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陳東輝:《古逸叢書》考略

陳東輝:《古逸叢書》考略

《古逸叢書》在中日典籍交流史上佔有突出地位。本叢書所收既有在淵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傳的佚書,也有多種東鄰收藏而國內罕見的隋唐寫本與宋元刻本,還有日本剞劂的中國典冊和彼邦漢籍。《古逸叢書》於版本學,校勘學,辨偽學,輯佚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都有很大參考價值,直至今日,仍在古籍整理研究工作中發揮著積極作用。本叢書對於研究古代中日漢籍交流史以及中國典籍在日本的流傳與影響,也有重要意義。

在中日兩國源遠流長的關係史上,書籍的交流是其中繁富而燦爛的篇章。中華典籍曾經源源不斷地傳進東鄰日本。隨著歲月的推移,人事的變遷,部分東傳漢籍已在中土散失,卻被保存於日本。嗣後,尤其是在近現代,這些"佚書"逐漸為東渡扶桑的中國學人驚喜地發現,視為至寶,便以摹刻,抄錄方式(現代則還可攝製或複印)將其傳返故土,這也就是日本人所謂的"逆輸出"。這是一個值得探究的重要課題。晚清光緒年間從日本輯刻的著名的《古逸叢書》,收有許多來自扶桑的中土佚書。擔任《古逸叢書》的搜輯,編校和刊刻工作的,是黎庶昌和楊守敬。

光緒六年(1880年),楊守敬應出使日本大臣何如璋之邀,赴日任使館參贊,及至東京,何如璋它調,繼任者許景澄旋丁憂離職,由黎庶昌接替。楊氏初到日本時,曾得到當時任駐日使館參贊的著名學者黃遵憲的指點,獲悉日本有許多唐鈔宋刻等中土珍本。守敬於是日游市上,訪得許多舊本。其時日本正值明治維新,講求新學,唾棄舊學,故家所藏漢藉竟有作為廢紙出售者。楊氏曾詳記其事云:"余之初來也,書肆於舊板尚不甚珍重,及余購求不已,其國之好事者遂亦往往出重值而爭之,於是舊本日稀,書估得一嘉靖本,亦視為秘籍,而餘力竭矣。然以餘一人好尚之篤,使彼國已棄之肉復登於俎,自今以往,諒不至拉雜而摧燒之矣,則彼之視為奇貨,固余所厚望也。"值得一提的是,楊守敬曾以重價購得日本學者江余善,森立之的《經籍訪古志》抄本,不久又與森立之相識,成為好友。守敬即以《經籍訪古志》為線索,按目求書。在搜訪中,凡能購到之書,楊氏總是不惜重值,遇有不能以金幣購得者,則常常用從中國攜去的漢魏六朝金石碑版及古錢,古印等與日人交換。由於楊氏的刻意搜求,所獲頗豐,未及一年,購得古籍即達3萬餘卷之多,其中有為森立之原書所不載者數百種。

黎庶昌是桐城派後期著名文學家,影響甚廣的《續古文辭類纂》即為其所編刻。他曾出使英,法,德,美等國,因而視野開闊,見聞廣博。黎氏幼年已受到鄉賢鄭珍學風的熏染,於典籍頗感興趣。他出任駐日公使後,便大力支持楊守敬搜訪古籍的工作。守敬曾手擬了一篇《日本訪書緣起條例》,黎氏閱後大為感動,且引起興趣,遂萌發輯刻《古逸叢書》之雅意,委守敬主其事。從光緒八年(1882年)至十年(1884年),楊守敬大力協助黎庶昌編刻《古逸叢書》。守敬在工作中竭盡全力,認真細緻,對刻工要求極嚴,每鐫一書,必先挑出版刻技藝最佳者作為準繩,要求其餘工人依其筆法精心剞劂。由於楊氏對版刻富有卓識,鑒別入微,東瀛之士深表欽佩,詫為異人。《古逸叢書》刻印精湛,傳至蘇州,潘祖蔭,李鴻裔等見到後,驚嘆不已,認為這樣的刻板為兩宋以後所未睹,清代諸家的仿刻本,俱不足與之相比。誠如葉昌熾所贊,《古逸叢書》"裒然巨帙,摹勒精審,毫髮不爽。初印皆用日本皮紙,潔白如玉,墨如點漆,醉心悅目"。陳矩則認為其書"無美不備,宜海內有洛陽紙貴之譽也。……數百年後,好古者必更有孔廟虞書貞觀刻之嘆"。此書東京初錢美濃紙本,尤為學林所重,幾與宋槧元刊等視。黎氏以之贈送當時顯貴,皆驚為精絕。另有光緒中遵義黎氏日本東京使署影刊本。黎庶昌任滿歸國時,將這部叢書的全部板片帶回,交與江蘇官書局,受到國人重視,然其摹印遠不如前。由於屢經刷印,字多剝蝕,故至1921年,曹允源用初印本照相補刻,補版的計有《荀子》,《莊子註疏》,《尚書釋音》,《玉篇》,《草堂詩箋》等6種,共補104頁。曹氏還撰寫了《重修古逸叢書序》,記述了補刻經過,同時極力稱頌黎氏輯刻逸書的重大貢獻。現在流傳較廣的即為曹氏重補本。經曹氏補版的《古逸叢書》的板片,今天仍存放於揚州的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於乃義先生認為:"十九世紀後期,我國的藏書家與刻書家出現兩股熱潮:一是編刻大量叢書,一是對版本之學精益求精,從珍視宋元版上溯到六朝唐五代寫本。集此兩特點於一身且有國際影響,應推黎庶昌主持得日本友人相助,進行影刻的《古逸叢書》。"《古逸叢書》共收書26種,凡200卷,"以其多古本逸編,遂命之曰古逸叢書"。內中有在淵源所自的本土久已失傳的佚書,如影舊鈔卷子原本《玉篇》零本3卷半,覆舊鈔卷子本《玉燭寶典》10卷,影舊鈔卷子《文館詞林》13卷半,影舊鈔卷子本《玉集》2卷,影北宋本《姓解》3卷,覆永祿本《韻鏡》1卷,影宋本《史略》6卷,影舊鈔卷子本《碣石調幽蘭》1卷,影舊鈔卷子本《天台山記》1卷,影宋本《太平寰宇記》外闕5卷半等;亦有多種東鄰收藏而國內罕見的隋唐寫本與宋元刻本,計有影宋蜀大字本《爾雅》3卷,影宋紹熙本《穀梁傳》12卷,覆元至正本《易程傳》6卷《繫辭精義》2卷,覆舊鈔卷子本唐開元御注《孝經》1卷,影宋台州本《荀子》20卷,影宋本《莊子註疏》10卷,覆元本《楚辭集注》8卷《辨證》2卷《後語》6卷,覆宋本重修《廣韻》5卷,覆元泰定本《廣韻》5卷,影唐寫本《漢書食貨志》1卷,覆麻沙本《草堂詩箋》40卷《外集》1卷《補遺》10卷《傳序碑銘》1卷《目錄》2卷《年譜》2卷《詩話》2卷等;同時還有日本刊刻的中國典籍,即覆正平本《論語集解》10卷,集唐字《老子注》2卷和仿唐石經體寫本《急就篇》1卷;此外尚有一種彼邦漢籍——影舊鈔卷子本《日本國見在書目》1卷;只有影宋蜀大字本《尚書釋音》11卷是個例外,並非搜訪於日本,而是黎庶昌的女婿張沆從武昌張廉卿處獲得,因庶昌之堅持而輯入《古逸叢書》,楊守敬對此則持有異議。《古逸叢書》由黎庶昌主編,書前有其自序和敘目,簡要考釋了所收各書的版本源流。叢書中楊氏為跋者凡9種,詳細敘述了各書的有關情況,同時還選錄了森立之《經籍訪古志》及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等書中的有關條目,對我們了解和使用《古逸叢書》大有助益。值得一提的是,《古逸叢書》中有的典籍以多種版本補配,可以稱之為"百衲本"。應該指出的是《古逸叢書》中所收的僅僅是黎,楊二氏在日本所搜訪古籍中的一小部分,多為較易刻成且篇幅不大的書,而如古寫卷子本《春秋經傳集解》30卷,北宋本杜氏《通典》200卷,翻刻宋蜀大字本《任淵山谷詩注》20卷等許多珍本秘籍,卻因卷帙浩繁等種種原因而未能謀刻。列為《古逸叢書》之首部的是影宋蜀大字本《爾雅》3卷。本書系晉郭璞注,首載郭序,每卷題《爾雅》卷幾,郭璞注,次行列篇目。全書文字豐肥,楷法端勁。敬,驚,弘,殷,匡,胤,玄,朗,恆,真,征等字闕筆。間有南宋孝宗時補刊,桓,遘,慎三字闕筆。此書末有"經凡一萬八百九言,注凡一萬七千六百二十八言"兩行及"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臣李鶚書"一行。楊守敬認為此版系眾版之祖,黎庶昌指出此版為蜀本真面目,最為可貴。

影宋蜀大字本《爾雅》3卷是現存《爾雅》單注本中一個較早的本子,具有頗高的校勘價值。覆正平本《論語集解》10卷乃日本刊刻的中國典籍,其書卷末云:"浦道祜居士重新命工鏤梓,正平甲辰五月吉日謹志。"正平甲辰相當於我國元順帝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既雲重新鏤梓,說明此前已有刻本,但具體時代已無從考證。楊守敬認為此書格式字體源於古捲軸,與宋本絕不相涉。其文字較之《群書治要》,唐石經也頗有異同,而間或與漢石經和《史記》,《漢書》,《說文解字》等書所引文字相合,與陸德明《經典釋文》中的有關文字則相合甚多。據此,日本學者普遍認為此書的版本淵源應上溯到六朝時期,而並非唐初諸儒定本。覆正平本《論語集解》10卷在版本學和校勘學上的重要價值是顯而易見的。覆元至正本《易程傳》6卷《繫辭精義》2卷乃積德書堂刊本。《易程傳》雖系元代坊刻本,然宋諱如貞,恆,桓,慎,敦等字多缺筆,則可知為元翻宋本。程傳原本現已不得見,而《易程傳》中將所有異同附於各行字句之下,當為呂祖謙參定之本,其價值尤為突出。《繫辭精義》,據《中興館閣書目》考證,當為托呂祖謙之名者所為;此書中所載諸家之說紊亂失當,楊守敬亦斷為偽托之書,但筆者認為此書雖偽,仍可資參考。影宋本《莊子註疏》10卷系南宋槧本,每卷首題南華真經註疏卷第幾,次題莊子某篇某名第幾,郭象注,次題唐西華法師成玄英疏。黎氏《古逸叢書敘目》云:"此本為日本新見山所藏,字大如錢,作蝴蝶裝,僅存十分之五,予見而悅之,以金幣為請,新見氏重是先代手澤,不欲售,願假以西法影照上木而留其真。予又別於肆中收得《養生主》10卷,《德充符》數葉,為新見氏所無,並舉而歸之。"由此既可了解此書珍貴之程度,又得獲知黎氏與日本學人以書交友的佳話。

《廣韻》有詳註本和略注本兩種。詳註本乃宋陳彭年等原著,略注本則為元人據宋本刪削而成。清初張士俊據汲古閣毛氏所藏宋本和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訂重雕,《廣韻》原書面目方為世人所知。但張氏雖名影宋,然據《玉篇》,《廣韻》改字頗多,並不完全允當。《古逸叢書》中的覆宋本重修《廣韻》5卷系宋徽宗時所槧,但黎氏在刊刻時,又用張本校其異同,雖增改頗多,然書末附有札記,謹慎而便後學。賴是書所附校札,今人得窺宋本原貌,洵為學林之幸事。另有覆元泰定本《廣韻》5卷,亦系珍貴之本。自重修本《廣韻》流行後,此本傳世日稀,就連向稱博洽的顧炎武亦未曾寓目。黎氏《敘目》謂:"卷中匡,朗等字時有闕筆,其為出自宋板無疑。惟俗體頗多,舛亦眾,今擇其顯然太甚者正之,余悉仍舊。"上述兩種珍本,為考究《廣韻》的版本源流提供了重要依據,在音韻學和校勘學上亦很有參考價值。更引人注目的是,《古逸叢書》還收錄了多種在中土失傳已久的逸書。影舊鈔卷子原本《玉篇》零本乃此中瑰寶。據史料記載,原本《玉篇》在唐代已由日本留學僧人攜往扶桑,乃漢文字典首次傳入日本,從此日人即以《玉篇》為中日字典之代名詞。原本《玉篇》對日本的辭書編撰產生了深遠影響,日本高僧弘法大師空海所編的《篆隸萬象名義》即以原本《玉篇》為藍本。《古逸叢書》中的原本《玉篇》零本(含續收部分)包括以下幾卷:卷9,言部(首缺)至幸部(有殘缺),共26部690字;卷18之後分,放部至方部,共12部161字;卷19,水部(首尾缺),存144字;卷22,山部至部,共14部611字;卷27,系部(首缺)至索部,共7部420字。如此,《古逸叢書》中的原本《玉篇》殘卷共計5卷60部2026字,字數約當原本《玉篇》所收字數的110。與流傳至今的《大廣益會玉篇》相較,原本《玉篇》的學術價值是顯而易見的。《大廣益會玉篇》增字較多,釋義粗疏,一般沒有書證,疏證,顧野王案語也被刪去,且有增字重出和漏奪原文之病。原本《玉篇》雖僅存若干殘卷,但已可使我們窺其真貌。

首先,原本《玉篇》釋義完備,例證豐富,如方部方字下注文共有522字,其中案語詳盡,並且廣引《尚書》,《毛詩》,《周易》,《論語》,《國語》等書證,而《大廣益會玉篇》該字下僅有"甫芒切。法術也。《說文》云:"船也。""等數字。繁簡之懸殊,已不可同日而語。同時,原本《玉篇》廣徵博引,經史子集,無所不包,僅有關注釋《漢書》的典籍,即有應劭的《漢書音義》,文穎,蘇林,張晏,如淳等的《漢書注》,孟康,韋昭等的《漢書音義》,晉灼的《漢書集注》,臣瓚的《漢書集解音義》等多種。並且,原本《玉篇》徵引之書,咸屬梁朝內府所藏珍本秘籍,其價值當在宋元刻本乃至隋唐寫本之上,我們可以藉此考究許多古籍的原貌,為校勘之學提供了豐富的佐證。尤其寶貴的是,原本《玉篇》還保存了多種亡逸已久之典籍,真可謂乃逸書之逸書也,星鳳,珍逾拱璧。此外,原本《玉篇》是我國第一部以楷書為正體的字書,它在收字,釋義,注音方面吸收了《說文》的不少長處,並根據時代和語言自身的發展情況作了很大改進,還注意收錄漢魏六朝時期的俗語詞,因而在中國語言學史上佔有極重要的地位。

《文館詞林》是唐代許敬宗等奉敕編纂的一部總集,凡1000卷。是書分類纂輯自先秦至唐代的各體詩文。原書北宋時散佚,而流傳日本的《文館詞林》有一些殘卷被保存下來。據日本學者阿部隆一先生考證,《文館詞林》曾完整地傳入日本,庋藏於冷然院,但由於種種原因,此書在日本受到冷遇,遂日漸流散,只剩下若干殘卷。直至江戶時代,《文館詞林》才又受到人們的重視。清末以來,《文館詞林》的殘卷逐漸傳回我國。

《古逸叢書》即收有影舊鈔卷子本《文館詞林》殘本13卷半,字分大,小兩種。大字本收卷452,453,459,665,666,667,691,695;小字本收卷156,157,158,347,457,666,667,670,690。標號同卷者內容並不相重,如卷667,大字本收前小半殘卷,小字本收後大半殘卷。上述殘卷中有許多在華夏故土已經失傳的先唐和初唐遺文,珠玉重輝,令人雀躍。清代嚴可均所編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以下簡稱《全上古》)和清代董誥等奉敕編的《全唐文》,雖收羅已可稱宏富,謂其集先唐和唐代遺文之大成,並非過譽,然滄海遺珠,仍有闕文,《文館詞林》可為上述兩書拾遺補闕,訂訛糾謬之處甚夥。首先,《文館詞林》中有多篇文章(如《贈賻扈玄達教》,《監護杜嵩表教》等)可整篇補入《全上古》或《全唐文》同時,有些文章就整篇而言在國內亡佚已久,僅賴《太平御覽》等類書保存了某些辭句和片斷,而在《文館詞林》中這些文章卻全豹赫然,可以補足上述殘篇斷句,豈不快哉!《文館詞林》中有不少篇章與《全上古》,《全唐文》中所收者有異文出入,可據以校正《全上古》,《全唐文》中的誤,脫,衍文及人名,地名,時間之誤。可見《文館詞林》對於研究中國中古文獻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我們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

影北宋本《姓解》3卷乃宋代邵思所纂。篇首有序,題"大宋景二年(1035年)上祀圓丘後五日自序"。是書大約於元末明初之時已在國內亡佚,異域重睹,彌足珍貴。黎氏《敘目》曰:"原槧甚精,頗類唐石經,北宋本之極佳者。"《姓解》以偏旁分部,始人終暢,凡170部,2568氏。立之謂其"引用各書,如《何氏姓苑》,《三輔決錄》,《山公集》,《姓書》,《陳留風俗傳》,潁川棗氏《文士傳》,《春秋公子譜》,《世本》,《郭泰傳別傳》,王僧孺《百家譜》,《祖氏家傳》,呂靜《韻譜》,《孝子傳》,賈執《英賢傳》,皆世久失傳,鮮並其名知之者,亦得賴此以存其梗概。"據此,我們可以看出《姓解》一書的文獻價值。

《韻鏡》是現存韻圖中最古老的一種,其作者及著作年代尚無定說。《古逸叢書》中的覆永祿本《韻鏡》一卷,系永祿七年根據宋代張麟之在宋紹興辛已年(1161年)所刊之本的重校本。《韻鏡》一書共分43圖,每圖橫列唇,舌,牙,齒,喉等七音,分23行,包托中古的36字母。書內所列各字,基本代表了《廣韻》一系韻書的音韻系統。我們可以通過此書來研究和掌握《廣韻》一系韻書所代表的語音系統,並且可以加深我們對中古語音的認識和對反切學理的領會。總之,《韻鏡》至今仍是音韻學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典籍。

宋高似孫所撰《史略》在國內久已湮沒無聞,收入《古逸叢書》中之影宋本《史略》六卷系海內孤本,可謂碩果僅存。《史略》卷首有高似孫寶慶元年(1225年)自序。本書可以視為一部獨立的歷史書籍專科目錄。卷1著錄《史記》及有關史籍;卷2著錄《漢書》至《五代史》;卷3著錄實錄,起居注,時政記,會要,玉牒等;卷4著錄史典,史表,史略,史鈔,史評,史贊,史草,史例,史目,通史,通鑒等;卷5著錄霸史,雜史,《七略》,中古書,東漢以來書考,歷代史官目,劉勰論史等;卷6為古代歷史典籍,如《山海經》,《世本》,《三蒼》,《竹書》等。每書之下或僅列書名,或兼作解題,或悉鈔前人名文,或轉錄陳年舊事;比較重要的歷史書籍,還在解題之後列出該書的校本,注本和音義書的參考書目。本書材料珍貴,足資參考,可惜體例雜亂,分類無序,其使用價值因而有所減削。

宋代樂史所撰的《太平寰宇記》,《四庫提要》著錄據浙江汪氏所進鈔本為193卷,闕卷113至119凡7卷,江西萬氏,樂氏兩種刊本及池北書庫本缺卷4,共佚8卷。黎氏從日本秘閣借出之宋版原刻,雖亦非完璧,但倖存卷113至118(卷114闕尾數頁),計5卷半,包括"江南西道十"1卷,"江南道十二"半卷(存前9頁),"江南西道十三"1卷,"江南西道十四"1卷,"江南西道十五"1卷和"江南西道十六"1卷,共13個州,44個縣,1個軍和1個監,內容涉及上述州縣的沿革,轄境,戶口,風俗,姓氏,人物,土產及各縣置廢,山川,古迹,要塞等,實為唐宋史地研究的重要資料。

《古逸叢書》中還收有一種日本漢籍,即日本學者藤原佐世於寬平年間(889年—897年)奉敕編纂的影舊鈔卷子本《日本國見在書目》1卷。此目專記冷然院所藏唐代以前傳至日本的燼餘之書,共收唐及唐以前古籍1568部,計17209卷。此目分經部為易,書,詩,禮,樂,春秋,孝經,論語,異說,小學;史部為正史,古史,雜史,霸史,起居注,舊事,職官,儀注,刑法,雜傳,土地,譜系,簿錄;子部為儒,道,法,名,墨,縱橫,雜,農,小說,兵,天文,曆數,五行,醫方;集部為楚辭,別集,總集等40類。此目編纂於9世紀後半期,晚於《隋書經籍志》220年,早於《舊唐書經籍志》50餘年,《新唐書藝文志》150年。此目對於中國古典文獻學尤其是版本目錄學的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此目中有多種書籍為《隋志》和兩《唐志》所未收,如史部中的《史記新論》5卷,《太史公史記問》1卷,《漢書問答》10卷,《漢書私記》7卷,《側子春秋》1卷,《陳帝紀》6卷等,均失載於上述隋,唐三志。同時,此目又可校訂《隋志》和兩《唐志》之誤。

此外,當代著名古文獻學家嚴紹先生通過詳密考究和認真分析,認為《日本國見在書目》不但提出了中古時代版本目錄學史上的新問題,而且提供了中國學術史上已被人忽略的事實。可見此目的學術價值是多方面的。此外,日本刊刻的集唐字《老子注》2卷和仿唐石經體寫本《急就篇》1卷,可從中探究中國古代書法藝術流播於日本之蹤跡。正是由於《古逸叢書》具有不可磨滅的文獻價值,所以《叢書集成初編》和《百部叢書集成》均予收列。更值得一提的是,《古逸叢書》影響了輯刻逸書的學術風氣。

近現代著名出版家張元濟仿照《古逸叢書》體例,輯刻了《續古逸叢書》,自1922年至1938年,先後影印宋刻珍本及蒙古本,《永樂大典》本46種,1957年又續印宋本《杜工部集》1種,均由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近年,中華書局又陸續影印出版了《古逸叢書三編》,並在全國首屆古籍整理圖書評獎中榮獲特別獎。從初編到三編,這套叢書在編選和印刷上都是逐步提高的,可謂後出轉精,青勝於藍。但願在不久的將來,還能見到《古逸叢書四編》,《五編》……黎,楊二氏若地下有靈,亦當含笑九泉。當然,從今天的學術眼光來看,《古逸叢書》還存在著美中不足之處。如該叢書採用影刻法,雖系嚴格照描,但有時仍不免略有失真,不似影印可完全保留原貌,並且"往往改小原版及移動行款"。同時,由於許多逸書流播已久,輾轉傳摹,出現了不少訛誤,黎,楊二氏將其刻入《古逸叢書》時,曾下過一番訂正功夫,其中雖不乏精到之見,但亦有臆改之處,使逸書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原貌。此外,誠如黎庶昌在《古逸叢書敘目》中所云,由於種種條件的局限,象慧琳《一切經音義》,楊上善《太素經》等重要典籍,未能收入這部叢書。我們作為後學晚輩,惋惜之情自所難免,但不應苛求前賢。

附:《古逸叢書》目錄

古逸叢書 淸 黎庶昌輯 光緒十年 遵義黎氏日本東京使署刊本 49冊

古逸叢書之一爾雅三卷 晉 郭璞 注 覆宋蜀大字本

古逸叢書之二春秋穀梁傳十二卷 坿考異一卷 晉 范寧 集解 唐 陸德明 音義 淸 楊守敬 撰考異 宋紹熙本

古逸叢書之三論語十卷 魏 何晏 集解 日本正平本

古逸叢書之四周易六卷 坿晦奄先生校正周易繫辭精義二卷 宋 程頤 傳 宋 呂祖謙 撰坿錄 元至正本

古逸叢書之五孝經一卷 唐 玄宗李隆基 注 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六老子道德經二卷 晉 王弼 注 集唐字本

古逸叢書之七荀子二十卷 唐 楊倞 注 宋台州本

古逸叢書之八南華眞經註疏十卷 晉 郭象 注 唐 成玄英 疏 景宋本

古逸叢書之九楚辭八卷 坿辯證二卷 坿後語六卷 宋 朱熹 集注並撰辨證後語 景元本

古逸叢書之十尚書釋音二卷 唐 陸德明 撰 景宋蜀大字本

古逸叢書之十一玉篇零本殘四卷 又二卷 梁 顧野王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十二廣韻五卷 坿校札一卷 宋 陳彭年 等奉敕撰 淸 黎庶昌 撰校札 景宋本

古逸叢書之十三廣韻五卷 宋 陳彭年 等奉敕撰 景元泰定本

古逸叢書之十四玉燭寶典十二卷 隋 杜台卿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十五文館詞林殘十四卷 唐 許敬宗 等奉敕輯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十六琱玉集殘二卷 闕名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十七姓解三卷 宋 邵思 撰 景北宋本

古逸叢書之十八韻鏡一卷 闕名 撰 景日本永祿本

古逸叢書之十九日本國見在書目錄一卷 日本 藤原佐世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史略六卷 宋 高似孫 撰 景宋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一漢書食貨志一卷 漢 班固 撰 唐 顏師古 注 景唐鈔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二急就篇一卷 漢 史游 撰 景小島知足仿唐石經體鈔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三杜工部草堂詩箋四十卷 外集一卷 補遺十卷 傳序碑銘一卷 詩話二卷 坿年譜二卷 宋 魯訔 編次 宋 蔡夢弼 會箋 宋 黃鶴 撰補遺 宋趙子櫟 撰年譜 景宋麻沙本補遺用高麗翻刻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四碣石調幽蘭一卷 陳 丘公明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五天台山記一卷 唐 徐靈府 撰 景舊鈔卷子本

古逸叢書之二十六太平寰宇記殘六卷 宋 樂史 撰 景宋本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歷史內參 的精彩文章:

悠小魚說書 第140篇 榮寶齋木板水印 《文苑圖》紙本
乙未翰林潘齡皋:一位政治家與一位文人的交錯

TAG:中國歷史內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