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通過多次戰爭,列強終於迫使大清稱呼他們「洋人」

通過多次戰爭,列強終於迫使大清稱呼他們「洋人」

鴉片戰爭前,清朝處於「康乾盛世」時期,這其實是土地紅利的結果。盛世背後,大清正在一步步地落後於世界,更是失去了創新能力。

通過多次戰爭,列強終於迫使大清稱呼他們「洋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清朝也不是完全隔離於世界,茶葉、瓷器、絲綢等大受西方社會的歡迎,為國家掙了大量的白銀,一直是貿易順差。宮廷里和王公大臣等「上流社會」,還需要享用一些「西洋玩意兒」,這就交給一個專門的部門去辦理。為了辦「洋貨」,就在廣州建了很多「洋貨行」,統稱為「廣州十三行」。這是大清唯一的外貿中轉地,作風極為官僚,管理十分混亂,外商苦不堪言。

通過多次戰爭,列強終於迫使大清稱呼他們「洋人」

更致命的是朝廷及官員對「洋務」的態度。鴉片戰爭前,除了正式使節,大清唯一與西方聯繫只有廣州十三行,官員絕不直接和「夷人」打交道,免得有「裡通外國」的嫌疑!鴉片戰爭後,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個城市依據《南京條約》被迫開放,專門負責此事的五口通商大臣,其實是個肥缺,但這個差事由兩廣總督兼任,沒有額外工資,也沒有辦公室。因為與「夷人」打交道,兩廣總督羞於談起這個兼職。

通過多次戰爭,列強終於迫使大清稱呼他們「洋人」

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備受侮辱的英法,在《北京條約》里規定:朝廷不得再稱西方人為帶有侮辱性質的「夷人」!於是就改稱「洋人」,並且成立了專門的機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實際負責的分別是直隸總督和兩江總督,他們分別兼任北洋大臣和南洋大臣,分別管理北邊的「涉洋事務」和南邊的「涉洋事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九州歷史 的精彩文章:

八國聯軍如何摧毀了清朝的金融業?
作為一流政治家,慈禧用海軍軍費修頤和園,她有那麼傻?

TAG:九州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