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希特勒為何不給百萬大軍準備冬裝?蘇聯這一「特產」讓德國吃癟!

希特勒為何不給百萬大軍準備冬裝?蘇聯這一「特產」讓德國吃癟!

二戰時期德軍折戟莫斯科城下,有個很直接的原因就是天氣,提前的寒冬成為了前線德軍最大的敵人,士兵因凍傷出現大量非戰鬥減員,希特勒就算是戰爭狂人,但是也不會狂到不給前線士兵準備冬裝的地步,是什麼造成了前線幾百萬德軍無足夠的冬裝呢?

如果德軍準備充足的話,有很大可能打贏這場會戰的,最差也可以保證主力撤退,因為當時無論是武器還是戰力德軍都優於蘇軍,且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士氣大增,而蘇軍有很多毛病,但即使打贏了對整個二戰的走向並沒有起決定性作用,因為美國參戰了,盟軍就會源源不斷的得到援助,而德軍佔領的地方越多就會分出越多的兵力管理把守,戰線拉長補給也跟不上來!

造成莫斯科城下的困境的不僅僅是天氣,或者說天氣只是個表象,主要是德軍糟糕的補給線,大量作戰物資、棉衣和食物根本送不到前線,德軍後勤保障跟不上坦克也沒油了,無法繼續向前推進,寒冷的天氣讓發動機打不著火,泥濘不堪的路面讓汽車馬車陷進去,然後讓前線的坦克過來拉汽車,機械化部隊失去了機動,變得非常脆弱。

當時彈藥和食物也不是多麼寬裕,只不過相對棉衣來說沒那麼緊要,但希特勒沒有意識到這種問題。彈藥很多是隨軍運輸的,但如果沒有武器的潤滑油,坦克的防滑履帶和冷卻水防凍劑,光學儀器的防霜油膏,武器啞火了再多的彈藥又有什麼用。德軍有限的運輸體系優先給了燃油和這些冬季作戰的物資,但也是遠遠不夠前線的供給。

蘇聯的鐵軌標準也是讓德國吃癟了,當時有三種軌距制式,一種是米軌鐵路,典型的就是法國,一種是標準軌,中美英都是這種制式,最後一種是寬軌鐵路,軌距一米五,屬於蘇聯「特產」,這樣一來問題就來了,雖然攻佔了蘇聯的火車站,到德國的火車卻開不進蘇聯的境內,一批批的軍需物資到邊境全部卸下來再裝到另一列火車上,這費時費力,這在戰爭時是不可想像的失誤和麻煩。還有就是後方的反抗勢力的騷擾,比如德軍在波蘭一直致力於打擊游擊隊,抓捕猶太人,穩定市場安撫民心的工作一點沒幹,結果就是好多物資在游擊隊的干擾下大量堆放在波蘭,很難運到前線去,這無疑給德軍補給線雪上加霜。

估計發動巴巴羅莎計劃前希特勒也就是在地球儀上丈量過蘇聯的縱深,想的太簡單了,德軍自己的勝利進軍也是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墳墓,幾千公里的運輸線啊,僅橫跨烏克蘭大平原就得一千多公里。德軍有限的運力也就勉強保障武器彈藥的輸送,希特勒不缺棉衣,僅在東普魯士地區就徵集了不計其數的棉衣,雪橇但根本運不過去。

所以說鐵路,防凍車用潤滑油,防凍鏈,防凍槍炮潤滑油,機械維修,兵力補充,戰地醫院,等等各方面都要跟得上,這是一個綜合後勤問題,不是幾百外套的棉衣就可以解決的。50萬卡車一大半凍壞了,燃料、履帶被凍住導致坦克不能動,有些槍支甚至還被凍住凍壞,所以根本不是只有棉衣的問題,說到底,德國根本沒做任何冬季作戰的準備,棉衣運來也無濟於事。棉衣就是夠穿頂多是防止非戰鬥減員也改變不了德軍在寒冬之下的被動局面,因為德軍裝備不抗凍,戶外野戰時槍栓可能都凍的拉不動,坦克等機械化裝備更是發動不著。與本就在寒冷環境下本土研製出的蘇軍武器相比有先天劣勢。棉衣或許影響局部戰局,但之後還按原來的部署那樣打的話,還是難免失敗結局!

在秋雨下來的時候德軍就開始吃苦頭了,蘇聯廣闊的大平原上全是質量很差的土路,連綿雨水一浸泡很快泥濘,機械化裝備的德國人行軍作戰大受影響,隨後俄羅斯當年更是短時間劇烈降溫,這個時候德軍就應該考慮到戰略撤退了,總比孤注一擲要強的多。德軍可以戰略是快速撤回,集中兵力?新防線的同時拉長蘇軍補給線,停在烏克蘭和波羅的海三國進行機動防禦,同時扶植當地政權會不會是更好的選擇,在蘇軍集中,又無力進攻時再進攻,擴大戰果,如些循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塵封 的精彩文章:

清末出現日本留學潮,是日本討好中國?別多想,郭汝瑰說得很明白

TAG:歷史塵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