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卧龍鳳雛盡歸劉備,為何還是無法一統天下?毛主席:隆中對就錯了

卧龍鳳雛盡歸劉備,為何還是無法一統天下?毛主席:隆中對就錯了

「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這是水鏡先生所說過的一句話,雖然有為諸葛亮、龐統吹噓的嫌疑,但大體上,水鏡先生還是沒說錯,諸葛亮與龐統的才能的確很高,尤其是諸葛亮,完全是個全才。

那麼問題來了,卧龍鳳雛盡歸劉備,為何他還是無法一統天下呢?

其實毛主席早就為我們做出了解答,他認為,在隆中對的時候,蜀漢勢力便已經錯了。當年,劉備三顧茅廬,最終將諸葛亮請出了山,諸葛亮也沒有辜負劉備的期望,他為其如此謀劃,「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簡單來說就是讓劉備設法佔據荊州、益州,一旦北方有變化,劉備便可讓一大將率軍攻打宛城洛陽,而自己則率益州軍隊攻打關中,如此一來,大業可成也。

然而,對於諸葛亮的這一戰略,毛主席卻有著不一樣的看法,他認為「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乍眼一看,諸葛亮提出的這一戰略可行性很高,但他忽略了一點,當時三國以北方曹魏最強、東吳孫權次之、蜀漢劉備最弱。荊州、益州兩地相隔千里之遙,分兵作戰必定會帶來一個惡果,兵力嚴重不足。

「關羽、劉備、諸葛亮三分兵力」意思很簡單,蜀漢當年經歷了三場戰爭,一關羽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荊州軍全軍覆沒,關羽自己也戰死沙場。二劉備東征孫吳,最終以失敗告終,益州軍隊傷亡慘重。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諸葛亮雖然掀起了很多次北伐,但其主要目的只是為了轉移國內矛盾,以攻代守。

毛主席認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這個戰略才是最正確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那些曲折的事 的精彩文章:

《賣油翁》的結尾為何被刪除,專家:因為最後13個字會教壞學生

TAG:歷史那些曲折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