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色老照片里還原的十里洋場 上海灘風起雲湧百姓命如草芥
文史
04-04
清朝末年,隨著清政府與西方列強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上海成為了外國工業品進入中國開拓市場的灘頭陣地。
外國資本在大量傾銷的同時,也搜颳了大量農產品和工業原料出口。
尤其是1843年上海開埠以後,大量的外國資本家以冒險的名義紛至沓來,英國人首先看中了洋涇浜附近的一片灘涂,並在這裡建立起了第一個外國租界--英租界。
在租界里外國人不但可以進行一切商業活動,還設立了武裝警衛在租界里維持秩序。
隨後美國在1848年,法國在1849年分別建立了自己的租界。
這三塊租界按照長度計算,大約為十里,因此便有了「十里洋場」的這一說法。
在近現代中國歷史上,「十里洋場」是帝國主義統治上海的一個縮影,同時在這裡也誕生了虞洽卿、王曉籟、黃金榮、杜月笙、張嘯林等一批風雲人物。
他們有的是商界巨子,有的是流氓頭子,但他們在上海灘上揮金如土,一呼百應。
儘管他們沒有高官顯位,但達官貴人,軍界要員都樂於趨奉,一時間聲名遠播,威靈顯赫。
十里洋場,也就在這些傳聞中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符號記憶。
十里洋場留給我們的大多是繁華的記憶,南京路上的燈紅酒綠,四大百貨的琳琅滿目,還有各種穿梭其中的洋人買辦。
但在十里洋場的背後,是上海底層百姓生活的不易。在當時十里洋場中一個普通百姓的性命死活,真的就如同草芥一般。


※民國時北京吃喝玩樂集一體的購物中心 一平方價格高達三兩黃金
※老照片:日本戰後無家可歸的流浪漢 餓死凍死都屬自作自受
TAG:愛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