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當越來越多的公司開始布局雲以及擴大規模時,我們真的清楚其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嗎?

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 | James Stanier,工程副總裁@brandwatch

譯者 | 彎月

責編 | 屠敏

出品 | CSDN(ID:CSDNNews)

以下為譯文:

最近有消息透露,可口可樂每年生產300萬噸塑料包裝,這相當於每分鐘生產20萬個塑料瓶。這則消息是由新塑料經濟全球承諾書透漏出來的,消息本身旨在提高人們對我們生產的垃圾規模的認識。

經過幾十年不斷生產只能靠填埋處理的材料,我們開始注意到垃圾的隱患。從大公司到每個家庭的垃圾處理都是其中一部分:2017年英國家庭垃圾的回收率為45.7%。根據歐盟的目標,到2020年英國的家庭垃圾回收率需要達到50%以上。在我小的時候,根本就沒有垃圾回收。

作為消費者,我們更加明智,也更加註重我們購買的產品的來源。我們想知道我們的食物來自哪裡,採用了怎樣的工序,我們也願意花費額外的費用來支持對我們和環境有益的產品。根據土壤協會的報告,英國有機農產品的銷售量每年都在穩步增長,儘管在嚴峻的經濟形勢下有機農產品是一個昂貴的選擇。

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開始從環境和道德的角度來看待他們購買的實體產品。製造對地球有益的產品不僅是人們對品牌的期望,也可以成為品牌的主要賣點。巴塔哥尼亞在服裝行業另闢蹊徑,最大限度地利用環境,即使這意味著他們的產品價格非常高昂:有機棉T恤衫的成本為29英鎊,而普里馬克的每件T恤衫才2英鎊。只有老天知道如此低廉的價格犯下了怎樣的罪行。

巴塔哥尼亞T恤衫雖然價格高昂,但也可以確保你從他們控制的供應鏈中獲得可持續生產的無污染棉花,而且他們還支持了一家公司回收你從他們那裡購買的舊衣服。2017年,他們修復了50,295件衣服。巴塔哥尼亞的英盟兄弟菲尼斯特雷於2017年聘請了一名全職潛水服回收商來處理以前認為不可回收利用的材料。

如今,我們更清楚地看到我們創造的物質產品與給環境帶來的不利影響之間的聯繫。但是,我們需要更深入地了解我們購買的其他產品。我們消耗了許多來源不明的無形產品。我也是這些產品行業的一份子。

無形的產品

我在軟體即服務(SaaS)行業工作,我們通過互聯網提供軟體。客戶訂閱我們的產品,然後通過Web瀏覽器訪問。

這意味著我們沒有製造或交換任何實物,表面上看來我們的工作對環境很友好。畢竟,我們沒有每分鐘生產20萬個塑料瓶,也沒有通過塑料盒中的光碟出售數萬份我們的軟體。

然而,就像消費者對實體產品的製作方式進行嚴格的審查一樣,我們也需要對我們的SaaS產品的創建和託管方式進行同樣的審查。

畢竟,技術進步本身就是一個浪費問題。科技行業以及我們對最新最快的產品的不懈追求,每年都會產生大約5500萬噸廢舊電子產品。舊的筆記本電腦和平板電腦堆積如山。我們不在乎舊設備的更新換代是否過快,不使用的舊設備統統被扔到了垃圾箱里。

所有這些複雜的技術產品的製造難度都很高,而且勿庸置疑都極難回收。畢竟,重新製造一台新智能手機與製造紙張的難度不是一碼事。

你可能會說:「可是,這些都是物質產品,我們這裡說的是Saas!」你說的對。讓我們先來回顧一下在雲出現之前我們的工作方式。

雲出現之前

在亞馬遜和Azure等雲服務商出現之前,我們的習慣做法是在數據中心出租的機架上運行我們購買的伺服器。對於剛剛進入創業公司和該技術領域的人來說,這種做法似乎很奇怪。購買和安裝物理伺服器?你瘋了嗎?

然而,實際購買、安裝、維護伺服器的意義在於,4年後我們可以將機器送去拆解和回收,這意味著我們能夠更好地控制我們向用戶提供服務的供應鏈。

如果客戶想知道我們的平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那麼我們可以告訴他們我們從哪裡購買的機器、這些機器的製造地、安裝的國家,以及在這些機器超出保修期被換下來之後,我們會送到哪裡進行回收。此外,如果有需要,我們也可以確切地知道我們的功耗降低了多少、數據中心的供電方式以電力來自於哪種類型的能源。

技術公司、數據中心和硬體供應商之間的密切關係有一定的透明度,就好像我們想知道我們的雞蛋來自哪個農場,他們的雞是否是自由放養,而且活得都不錯。

未來就在眼前

如果你現在創辦一家公司,卻不使用雲服務,那你一定是你瘋了。畢竟,使用雲服務省心省力,你無需擔心選擇哪家數據中心簽約,也不需要了解各種硬體規格、仔細選購合適的機器,當然也不用將它們從卡車中搬出來並接好線路,更不用擔心機器壞了如何修理的問題。

AWS、GCP、Azure等產品提供了一個美好的世界,如果我想運行我創建的一些軟體,那麼只需創建一個帳戶,輸入我的信用卡號並單擊幾個按鈕。然後,我就擁有了幾台計算機,全球都可訪問,而且只要我持續付費,就會有供應商幫我照看好這些機器。多麼美妙。

然而,鑒於雲的使用率急劇上升,人們可能會說,我們將業務環境供應鏈的所有責任都推給了雲服務商。我可能知道運行我的產品的AWS數據中心的大概位置,但我知道這些機器是從哪裡買的嗎?我不知道。我知道這些數據中心是否節能嗎?除非他們肯告訴我。我知道這些機器壞了或速度太慢無法滿足現代需求後,會被如何處置嗎?我不知道。

規模經濟

我們不了解雲服務商內部的運營方式,他們有可能在功耗和物理浪費方面做出的決策對環境有害,但也不能因此而指責我們。硬體的採購、安裝、維護、能源使用和最終的回收都會影響我們的雲服務商的底線,因此我們可以假設他們做出了明智的決策。畢竟,這些公司的經營者都很聰明。如果說這個世界上有人清楚如何設計和實現高效的數據中心運營,那肯定是亞馬遜或Google,而不是我。

規模經濟會認為雲服務商可以比我們個人更好地運營數據中心。只需看一下真實的案例就能明白,雲服務商可以向客戶提供在給定時間使用任何空閑的計算資源的途徑,這種方法可以確保減少CPU(以及電力)的浪費。另外,請注意Kubernetes等技術也是Google為了最有效地利用計算機而研發出來的產品。

但是,巴塔哥尼亞將他們的供應鏈細節暴露給市場和消費者,這種行為卻是Netflix等主流的Saas公司做不到的。他們的供應鏈委託給了雲服務商,我們只能假設這些雲服務商會以對自身、社會和環境最有利的方式運營。隨著創業公司的增加和雲服務的擴展,我們的行業越來越依賴雲服務商為地球做出正確的選擇。

實際情況

截至2019年2月,排名前三的雲服務商的市場份額如下:

  • AWS:32.2%
  • 微軟Azure:16.5%
  • Google云:9.5%

此外,阿里巴巴佔4.2%,IBM Cloud佔3.6%。其他公司佔總份額的33%。我查看了亞馬遜、微軟和Google的網站,了解了一下他們發布的運行平台對環境造成的影響。

AWS的報告稱,長期以來他們一直致力於實現100%使用可再生能源。他們聲稱將產品交給AWS運行可以減少88%的碳排放量。2018年1月,AWS宣稱已實現50%使用可再生能源。他們還完成了許多可再生能源的項目,例如在美國安裝太陽能發電場和風力發電場。有關AWS採購硬體的信息很有限,因為他們現在自己也在做硬體,所以這方面的信息當然受到知識產權保護。據報道,亞馬遜推出自己的硬體的主要動力是成本和可靠性。這對環境和資源回收意味著什麼,我們並不清楚。

Azure於2014年實現了碳中和,並聲稱其在電力使用效率方面「超過行業平均水平」。他們還聲稱微軟致力於100%可再生能源的未來。與亞馬遜類似,微軟也在做硬體,而且效率和環境的可持續性與成本和可靠性並駕齊驅,成為了他們的核心驅動因素。

與其他大公司同樣,Google也在可再生能源方面發表了類似的聲明,並聲稱購買了大量可再生能源(以抵消他們的使用,而不是為其平台供電)。他們還在美國、南美和歐洲開展了可再生能源項目。2016年,他們宣布承諾儘可能地延長硬體的使用時間,以實現零填埋垃圾。

這些舉措聽起來都很偉大。但我能證明有多少是真的呢?

誰來監督這些公司?

我只是瀏覽了他們的網站和白皮書,所以在大型雲服務商是否堅持了他們的承諾方面我很難有客觀的觀點。2017年,綠色和平組織發布了一份關於主流科技公司對環境影響的報告。報告中各家公司的評分如下:

軟體正在吞噬整個世界?!

綠色和平組織發布的主流科技公司對環境影響的評分卡

雖然該報告發表已近兩年,但我們依然可以看到一些有趣的內容:

  • 在這些公司之中,評分在C-F的公司多得驚人。
  • AWS的評分與我通過它的網站得到的印象不符,儘管自該報告發布以來,他們可能已經有了顯著的改善。
  • Google自己的說法與該報告的評分基本一致。
  • 阿里巴巴,百度和騰訊的得分都不高,這是中國蓬勃發展的科技產業應該關注的問題。

意願與現實

在雲服務商對環境的影響方面,我們應該相信誰?我們可以相信主流科技公司的說法嗎?這很難講。任何一個雲服務商都不會公開表示他們做得不好,而且他們對此無能為力,但是如果沒有行動,只有意願也毫無意義。

由於提供大規模便捷的雲平台在技術方面的挑戰非常大,而且由於可靠性和成本迫使雲提供商開始製造自己的秘密硬體,所以我們只能希望他們承諾的綠色未來能夠成為現實。可能我們永遠也無法看到黑匣子裡面。

如果我們非要一探究竟,結果也可能會令人非常震驚。英國的許多人都震驚地發現,英國三分之二的塑料回收產品被運往了國外,馬來西亞、越南和泰國等地。我們都以為我們清洗的牛奶盒都被送到了回收工廠,事實卻與之大相徑庭。我們很難挽回我們的所作所為。

鑒於可能我們永遠都無法真正了解雲服務商採購、構建、供電、維護和回收他們的機器的方式,隨著我們越來越依賴其他公司經營自己的業務,我們如何才能確保我們的工作對地球來說是正確的?

作為科技工作者,我們需要問自己我們的進步是否對我們的家園有害。作為科技巨頭的客戶,我們需要推進該領域供應鏈的透明度,並確保我們在保護地球的資源而不是過度消耗。

畢竟,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如果人類都不存在了,軟體又有什麼用?

原文:https://medium.com/@jstanier/is-software-literally-eating-the-world-dc8a30548f69

本文為 CSDN 翻譯,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出處。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 CSDN 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CSDN 的精彩文章:

使用了 SQL 就不能用 DevOps?
特斯拉被曝儲存大量未加密個人數據,你的隱私正在「裸奔」!

TAG:CSD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