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帝為何敢說長城無用?

乾隆帝為何敢說長城無用?

提起長城,大家第一感覺就是軍事要塞,主要起防禦作用。但仔細一想,你就會發現,長城那麼長,並不是所有的地段都修的那麼高大上,找個稍微偏僻的地方,很容易就攻破了。

這個想法其實並非我們才有,古人其實也有,誰呢?就是乾隆帝。他就很瞧不上長城,長城在他執政期間早就破爛得不成樣子了,下面的人多次打報告請求重新修一下,可乾隆就是不批,他認為長城從先秦一直修到明朝都沒有解決邊患問題,所以國之險在民而不在地,修長城也只不過是苦了百姓,所以不用修。

那麼,是乾隆要比唐宗宋祖,秦皇漢武都牛逼嗎?他看到了他們都沒看到的事情嗎?肯定不是。我們先來看為何要修長城,而不是組織大軍去解決邊患問題呢?

當年秦朝派蒙恬攻打匈奴,把人家的河套地區給搶了,但之後並沒有乘勝追擊,而是坐地修起了長城。那麼蒙恬為何不追了呢?一是追不上,秦軍主要是步兵,匈奴是騎兵;二是匈奴的機動性太強了,沒法追;三是追擊的成本太高,不划算。打敗一個對手很容易,但想要消滅他就很困難了,漢武帝窮三代積蓄,舉全國之力,也沒有真正意義上消滅匈奴。

所以蒙恬修起了長城,因為這是最划算最經濟的手段。

後來,最喜歡打仗的明武宗朱厚照曾算過這樣一筆賬,如果派8萬大軍區攻打韃靼,一年就需要花掉一千萬兩白銀,還不一定能贏。而如果只是修一下長城的話,只需要五萬勞力,兩個月足以,開支不過百萬兩。

除去費用之外,這裡面還有其他很多門道,比如徵調勞力,他們幹完活還是回去種田,可如果調動大軍的話,大軍就要長期吃軍糧,不幹活。另外修好了長城,還可以開闢大量的新耕地,這也是一筆客觀的收入。再者,調動大軍,勢必會產生手握重兵的大將,如何防範他們又是個麻煩事,還是勞力好使,畢竟工頭比較好對付。當然了,劉邦這個工頭除外。

以上就是為何不徵用軍隊,而改修長城的原因了。下面我們接著來說,既然長城防禦不了大軍,可為何還是要修的原因。

雖說長城不能保證全部抵擋得住大軍,但在重要的關隘上還是能起到很大的防禦作用的,至於那些比較容易突破的地方,基本上都不是政治或經濟的要塞,就算敵軍攻破了,戰略意義也不大。另外,最重要的一點,長城還是防走私的重要利器。

在古代,中原和塞外的交往,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就是貿易,這個貿易有時候都會直接影響到國家的安危。明朝時,就曾實行過嚴厲的關防政策,最嚴格的時候直接就禁止跟外面的人做生意,有點兒類似當今的經濟制裁了。那麼如何落實這個經濟制裁呢?這時就要靠長城了。

長城有的地方防不了大軍,但防個商隊或者走私啥的還是很輕鬆的,這就是經濟封鎖。此外,有了長城,中原就可以在固定的地方開辦集市,然後從中抽稅,這又是一筆可觀的收入。

當然了,長城除了這些之外,還有預警的作用,你來打我,我攔不住你,但是我可以點個火,發給信號給我兄弟,讓他們來支援我。還有,大軍確實能夠突破長城,但是那種規模的部隊也不是說拉就能拉起來的,三五年能有個一次就不錯了,而小股的騷擾部隊倒是很容易組織,可有了長城,小股的部隊想搞偷襲就不靈光了。

最後,長城還可方便中原主動出擊,是中原的駐兵站,補給站,傳送站等等。所以說,長城還是很厲害的,老祖宗的智慧絕非浪得虛名。

至於乾隆所說的那話嘛,其實是有他特定背景的,啥呢?因為當時北方並沒有邊患,確實不需要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媛媛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王陽明的一句至理名言,當年朱允炆要是明白或許就不會輸
從西漢到清朝,有一制度從來就沒執行好過,最終導致了亡國

TAG:媛媛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