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園藝 > 讓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內涵返璞歸真

讓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內涵返璞歸真

讓清明節文化內涵返璞歸真

文|林小淘

繁華落盡,平淡歸真。曾幾何時,祭奠祖先、緬懷先烈的節日被「焚燒」和「消費」所掩蓋,可是這一切畢竟只是一紙灰燼,火光把它們變成了過眼雲煙,轉瞬即逝,因而,不如返璞歸真。

清明節承載著二千五百多年的中國文化傳統,是歷代祖輩相傳下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們活著的人緬懷、思念逝去之人的紐帶,清明節傳承著尊老、敬老、愛老的美德,啟迪、教育後人銘記先輩的豐功偉績,激勵後人,奮發圖強,建設更加美好家園,我們有責任傳承和發揚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我們可以掃墓祭祖以緬懷逝去的親人或者踏青郊遊以感受大自然的清新。不過,近年來,我們卻看到清明節習俗的怪象叢生,比如,國家大力推行生態殯葬,倡導骨灰存放、樹葬、花壇葬、深埋等多種節地生態葬法的時候,某些地方的豪華墓、活人墓等仍在頂風修建;比如,過去代表錢和家畜的簡單祭品似乎「過時」「落伍」了,而今冥品也在「與時俱進」,「私人飛機」「名牌服裝」「護照」等等都已經見怪不怪了。以至於媒體不斷驚呼:我國每年每年燒掉的用來緬懷祖先的一系列紙質祭品多達千噸以上,全國的「白色消費」高達100多億元,造成的環境污染、火災隱患在清明節當天更是尤為地突出。

清明節固然是寄託哀思的日子,但節日的內涵遠遠不止這些,尤其是經受現代文明洗禮之後的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清明節並不僅僅是焚燒的節日,而是需要真正地「緬懷」和「傳承」的節日。而且祭祀逝去的親人,可以有多種方式,而不必局限「焚燒」一舉。掃墓就是一種很真誠的祭祀。身為兒孫者,以感恩的心為先人除去墳地的野草,恭敬地獻上鮮花供品,這些動作雖然普通不過,但與那些隨眾燒幾摞冥幣,然後匆匆而散地祭祀相比,卻是最真摯的感恩,更是一種發自內心的真誠。事實上,各地也確實創造了多種祭祀方式,如提倡鮮花祭祀、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社區公祭、設立小型「公祭堂」等形式,既健康文明,有綠色低碳,也表達了追憶過去、感人先人之情,可謂一舉兩得。

我們在清明節,除了祭奠祖先、緬懷親人,還可以踏青郊遊,在春天的氣息里,感受天人合一的濃烈氛圍,認識到生態保護的重要性。把清明節中「祭祖拜宗,慎終追遠」的文化情懷、精神內涵、民族特性發揚光大,關注、保護和宣揚那些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相處的文化生態,這也是清明節的本質內涵。

在這萬物復甦之際,生態文明傳承之時,我們倡導文明祭奠,遠離「無火不成祭」的舊習,需要我們每個黨員幹部應以身作則,做革除陋習、文明祭掃的踐行者。除了自己當好表率,還應該自覺向親朋好友和身邊民眾宣傳生態葬,接納生態葬,拒絕厚葬,才能使清明名副其實、返璞歸真。

(本文選自紅網)

讓清明文化凝聚民族精神

文|宛詩平

在我國,清明節既是一個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日子,也是一個遠足踏青、親近自然、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逝者與生者,哀傷與歡樂,這些人世間的悖論在清明節得到統一,昭示著清明節豐富的文化內涵。

然而,近年來人們對清明節的記憶似乎只剩下祭掃一項,且祭掃方式引發爭議。特別是那些燒「傭人」、燒「麻將」的做法,在污染環境的同時,更污染了精神世界,給清明文化帶來了不良影響。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地方努力挖掘清明節的文化內涵,組織多樣的民俗活動,讓清明節多些文化味,就顯得彌足珍貴。

其實,在古人的話語體系中,「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我國當前仍處在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轉型過程中,如何繼承清明節的文化習俗、弘揚其文化內涵,無疑是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應有之義。對此,我們應與時代同行,與社會相向,與人心相合,與自然相得,充分利用「文化 」「互聯網 」等現代理念,將蘊意豐富的清明文化從歷史長河中打撈出來,讓清明節成為陶冶生命優美價值和凝聚民族精神的難得機會,成為中華文明遺傳密碼永不消失的重要途徑。

(本文選自《經濟日報》2017年3月31日第5版)

鮮花換鞭炮 清明更清新

文|劉劍飛

每年清明,人們總會購置一些鞭炮和紙錢等祭品,到先輩墓前表達哀思。這是一種傳統習俗。可是,這種習俗也帶來一些現實問題。

首先是環境污染問題。燃放鞭炮、燃燒紙錢,不僅產生很多垃圾,也嚴重污染著空氣。加之,隨著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在購買鞭炮和紙錢時更加「大方」,祭品越來越豐厚,產生的污染也越來越大,不僅影響著公眾生產和生活,甚至威脅到飛機、火車等的正常運行。可以說,這種方式對環境安全造成了嚴重破壞。

其次是安全問題。燃放鞭炮、燃燒紙錢,很容易引發火災等安全事故,尤其是一些乾燥多風的地區,一丁點火源都可能導致嚴重後果。可是,一些人在祭掃時往往不注意安全,不等火苗熄滅就離開,導致火災發生。這些都是深刻的教訓,也給傳統祭掃敲響了警鐘。

為倡導文明祭祀,一些地區在陵園門口用鮮花換下市民的鞭炮和紙錢,這種做法無疑有助緩解傳統祭掃帶來的問題。在先輩的墓前,擺放一束鮮花,栽植一棵樹木,不僅可以達到寄託哀思的目的,也是一種文明的祭奠方式,可以避免祭掃帶來的環境污染和安全問題。比起傳統的祭掃方式,這種方式更加安全,也更加有意義。

鮮花換鞭炮是一個不錯的創意,是對傳統習俗的革新,賦予傳統文化新的內涵。期待更多地方加以借鑒,讓清明更加清新明朗。

(本文選自《經濟日報》2017年3月31日第5版)

重溫清明的三重文化內涵

文|欣絲路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個時節天氣清潔寧靜,顧名清明。這一天,亦是我們祭奠逝者的日子,天南海北的華人,同此一躬,共此一禮,傳遞著對逝者的懷遠追思之情;但其實,清明的價值絕非只是慎終追遠,我們還有更多關於清明的文化內涵需要重溫。

清明的第一重內涵是生命清明。清明時節,我們去為先輩、先烈等逝者培土掃墓,既是對他們的尊敬與紀念,也是我們這些生者對生命的反思。我們需要叩問,自己在生命的旅途中,是否始終牢記生命價值,是否始終堅守理想與信仰,是否永葆家國情懷、永立時代潮頭,做到不忘初心。

清明的第二重內涵是政治清明。春秋時期晉國名臣介子推詩曰:「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介子推對政治清明的期盼,也是千百年來中國百姓的期盼。

具體到今天,要做到政治清明,就必須「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幹事,清清白白為官」。因此,加強作風建設,打造「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態,就是我們永恆的追求,時刻不能鬆懈。

清明的第三重內涵是生態清明。民諺有雲,植樹造林,莫過清明。萬物生長的清明時節,自古以來就有插柳的習俗,後發展為植樹造林。所以,清明也是生態的清明、環保的清明。我們要踐行好「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通過「五路」兩側增綠、治污減霾等工作,努力抓住有利時機,做好生態保護、生態修復,讓祖國的天更藍、水更綠。

清明時節,天氣清澈明朗,人的心情也隨著自然變化清明潔凈。我們要充分領悟清明的文化內涵,真正做到「寧靜致遠」,不斷提升生命的品質和價值,讓追趕超越的腳步更加堅定、更加有力。

(本文選自《西安晚報》)

精彩回放:

中國盆景歡迎您!

隨時欣的盆景展覽館

弘揚盆景文化,交流盆景技藝!

欣賞盆景藝術,分享快樂生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盆景 的精彩文章:

文人養心,以石載物!
業精於勤——中國盆景藝術大師雷天舟新書《荊韻》出版

TAG:中國盆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