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古代人都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從名畫里看清明時節

古代人都是怎麼過清明節的,從名畫里看清明時節

《千里嘉陵江水色》——【藝術者】魯君輝

欸乃

廣陵散

戴茹

00:00/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是中國傳統節日之一,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准,將清明節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節的名稱與此時天氣物侯的特點有關。西漢時期的《淮南子·天文訓》中說:「春分後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清明風」即清爽明凈之風。《歲時百問》則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從古至今,歷代的藝術家們都喜愛把清明時節的景緻作為他們描摹的對象。

隋代?展子虔《游春圖》

現存最早表現人們清明踏青的圖畫。春風和熙、微波粼粼、桃杏綻開、綠草如茵、美不勝收。

唐代?張萱《虢國夫人遊園圖》

彷彿可見清明郊外的清新與開闊,一派杏花芬芳、麗人多嬌的盛唐氣象。

北宋?蘇漢臣《宋太祖蹴鞠圖》

生動展現了清明來臨,人們願意走進春天,進行體育活動的心情。

北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清明最膾炙人口的圖畫,當屬宋人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它的第一部分繪製了人們清明日掃墓踏青歸來的情景,柳樹枝頭剛剛泛出嫩綠,使人感到冬天雖未遠去,卻已吹面不寒,春天躍然紙上。

清明習俗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祭祖

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後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哭罷,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其實,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後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清通禮》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並相傳至今。

踏青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

清明通常在農曆三月前後,恰是大地春回的時節。經歷了一個漫長寒冬之後,人們紛紛走出居室,來到戶外探尋春天的氣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風,這些郊遊活動便被稱為「踏青」。踏青,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

傳說,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這一活動了。據《舊唐書》記載:「大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見,踏青春遊的習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風盛行。宋著名畫家張擇端的風俗畫《清明上河圖》就極其生動地描繪出以汴京外汴河為中心的清明時節的熱鬧情景。在這一畫卷,畫面人物就達550多人,牲畜50餘頭,船20多艘,車、轎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況,可見一斑。

插柳

清明節是楊柳發芽抽綠的時間,民間有折柳、戴柳、插柳的習俗。人們踏青時順手摺下幾枝柳條,可拿在手中把玩,也可編成帽子戴在頭上,也可帶回家插在門楣、屋檐上。諺語有「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的說法,說明清明折柳在舊時是很普遍的習俗。據說柳枝具有辟邪的功用,那麼插柳戴柳不僅是時尚的裝飾,而且有祈福辟邪之效了。

蹴鞠

「蹴鞠」就是用腳踢球,起源於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故都臨淄,唐宋時期最為繁榮,經常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情景,《宋太祖蹴鞠圖》描繪的就是當時情景。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箏下或風穩拉線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箏放上藍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END-

我們正在聚集擁有共同藝術愛好的人

你可能會喜歡這些藝術圈裡有意思的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藝術者 的精彩文章:

每天看懂一幅名畫 格列柯《拉奧孔》
一個普通人的神奇經歷,拒絕屌絲逆襲的英雄!——名畫

TAG:藝術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