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信解合一,就產生智慧

信解合一,就產生智慧

信解合一,就產生智慧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百千萬億化身釋迦牟尼佛,要怎麼樣表達釋迦牟尼佛呢?你看,多聞阿難,還有苦行迦葉,這兩個人的綜合體,就是釋迦牟尼佛。有沒有感覺到?釋迦牟尼佛是不是苦行出身的?他是不是學了很多法門呢?所以多聞跟苦行加起來,就是釋迦牟尼佛。

但是,圓滿報身的盧舍那佛你怎麼講呢?要怎麼去表達他?你無法表達。剛才講得那麼多,你有沒有弄清楚?用因地來表達果地,所以用阿難、用迦葉來表達釋迦牟佛,他的慈悲跟他的苦行。阿難的多聞是慈悲,阿難是代表慈悲。迦葉就是代表智慧、苦行。修智慧一定苦行的。你從這邊你把他轉過來,要代表盧舍那佛,用什麼來代表?就用普賢和文殊。普賢是無所不在,文殊是一切佛的老師。一個是智慧的文殊,一個是無所不在的普賢,普賢表示的是法界性體,文殊所表示的就是性解智,這個性、這個解,這個智慧,要通過普賢的行才能夠表達出來。那麼把這個性解智跟普賢的理體行相融合起來,相結合起來,就是盧舍那佛的意義。

所以你要了解盧舍那佛,大概分這兩個方面來認知。一個是無所不在的,你要達到那個目標,只有真正的行,所以我們說《華嚴經》是行證法門,原因在這個地方。《華嚴經》不講行,就顯不出他的殊勝,也更顯不出普賢菩薩的大行是怎麼行的。普賢行願是怎麼行願,你就不知道了。一定要講行門,你才看得出來。這個就是由他的體性,由他的力行,你可以看出他的本體是什麼。

文殊表示他的智慧,這個智慧是可以自己發起的,從哪裡發起?從信。但是這個信,假如沒有解的話,那個信叫無明。假如你只有解,而無信的話,那個解叫邪見,只有信解等持,合一,那個叫做信解真證,信解真證就不無明,也不邪見了,那個時候才能超越,智慧才會產生。所以信解合一,就產生智慧。

這個時候,不一定要人家知道,但是你自己可以發現得到,這個就是文殊為諸佛母故。文殊菩薩為什麼為一切佛的老師呢?他不是說有那麼一個人叫做文殊菩薩,有那麼一堆人都是佛,那麼這些佛還沒有成佛的時候,都坐在文殊的課堂上聽文殊上課,不是這個意思。

文殊的信、解跟智慧,都是我們每一個人自性海中,本來具足的。我們自己會翻騰出來。當你翻到信解,然後開始融合以後,你就產生智慧了。因為這個智慧,你會契入本體,會表達他的理,義理,然後會這樣艱苦力行,義理跟艱苦力行能夠推動的話,你要成佛就沒有問題。所以,《華嚴經》在前面先講文殊。為什麼呢?因為信可以不依於任何緣而產生。

你仔細想想看,每個人學佛,我們找個時間給各位做心得發表,你為何學佛?你注意聽聽看,每個人絕對不會一樣,那就是說,信的源,根源是不一樣的。但是這個信是道源功德母,沒有這個信,你進不了這個講堂來聽《華嚴經》,原因就在這個地方。不管你依什麼因緣,你能夠聽下去,這個就是信。

信了以後就要解,信是指信心,產生信心。然後開始解,了解,不是解釋。了解,你自己有一種了解性,了解的能力,對精華做進一步的了解。了解以後,你再跟信心相結合,就產生智慧了。智慧產生以後,你才能見到普賢的體性。所以,《華嚴經》裡面,文殊菩薩講在前面,普賢菩薩講在後面,原因就在這裡。

因為你要見本體,一定要有智慧,沒有智慧見不到本體。這個就是文殊的性解智,普賢的理體行,這樣展現出來了。要依於文殊的大智普觀十方,方見普賢的體性,就在這個地方。要不然普眼菩薩入百千三昧這樣的大定,要觀普賢菩薩,看不到的。釋迦牟尼佛就跟他講,他就坐在我的左邊,然後他入百千三昧,怎麼看都看不到。

世尊開示他,你要依於文殊的智慧才看得到。這時候他請示文殊菩薩,回過頭來,普賢就坐在那裡。這是表法的意境,這個不是在演隱身術,藏在那裡不給人家看,他帶起一個文殊的眼鏡,文殊牌的透光鏡就看到普賢菩薩了?不是那個意思了,那就變天方夜譚了。這都講自性中的東西。你有了智慧,你就見得到理體。沒有智慧,見不到理體。所以好多人坐一坐就看到什麼、什麼,看到你快著魔了,那是比較快了,因為你沒有智慧。

擷自《八十華嚴》玄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雲和上法語 的精彩文章:

「經」的兩個意義
片斷式的思維模式&無盡式的思維模式

TAG:海雲和上法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