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構建「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

構建「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

自「互聯網+」被納入國家戰略之後,它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捲而來,步入了一個全新的階段,強烈地表現出其「連接一切」的特徵,「霸氣」地橫掃所有傳統行業,教育這一行業也未能「倖免」,互聯網對教育的革命性影響正日益顯現,教育的各個領域正在進行一場深刻的變革。

其中,傳統的教師研修方式在信息化發展過程中凸顯出其不足與弊端,需要對其進行新的改進,在教育領域全面落實「互聯網+」戰略,創新我國教師教育模式,培養信息時代的好老師成為當前教師教育的迫切要求。筆者認為「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將是一個新的發展方向。

基於「互聯網+」基礎上的教師研修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網路的開放性,在開放的大背景下,在「互聯網+」基礎上的教師研修中,教師可以在研修平台上開展教學設計,可圍繞某位教師發布的教學構想在網上展開討論,其他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學設計進行調整和修改,有助於實現網上集體協作備課。教師們還可以在研修平台上開展跨時間和空間的教學反思,其反思公開性能有效增加教師的成就感和責任感。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成要素

「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是指以互聯網為依託構建的一個教師學習型組織,共同體內部成員之間擁有共同的學習願景和學習目標,並形成一定的依賴關係,圍繞問題進行溝通、合作、共享,促使所有成員都有所提高。

「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這種教師研修新方式是在網路的基礎上構建的學習共同體,其構建需要很多要素,其中助學者、學習者和研修過程是核心要素。

助學者:助學者可謂是「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組織者」和「經營者」,他們往往包括教師、輔導教師和專家等。與傳統學習共同體相比,助學者的作用更為重要,包括學術性支持和人際支持。就學術性支持而言,作為「學習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提供者」,助學者要為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資源、諮詢、反饋和指導,調動學習者原有的知識經驗,促進其對新舊知識的反思和遷移。就人際性支持作用而言,助學者可通過及時的交流溝通,為學習者提供心理支持,幫助舒緩學習壓力,排除不利於學習的一些負面情感。

學習者:學習者是「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傳統學習者不同的是,共同體中的學習者需要有較強的信息素養,學習主要是通過網路進行,學習資源要學習者主動獲取,其主觀能動性更強。同時,學習者往往身兼數職、壓力大,往往更需要加強彼此間的交流。

研修過程:主要包括結構化知識的學習過程和助學者與學習者、學習者之間的互動過程兩類,互動有助於加深學習者對特定知識的理解和應用,有助於加強共同體內部的情感交流,構建個體在學習共同體中的身份和地位。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特徵

互聯網與教師學習共同體的結合也使得兩者的優勢互補,實現了「1+1>2」的效果。

開放與共享

「互聯網」體現了開放性,「教師學習共同體」體現了共享性。「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是一個基於信息資源庫的生態學習環境,只要是有網路的地方,學習者就可以隨時隨地選擇學習工具進行學習,獲取豐富的學習資源,體現了學習便利性。專家教師與學習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無障礙溝通,體現出學員們的相互協作。

互動與發展

在「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環境下,學習互動正是通過學習者與學習環境的交互作用而進行的,具體表現為兩種形式:一是學習者與信息內容的互動,即面對以一定媒體形式呈現的信息,學習者聯繫自己的先前知識形成對當前信息的理解,當前的新信息又導致原有知識結構的調整或重組。二是學習者與同伴之間的社會性互動,互動使得學習者便於重新組織自己的思路,實現自我的發展。

教師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構建「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具體策略,包括人員組織策略、活動設計策略和共同體文化建設策略。

人員組織策略

「互聯網+」教師學習共同體的人員組成應主要包括大學教師、中小學教師和全日制教育碩士。大學教師和全日制教育碩士的理論知識比較豐富,可以充當助學者的角色,為中小學教師的研修活動提供諮詢、指導和反饋。其中全日制教育碩士作為一個主體參與進來,可以充當協調者的角色。在組建教師學習共同體過程中,應增進成員間的了解,有利於其在共同參與的任務中進行交流、合作與分享。

活動設計策略

教師的研修活動應主要包括以下五個基本的環節:一是組建共同體小組。這樣有利於學習者與學習資料之間的交互,也便於學習者之間進行討論,使交流更加集中和有效。然後確定研修的主題,主題的產生應源於教師的自身實踐。二是設計探究方案。通過收集資料,小組成員進行討論,設計詳細的行動探究方案。三是實施探究方案。小組成員之間展開交流互動,實施探究。四是撰寫探究報告。共享探究成果,在與其他成員討論的過程中產生具有新創意報告。五是總結和反思。在整個過程中需由專家教師進行組織引導,體現「以活動為中心」的設計思想。

共同體文化建設策略

增強成員之間的信任,這是學習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心理基礎,信任的缺失會造成學習者沒有安全感,必將削弱其學習動機。形成共同體規範,這是教師學習共同體的行為準則,共同體規範一旦形成,便有一種公認的社會力量,並漸漸內化為成員的心理尺度,成為各種行為判斷的標準。加強成員之間的交互,這是教師學習共同體中學習的實現方式,這種交互達到知識建構、知識共享的目的,還可以滿足學習者的自尊和歸屬需要,增強學習者對共同體的參與程度,保持他們持續的學習狀態。

總之,我們需要緊跟信息化發展的步伐,將「互聯網+」與教育改革合理結合,把科技的進步為我所用,促進教育向著更加公平和有質量的方向發展。

(作者單位:華東師範大學)

《中國教育報》第0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幸福「豬豬」伴我成長
2018年如期完成化解義務教育超大班額任務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