制器,還是購船買炮、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無一例外的都要睜眼看世界,同洋人打交道。1862年(同治元年),奕?上奏慈禧太后,在北京創辦同文館,招收學員學習外文,方便外交以及商務等等。但是,這一主張,保守派卻極力反對。

1866年,奕?考慮到中國引進西洋船艦、製造火炮以及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無一不和天文、算學有關。因此,他上奏慈禧太后,設立天文算學館,請西洋教習來教授天文、算學。奕?的這一主張,當時作為監察御史的張盛藻跳起來大加反對。張盛藻認為,中國人走科舉之道才是正途。他搖頭晃腦的說:「讀孔孟之書,學堯舜之道,明體達用,規模宏遠也,何必令其習為機巧,專門製造輪船,洋槍之理乎?」[1]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張盛藻

用現今的話來說,張盛藻認為,英法侵略者有什麼可怕的,中國的孔孟之學,堯舜之道,就像是一顆顆威力巨大的原子彈,是戰勝英法這些侵略者的不二法寶。張盛藻的意思,大清朝的子民都應該好好地讀四書五經,學習西方人那些玩意兒,實在是多此一舉,沒有什麼用處。

張盛藻的說法,代表了晚清帝國傳統士大夫的主流觀點。他們中的一些人,甚至把同洋人打交道視為漢奸行為。至於到西方走一走看一看,了解西方的風土人情,更被看作是入虎狼之穴,視作畏途。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1866年的赫德

1866年春,在中國出任海關稅務司的英國人赫德,作為當時的大齡晚婚青年要回國結婚,特地到總理衙門請假六個月,臨行前,他對奕?說,中國可以派出一個考察團隨他到西方各國遊歷一番,也了解一下西方的政情和社會狀況,為中國的發展提供借鑒。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赫德的建議,奕?聽後感到非常可行,認為很有利於洋務事業的推動。因而,一次臨朝時他向兩宮皇太后稟報了此事。朝議時,在討論派誰去的問題上,讓奕?感到尷尬的是,朝臣們竟然互相推脫,沒人願意前往,大家都認為,到西方去十分危險,擔心性命之憂。這個說家中有八十歲老母需要贍養,那個說家中有八個月的幼兒需要照看,還有人說家中小妾懷孕八個月了,正待臨產。總而言之,誰也不願意前往。慈禧太后也不能強逼搞攤派呀。最後,奕?到同文館找那些接受西學的學生商量,問誰願意前往,同文館裡的學生也是默不作聲,沒人願意去,大家都把飄洋過海遠行視作畏途。即便是幾個同文館裡畢業,到總理衙門幫辦外交的幾個人也不願意前往。

張盛藻:西方那些玩意兒沒用,戰勝敵人還得靠中國的孔孟之道

這樣的局面,讓奕?很是尷尬,也就在這時,一位63歲的老人站了出來,他就是斌椿。英國人赫德到中國後,斌椿曾經給他做了幾年中文教師併兼辦文案。在與赫德的接觸中,他對西方事務有所了解,也產生了興趣。他看到無人願意前往,便站了出來。說他雖然年老,但為解燃眉之急,慨然願意前往。既然沒有人願意前去,斌椿又自告奮勇,奕?十分高興,便同意了他的請求。於是,斌椿帶領3位同文館學生和他的兒子一行5人組成了中國最早的出洋考察團,開始了西洋各國的遊歷。斌椿使團的這次歐洲之行,雖然稱不上正式的官方外交活動,但他們在國外的遊歷,使他們驚異的發現,大清實在是太落後了,落後是要挨打的,真應該讓張盛藻這些把孔孟之道捧上天的人走出國門看一看,什麼叫近代文明。

————————————

本文根據《少年行:晚清留學生歷史現場》改寫,詳細內容請參看《少年行》一書,本文今日頭條原創首發,轉載請註明出處。

[1] 《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洋務運動》第 2 冊,第 29 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年 4 月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