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後腫瘤反而變大?原因待解!
在腫瘤治療領域,免疫療法近年來取得了多項突破性成果,為眾多癌症患者打開了另一道生命之門。
然而,隨著使用這種療法的患者越來越多,在真實世界中出現的一些不良反應,尤其需要警惕。
近日,《科學》雜誌上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疾病超進展」的病例。
一名患有罕見子宮內膜癌(已擴散到肝臟)的65歲女性在接受抗PD-1/PD-L1治療3周後,其肝臟腫瘤反而開始快速增大。
這意味著,PD-1抑製劑療法非但沒有控制住病情,可能還加速了患者的死亡。
這並非個例。
在2016年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年會上,J. Lahmar等人在壁報上發布了一篇PD-1/PD-L1治療89例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單中心回顧性研究。
結果顯示,在接受治療後,20例患者出現進展,其中有9例在第一次評效時即發生反常的快速進展,且進展速率超過了50%。
在之後的隨訪中,僅1例出現腫瘤回縮。因此,研究人員將另外8例定義為「超進展」。
這也是「超進展」的首次亮相,但當時並未引起業界重視。
此後不久,來自巴黎Gustave Roussy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將「超進展」現象系統完整地發表在《Clinical Cancer Research 》上。
這項研究納入了131名接受PD-1/PD-L1抑製劑治療的癌症患者,其中有12例在治療3個月內出現了「超進展」。
一時間,「超進展」這個特殊現象引起了研究人員的廣泛關注。
2017年3月,Kurzrock等科學家報道了相似的發現,155例腫瘤患者接受PD-1/PD-L1抑製劑治療後,有6例患者發生「超進展」。
此後,相繼有多個研究小組報道了免疫檢查點抑製劑觸發「超進展」的案例,發生率從7%-29%不等。
然而,其機制至今尚不明確。
有學者推測可能是由巨噬細胞所推動;有研究人員指出可能與MDM-2擴增和EGFR突變有關;也有專家認為可能與PD-1/PD-L1抑製劑本身無關,是腫瘤進展所致……
除「超進展」之外,在PD-1/PD-L1治療過程中,還存在另一個難題——「假進展」。
這跟PD-1抑製劑作用機制關係密切。與傳統化療葯和靶向藥物不同,PD-1抑製劑是作用於免疫系統,當免疫細胞富集在腫瘤區域時,會導致在傳統影像學手段下,難以區分真進展與假進展,從而出現評判的偏差。
不僅存在超進展、假進展等問題,即使是對於癌症治療本身,當前的免疫療法也存在局限性。
在以往研究中,即使是療效位於前列的PD-1/PD-L1抑製劑類藥物,治療有效率也僅在20%-30%之間。
即使如此,PD-1/PD-L1抑製劑仍是業界熱點。
從首個PD-1/PD-L1獲批至今,5年間,已有6款此類藥物相繼在美獲批上市,入場玩家不乏默沙東、輝瑞、百時美施貴寶等「大廠」。
在國內,繼OK葯獲批上市後,本土葯企信達、君實也相繼入場。據了解,恆瑞、百濟神州也緊隨其後,其產品正處於審評審批階段。
在PD-1/PD-L1大熱環境下,《科學》雜誌這一案例或許可以給免疫療法領域帶來一些「冷思考」。
鑒於惡性腫瘤的複雜性,以及癌症患者免疫系統的特殊性,如何系統地評價療效,如何判斷治療的優勢人群,仍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TAG:雲醫惠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