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明末,叛賊李自成曾主動提出3個條件議和,為何崇禎最終沒答應?

明末,叛賊李自成曾主動提出3個條件議和,為何崇禎最終沒答應?

縱觀整個明朝,除了前期的幾個皇帝還算正常之外,幾乎每個皇帝都有自己獨特的性格,尤其是在中後期,皇帝不上朝已然成為常態,因為他們都要干自己喜歡的事。

不過,末代皇帝崇禎卻是個例外,縱觀崇禎在位的17年,他一直都兢兢業業、每天休息的時間很短。所以即使他剛愎自用、濫殺大將,民間百姓還是認為他是個好皇帝。

其實,在李自成攻陷北京城的半月前,事情仍然有轉機,當年李自成曾派出使者來到北京,提出三個條件,只要崇禎答應,他便退軍。

崇禎十七年三月,對於明王朝來說,這無疑是個悲慘的日子。在這一個年裡,明朝內外交困,北京作為首都,不僅受到遼東女真人的威脅,內部大順軍還從關中打了過來,一路勢如破竹。

很多人不知道,其實李自成在攻陷北京城之前,曾派出太監杜勛進城與崇禎談判。他提出了三個要求,「欲割西北一帶,敕命封王,並犒軍銀百萬,退守河南。」

如果崇禎答應了自己的要求,李自成可以這樣回報他,「受封后,願為朝廷內遏群賊,外製遼瀋,但不奉召入覲。」簡單來說,就是幫崇禎剿滅各地叛賊,在朝廷征伐遼東女真的時候,大順軍也能幫點忙。

不過李自成可不奉召入京。其實李自成所提出的條件並不過分,事實上,西北一帶不管崇禎答應不答應,已經在李自成的統治之下,另外李自成並不是要稱帝,只是想要封王。至於最後一個條件,百萬銀兩雖然崇禎拿不出來,但只要答應了前面兩個條件,此事肯定是可以磋商的。

最關鍵的是,山海關的吳三桂已經帶兵火速趕回京城,只要崇禎假意答應李自成,爭取時間,明朝根本不會滅亡。那麼問題來了,為何崇禎拒絕了呢?

這麼大的事,崇禎一個人自然不敢決斷,於是他把內閣首輔魏德藻找來問計。但誰也沒想到,魏德藻的態度竟然是一問三不知。「藻德默然,曲躬俯首。時上憂惑,於坐後倚立,再四以詢。藻德終無語。」

最後崇禎沒辦法了,於是便自己拿了主意,「朕即定計,有旨約封。」崇禎準備冊封李自成了,結果魏德藻卻跳出來表示強烈反對,他還帶動朝堂上的很多大臣一起死諫崇禎。

最終,崇禎只能放棄了這個想法。北京被攻破後,崇禎自縊而亡,魏德藻則是賣主求榮,投靠了李自成,後來還把女兒獻了出來。惡人有惡報,最終魏德藻大順軍處以極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那些曲折的事 的精彩文章:

花木蘭以女子之身在軍營呆了12年,為何沒人發現?專家:很簡單
古人打井後喜歡往裡放兩隻烏龜,並不是迷信,而是另有深意!

TAG:歷史那些曲折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