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風箏:草長鶯飛三月天,忙趁東風放紙鳶

風箏:草長鶯飛三月天,忙趁東風放紙鳶

對於中國人而言,春日裡放風箏不僅是一種有益身心的娛樂活動,更是一種感受中國傳統民俗文化的方式。

風箏傳承至今,已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本文通過風箏在古代的名稱「紙鳶」的來歷,「風箏」的本意,最後通過民俗活動及藝術創作中「風箏」的文化意義來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的傳承。

1

鳶,擅飛也

風箏,古代稱作「紙鳶」,源於墨子發明的「木鳶」。

鳶(資料圖)

鳶(音同淵),即老鷹。甲骨文很形象,上面是一個「戈」,下面是「鳥」,是一種猛禽。

老鷹擁有長而狹的翼,分叉很深的尾,善於飛翔,可以在空中長時間的滑翔。

《詩·大雅》中有:「鳶飛戾天,魚躍於淵。」《爾雅·釋鳥》中有:「鳶鳥丑,其飛也翔。」

翔,甲骨文左邊是「羊」,右邊是「羽」,表示一種飛行時安然的狀態。從字型上來看,古人將風箏稱為「紙鳶」,多是以其能翔的緣故。

風鈴(資料圖)

風箏,古代多指殿閣的屋角處隨風發聲的器物。

《升庵詩話》中有:「古人殿閣,檐棱間有風琴、風箏,皆因風動成音,自諧宮商。元微之詩:『為啄風箏碎珠玉。』

高駢有《夜聽風箏》詩云:『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

僧齊己有《風琴引》云:『按吳絲,雕楚竹,高托天風拂為曲。一一宮商在素空,鸞鳴鳳語翹梧桐。夜深天碧松風多,孤窗寒夢驚流波。愁魂傍枕不肯去,翻疑住處鄰湘娥。金風聲盡薰風發,冷泛虛堂韻難歇。常恐聽多耳漸煩,清音不絕知音絕。』

在紙鳶的發展過程中,人們常常加上一種發聲的裝置(另一說帶弦),成為「箏」。

《七修類稿·卷二十二辯證類》中有:「曰風箏者,乃古殿閣之檐鈴爾,藉以名今之帶弦之紙鳶也。各有意義,風箏風琴,《丹鉛總論》辯之明矣。」

2

民俗活動

在古代,風箏作為清明的時令活動。

放風箏(資料圖)

《揚州畫舫錄·卷十一》記載了此時的風俗:「風箏盛於清明,其聲在弓,其力在尾,大者方丈,尾長有至二三丈者。式多長方,呼為「板門」,余以螃蟹、蜈蚣、蝴蝶、蜻蜓、福字、壽字為多。

次之陳妙常、僧尼會、老駝少、楚霸王及歡天喜地、天下太平之屬,巧極人工。晚或系燈於尾,多至連三連五。」

文中介紹了風箏的款型,有大有小,有各類形狀。

同時,放風箏也是清明祭祖上墳時的一種儀式。

《揚州畫舫錄·卷一》中寫有:「里人於清明時墳上放紙鳶,擲瓦礫於翁仲帽上,以卜幸獲,謂之「飛」。重陽於此登高,浸以成俗。」

長春百子圖局部(資料圖)

在清代的北京城,風箏是孩童手邊的玩具。

《燕京隨時記》中有:「兒童玩好亦有關於時令。京師十月以後,則有風箏、毽兒等物。

風箏即紙鳶,縛竹為骨,以紙糊之,製成仙鶴、孔雀、沙雁、飛虎之類,繪畫極工。兒童放之空中,最能清目。有帶風琴鑼鼓者,更抑揚可聽,故謂之風箏也。」

《武林舊事》中,風箏是少年之間的競技方式,寫有:「橋上少年郎,競縱紙鳶,以相勾引,相牽剪截,以線絕者為負,此雖小技,亦有專門。」風箏有線,少年們若是將對方的線剪斷,則為勝。

3

歷史傳承

風箏在古代,也常用于軍事、通訊等,具有實用性。

明代軍事武器·神火飛鴉(資料圖)

《七修內稿》中引用了歷史上的兩個說法:「《紀原》以韓信為陳豨造放,以量未央宮之遠近。又曰:侯景攻梁台城,內外斷絕,羊侃令小兒放紙鳶,藏昭於中,以達援軍。」

這兩個故事,其一是指韓信用風箏丈量未央宮的遠近,其二是用其作為軍事通訊的工具。

吳冠中·小雙燕(資料圖)

此外,風箏的文化意象也被運用在中國繪畫藝術中。吳冠中先生的創作藝術原則,被稱作「風箏不斷線」。什麼意思呢?

即藝術創作就是風箏,但始終離不開生活這條線,引用他的一句話:

「從生活中來的素材和感受,被作者用減法、除法或別的法,抽象成了某一藝術形式,但仍須有一線聯繫著作品與生活中的源頭。風箏不斷線,不斷線才能把握觀眾與作品的交流。」

風箏,融入了中國人對自由、對美的追求,也承載千年以來的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

這些文化,都離不開生活,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與傳承。

(編輯:西銘)

聲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道學 的精彩文章:

三日具沐,使人通靈:「劉海」髮式與道教淵源
棲息自然:道教生態觀下的人類擇居與濕地保護

TAG:騰訊道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