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運動 >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肆客足球推出【圈內人】:為你講述足球圈與眾不同的故事。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網路媒體時代,足球記者將扮演怎樣的角色?

這還是一個沒有定論的話題。

從曾經的八千足記到如今的寥寥無幾,足記似乎沒那麼重要。

但通過和《揚子晚報》記者張昊的對談,我能感受到,一位優秀的足球記者,對中國足球的重要性。

因為在任何一個行業,我們都需要那些善於挖掘真相、思維清晰、敢於直言、並且熱愛這個行業的人。

在中國足壇,馬德興和孫雷等記者,都或多或少有這些特質。而從業長達16年的張昊,同樣也有。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問診江蘇足球,解析沖超困局】

論在全國的名氣,張昊可能不如《體壇周報》首席記者馬德興。但在江蘇足球圈,卻沒有人不認識昊哥。

2003年,張昊放棄了惠普上海的高薪工作,加盟《揚子晚報》體育部,從此在南京開啟了自己的足記生涯。

南京這座城市,承載著他的少年足球夢。小時候,張昊就跟著外公去五台山體育場看球。考入985名校東南大學之後,他更是成為東大校隊的一員。

足球,讓他回到了南京,並在這座城市紮根。「當時也是運氣好,一進報社就被分到了江蘇足球這個口。」

懷揣著對足球、對江蘇足球的熱愛,張昊迅速成為這個行業的佼佼者,並撰寫了多篇具有行業影響力的文章。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2012年探訪德拉甘執教的前波蘭球隊萊吉亞

早在2005年,張昊就開始呼籲江蘇球隊一定要重視本土化,培養本土化球星。「因為每當重要比賽,往往本土球員會沖在最前面。當時好幾任教練,來江蘇任教都會帶自己比較信任的球員。他們確實帶來了很多不錯的好球員,但一朝天子一朝臣,一旦教練更替,就會讓球隊變得不穩定。」

2004至2007年間,江蘇舜天先後聘請遲尚斌、王寶山、馬林、李紅兵等名帥坐鎮,也先後引進過多名高薪外援,卻屢屢高開低走、沖超失敗。失望的江蘇球迷,甚至在現場喊出了「解散江蘇足球」的悲憤口號。

2007年,時任江蘇省委書記的梁保華在視察揚子晚報的時候,懇切地說道:「你是足球記者,能不能幫我們分析一下,為什麼江蘇足球總是沖不上去(中超)啊?」

領導的請求,引起了報社的高度重視。張昊雖然當時對此已經有比較深入的見解,卻依然耗費了幾個月時間,採訪了多名體育系統、全國各地的行業專家、俱樂部工作人員、以及球迷,連出三篇《江蘇足球,路在何方》系列報道,一時引發業界轟動和管理層的反思。

巧合的是,2008年,江蘇舜天國信在裴恩才的帶領下,提前7輪沖超成功,回到闊別14年的頂級聯賽賽場。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2008年10月4日提前6輪奪得中國甲級聯賽冠軍

【呼籲江蘇足球本土化,提高管理能力】

沖超成功,對於體育大省江蘇而言,並不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績。

2019賽季,江蘇擁有7支職業球隊,包括1支中超(江蘇蘇寧)、1支中甲(南通支雲)、5支中乙(南京沙葉、崑山FC、泰州遠大、蘇州東吳、鹽城大豐),總數量在中國大陸所有省份中排名第一。

但是,江蘇歷史上從未獲得過中超聯賽的冠軍,問題何在?

「江蘇足球的下限很高,但上限不高。」張昊說道,「江蘇經濟基礎好、學校經費多,可以算是足球沃土,培養的球員能力也不錯。你看看全運會,江蘇隊的成績都不差的。江蘇球員的一個普遍優點,是體力好。以前有體測的時候,前10名一般有5-6個是江蘇球員,甚至我記得有一年,前5名都是江蘇球員!」

隨後,張昊話鋒一轉:「江蘇職業足球的管理水平不高,不夠重視人才,不出好教練,不捨得大筆投入引進人才,人才政策遠遠不如外地,導致優秀球員浪費現象比較嚴重。武磊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他是南京人,結果成了上海足球的標誌性人物。」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南京人武磊

好在隨著江蘇職業足球隊數量的增多、一批高水平職業經理人的出現,江蘇足球人才流失的現象有所減緩。但在張昊心目中,這顯然還不夠:「江蘇球員也應該像海派、粵派足球那樣,有自己的風格特點,我覺得江蘇球員的特點應該是:奔跑能力強、有小智慧、聰明、速度快、還有一定的小技術。」

過去十多年,張昊一直在呼籲江蘇足球的本土化,這次接受肆客足球的採訪,也沒忘囑咐我:「你一定要把這個寫進標題里啊。」

好的,沒問題。

【一篇報道,「救活」珂締緣】

江蘇海門珂締緣,一支靠拖鞋廠利潤孵化出來的足球俱樂部,成立於2011年,不收培訓費、舉辦各項國內外邀請賽、向國字型大小梯隊輸送多名人才。

「珂締緣是一個異類。」張昊說,「他這種模式很非主流,所以一開始很難得到行業內外的支持。」

成立三年後,珂締緣的年運營成本300萬,而創始人李太鎮的外貿企業受到大環境的影響,已幾無利潤。彈盡糧絕之際,李太鎮和愛人甚至賣光了上海的房產。

直到2015年,張昊探訪俱樂部,先後連出兩篇稿件《拖鞋廠長辦足校的「勵志」故事》、《拖鞋廠長賣房辦足校,3名小隊員成國少主力》,反響如潮,各大媒體迅速跟進、海門市政府和中南集團也開始持續給俱樂部輸血。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揚子晚報》2015年04月17日A6版

時至今日,創始人李太鎮依然十分感謝張昊。「後來,我又去了一次海門,當時他們董事長(李太鎮)對我說『張記者,是你救活了我們啊。』」

與張昊對談後,肆客足球也聯繫了珂締緣俱樂部的工作人員,對方表示:「張昊老師一直非常關心咱們俱樂部,每年都會來(報道),對我們俱樂部的推廣、文化價值觀的傳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真的非常感謝張老師!」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揚子晚報》2016年04月01日A18版

這是一部標準的絕處逢生電影劇本。

珂締緣是一個再明顯不過的完美勵志故事。報道一出,各大電視台、報紙、洗稿自媒體蜂擁而來,珂締緣的影響力,完成了從1到1000的爆發。但從0到1的這一步,恰恰是足球記者親身走出來的。

中國大地上,必然有許許多多珂締緣式的勵志故事,但與之同時,又有多少張昊式的足球記者呢?

【職業俱樂部必須提高管理能力、轉變觀念】

在對談中,我們意識到:珂締緣作為新生俱樂部,成長初期確實需要政府和大企業的支持。但經營多年的職業俱樂部,則更需要通過自身的造血,實現長久的發展。

「如果把俱樂部看做一個企業,很多俱樂部的經營能力是不及格的,因為有很多根本不懂的外行在管。他們經營企業就做得很一般,經營俱樂部就更要打折扣了。很多俱樂部的周邊產品,都做得很差。你想想,如果它們能達到阿迪、星巴克的(質量和設計)水平,球迷會不買么?肯定搶著買啊。」

「我們俱樂部的觀念也應該轉變:不是有錢才服務球迷,是只有你服務好球迷才有錢。我們去日本,有些俱樂部很小的誒,球迷也比較少、不滿座,但他們每個球迷一身上下都是俱樂部的周邊。所以只要你好好了解球迷的需求、滿足球迷的需求、好好做事,球迷的消費能力會越來越高。」

歸根結底,足球俱樂部是大眾娛樂的載體,應該面向球迷,而不是面向政府。一到經營困難時,便像巨嬰一般伸手要錢。不給錢?搬走。

「一個是管理能力,一個是做事的態度,這兩點是核心。」對於中國足球俱樂部的普遍問題,張昊總結道。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悲觀地勇往直前】

「您對中國足球樂觀嗎?」我最後問道。

「一直不太樂觀。因為我是一個足球記者,見過許多大牌球員,也見過許多蹣跚學步的小孩。見過最高層的政策制定者,也見過最底層的執行者。這麼多年,我看到一些問題和弊病周而復始、反覆出現,試問,希望何在?」

「作為一名悲觀的記者,您會不會厭倦這個行業呢?」

「不,我很感激這個行業,因為它養活了我,塑造了我現在的生活。實際上,我大多數生活中的朋友和哥們,都是因為足球認識的。所以我也希望用自己的個人行動,去改變目前的現狀,譬如我如果不忙的話,每周都會踢球。我也會讓自己兒子去接受足球訓練。從我做起,慢慢改變這個環境吧!」

【圈內人】對話張昊:為江蘇足球本土化吶喊,寫稿「救了」珂締緣

張昊依然在堅守,至少沒像那幾千位曾經的足記那樣,對這個行業心灰意冷,黯然離去。

這也是《圈內人》欄目的初衷,我們希望告訴大家,在這個並不讓人樂觀的大環境中,我們身邊依然有許許多多試圖身體力行去改變現狀的個體。

你沒有獨行。

文:鍾方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