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話「孩奴」,你是嗎?

話「孩奴」,你是嗎?

「整天忙裡忙外,單位的工作一大堆,回到家為了孩子吃、喝、住、學忙得團團轉,人都快瘋了,我簡直成了『孩奴』」。這是當今一些年輕父母常露嘴邊的抱怨話,同時,一些年輕的「丁克家庭」選擇「丁克」的緣由也是一句:「我們不想成為孩奴」。所以,「孩奴」這個新名詞已經從網路中走出來逐步滲進了社會環境之中。

要談「孩奴」這個話題,首先從現實生活中「孩奴」現象是否存在、是否非常嚴重、是否比較普遍、是否個別現象幾點來看問題,就必須對目前社會上對「孩奴」這個名詞及現象的一些觀點來說一說:

第一種觀念認為「孩奴」現象在我國普通存在;第二種觀念認為「孩奴」現象是現階段特殊國情下出現的個別現象;第三種觀念認為根本沒有「孩奴」現象的存在;第四種為以人們自身的心理認識來確定是否有「孩奴」現在存在的觀念。

我們就前三種觀念進行一些粗淺的探究,和大家一起分享,誠接批評指正。

話「孩奴」,你是嗎?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孩奴」是繼房奴、車奴、卡奴等之後衍生出的一種網路新名詞,用來概括形容父母一生,都在為子女打拚、為子女忙碌、為子女掙錢而失去自我價值體現的生活狀態。針對幾種觀念,我們舉幾個案例,從案例中尋找答案:

案例1,一九九六年國內熱播《北京人在紐約》電視劇,天津市一普通的工薪階層三口之家,三十多歲的父母和一個十二歲的女兒一同在觀看該劇。一直緊鎖眉頭的父親突然綻開了笑臉,他突然宣布要到美國去打工創業。原因是十二歲的女兒喜歡唱歌,夢想成為歌星,父母為孩子的夢想十分焦慮,因為走藝術道路,孩子前期的教育培訓輔導費用是他們工薪家庭根本無法支撐的。為了女兒的夢想,父親毅然辭去了工作,奔赴美國打工。到了美國後,父親的打工歷程是異常艱難的。第一份工是搬運成捆的布匹從一樓搬運到十八樓,每層二十六級台階,共計四百六十八級台階,一天往返次數幾十次,勞動強度是可想而知的。父親堅強地支撐著瘦弱的身體堅持半個月把這份工打完,結算工資後,他將90%的工錢寄回了家,只給自己留下吃飯的飯錢和出租房的廉價租金,因為他心中只有孩子的夢想。為了孩子的夢想,即使干最臟最累的活,他再苦再累也心甘情願。到了一九九八年金融危機到來,在美國打工的父親連續二個月未找著零工了。身上幾乎身無分文了,恰好到了女兒生日,按約定三口之家每人的生日,都要打電話祝賀的。父親沒錢打電話了,只能在電話亭默默地站了六個小時......,遠在中國的女兒從早上等到了夜晚凌晨也未等到父親的電話,母女的擔心是可悲而知的。二零零一年女兒已經十七歲了,並有了一定的音樂水準,自己灌唱了一張專輯,寄給了遠在美國打工的父親。父親珍寶般地晚上帶上耳機聽著女兒的歌聲入睡,天天如此,他聽的是世界上最美的歌聲,一聽就是十五年......期間,父親堅持把打工的錢90%寄回家,支持女兒的藝術追求,只給自己留生活費,為了節約錢,約定每次給家裡打電話只要家裡聽到電話鈴聲響三下就掛斷電話,說明父親在美國是平安的,因為如果接通電話後的國際長途電話費是很貴的......二十年後,二零一六年,結束在美打工的父親回國見著家人的時候,他已經是有個三歲外孫的姥爺了,二十年了,親人相擁淚滿襟,喜極而泣人皆存,但容已變。妻子從少婦變成了老婦,女兒沒能「成星、成家」,而是嫁人為妻且已為人母。但彼此的親情濃烈得異常堅定與摯愛......讓人為之動容淚下,感動萬分。

話「孩奴」,你是嗎?

這個案例體現出中國很多家庭「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生活縮影,說父親就是「孩奴」,是有道理的,他把美好的二十年時光無私地奉獻給了女兒;他犧牲了無數個正常家庭應享受的天倫之樂;他克己為女節省每一個銅板只為女兒的夢想早日實現;他以「奴隸」般的忍性在異國他鄉打工賺錢,二十年,他犧牲了為夫為父二十年的親密生活;他二十年來一直背負著女兒夢想的沉重「包袱」生存著......

說父親不是「孩奴」,也有道理所在:他把女兒的夢想當作自己的人生目標在付出與追求,即使在艱難的打工生活中始終有世上最美的歌聲——女兒的歌聲陪伴著讓他感到無比幸福、快樂;他歸來後收穫了更美的親情而無怨無悔;他的艱辛付出雖然沒有促成女兒的夢想,但為家庭的經濟狀況帶來了可喜的改觀......

案例2,深圳市一對80後小夫妻都是小白領,積極響應政策,二零一六年六月生育了二孩,幾個月後,夫妻二人原本有一個10歲的兒子,生活寧靜而快樂,毫無壓力,現在二胎女兒的出生很快就打破了祥和的狀況,夫妻二人正值工作的巔峰時期,皆是單位的中堅力量,工作的強度與壓力是很大的。經常會遇到加班加點、出差辦事等情況,女兒的到來讓他們手忙腳亂,工作之餘就沒有餘暇之說了,兒子要輔導作業,女兒要餵奶、換尿布、量體溫、洗澡,忙得夫妻二人有時都忘記了洗澡就上床倒頭睡著了。到了周末也不能消停,丈夫要輾轉帶兒子上英語興趣班、羽毛球訓練班、書法學習班、鋼琴輔導班......,妻子則要帶女兒游泳健身,打防疫針等,半年下來夫妻二人明顯露出疲憊的狀態,身體也出現透支的狀況,丈夫的頭上陡然出現了絲絲白髮,妻子的眼角也爬上了皺紋。即使這樣,夫妻二人仍決定讓丈夫尋找第二兼職工作,增加家庭收入,一要確保家庭的正常支出,二要攢錢儘早換掉目前六十多平米的房子,家裡添的孩子已漸漸長大,居住環境便要隨之改善呀。難得和朋友同事聚會,丈夫都會感嘆地說:「我已成了孩奴,何日是頭啊?」

話「孩奴」,你是嗎?

從案例中我們看到二孩未滿周歲,年輕的小夫妻就已經緊的快趴下了。真像丈夫說的他們已成孩奴了嗎?80後90後的年輕父母有著其特殊性,首先,他們是獨生子女的第一代,自身從小受到的家庭寵愛是非常多的,而且他們所接受的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都是比較注重個性張揚,注重自我追求的現代教育。所以當他們為人父母后對孩子的教育意識沿襲自己受教育模式。二是更高的把教育理念、方式提高,「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他們的育兒宗旨。孕育期要做胎教,哺育期要吃進口奶粉,尿不濕取代過去的棉尿布,幼兒期要上最好的託兒所、幼兒園。入學後要全面發展「琴、棋、書、畫、體」興趣班、學習班、輔導班都要涉足。其次,經濟的快速發展,引發了社會變革悄然而行,現在信息時代盛行,互聯網時代,虛擬時代等新的經濟發展形勢,要求教育步伐要跟上,很多家長為了子女跟上經濟發展的知識更新步伐,給子女的教育內容是寧多無缺。可眾多的學習範圍和內容要孩子來學習,一是要時間,二是要金錢,同時經濟社會的發展,優勝劣汰是必然的,很多父母想要孩子多學習知識,多掌握技能,為以後謀求「高位高薪」的職位打下基礎。再次80、90後父母的攀比心、虛榮心較強,尤其是自我體驗孩提時代「輸」給別人的痛楚,更注重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攀比。又次,很多年輕的80後90後父母習慣把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夢想捆綁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替代自己來完成自己的夢想。所以不遺餘力的在培養孩子上下功夫,花大力氣......這些淺短的分析能否說明「孩奴」現象的存在,應該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在近期東方衛視《媽媽咪呀》欄目的節目中,看到了這樣一位年輕的媽媽,她原本是個堅定的丁克族,不想兩年前一次意外懷孕了,當得知這一事實後,竟三天不吃不喝,幾近崩潰,甚至想到輕生,因為選擇丁克的原因就是不想成為「孩奴」。後來在夫妻雙方父母的勸導下,終於孕育了一個小生命,她生下了兒子,伴著兒子的一天一天長大,年輕的母親從兒子的點滴成長中獲取了異常豐實的快樂和幸福。在兒子一歲零四個月時,這位母親來到了《媽媽咪呀》的舞台載歌載舞,光彩照人,並告訴所有觀眾,她為兒子欣喜,為自己做母親而驕傲,並坦言準備再生二孩,她的自豪與幸福感感染了所有的觀眾與評委。這位年輕媽媽的轉變,始於她創造生命過程初始階段的溫馨收穫,長於與孩子共同見證成長的快樂與幸福,延於媽媽對孩子滿滿的愛意。這說明心境決定事物的性質是極其可能的,至少這個年輕的媽媽不會把自己變成「孩奴」。

綜上案例析說,「孩奴」現象的存在與否,無需深究,我們應著重去探討讓父母不落入所謂的「孩奴陷阱」的方式方法才是應對之策。

首先,應該從心理角度去掉「孩奴」觀念,一味沉浸在孩子的培養上而忘記自身的應有生活品味、價值和目標,不要自食其果地跳進「孩奴」陷阱里去。

其次,樹立正確的育孩觀念,不要強塞給孩子過多的規劃、設想,讓其自由地快樂成長。

再次,絕對不能將自己未盡的理想目標或夢想捆綁到孩子身上,自己的缺憾自己消化就行了。

複次,摒棄掉煩人的攀比之心,讓孩子自染斑斕之色會更美。同時,父母應及時走進孩子的內心,問他們所需所想,確立不同階段孩子的培養需求,不指揮、不督促,只糾偏、只扶正。注重身教、放棄言教,父母在工作、學習、生活上的態度與做法是孩子學習的最初、最萌的教材,至關重要。父母把自己的人生過得精彩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希望每一位父母不做「孩奴」。

文 by 舒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右腦記憶力是左腦的100萬倍!如何把孩子的右腦充分利用起來?
【孩子思維力訓練】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缺乏「創造性思維」?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