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歷史上也是如此。有許多古老的民族,也曾在這篇瑰麗偉大的土地上繁衍生息,卻最終由於各種原因,要麼離開了,要麼融入了其它民族,比如強盛一時的匈奴就是如此。今天要說的這件文物,就與匈奴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繫。

在上世紀70年代,內蒙古伊克昭盟杭錦旗有一個叫做王美子的老人,他的一次偶然發現,讓一件國寶得以被發現。那是一個冬天,76歲的王美子準備外出挖一些「土龍骨」。所謂土龍骨,是那裡人們對於當地出土的一些古生物化石的稱呼。據說這些土龍骨有藥效功能,王美子便將這些土龍骨挖出來,賣到中藥鋪換一些錢補貼家用。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然而,這一次挖掘卻格外詭異,在一些散碎的土龍骨之中,王美子竟然發現有一些銅箭頭。再挖下深挖,他不僅找到了一根鐵棍,甚至還發現了一些金片。繼續挖下去,他竟然找到了一些金器。

深挖下去,開採的難度變得更大了,年過古稀的王美子吃不消,便回去叫上五個親戚朋友一起挖。結果,當天他們竟然挖到了2500克重的金器,王美子分得了大頭,另外幾個人則平均分配。

沒有幾天,王美子就將這些金器賣給了當地的人民銀行。在那個年代,文物保護意識極差,連銀行都不懂這些,甚至鼓勵老人繼續挖來換錢。不光如此,銀行工作人員還將金器上面的瑪瑙、松石等等裝飾物拆下來,就為了金器的純度。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不過,還是有一個銀行職員將此事告訴了當地的文教局。文教局對此很重視,專門派人去宣傳文物知識,並且詞用說服、物質補償的方式,給老人及其它農民予以補償。最後,專家來到發掘現場,認定那是一座古代匈奴貴族的墓葬,大致年代是戰國時期。

在老人賣給銀行的金器之中,就有一件叫做「匈奴王冠」的稀世珍寶。它高為7.3厘米、帶長為30厘米、重為1394克,是一頂具有濃郁草原民族特色的王冠。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這件王冠,分為鷹形冠飾、半球形冠頂和冠帶組成。在王冠的最頂端,是一隻展翅飛翔的雄鷹,孤傲而冷峻地俯視著蒼生,冷冷透出一種卓爾不凡的王者風範。在鷹形之下,是一個半球形的冠頂。它的上賣弄雕刻著群狼捕羊的場景。

羊是匈奴人最重要的財富之一,狼則是草原之上最為強大的存在,也是很多少數民族的圖騰。這副狼羊撕咬的場景,如同當時每天草原上都會發生的故事,展現出匈奴人對於狼又懼又敬的複雜感情。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冠帶實際上是由三根半圓形金條榫鉚而成,它的上面也雕刻著精美絕倫的圖案。這些圖案分別是卧馬、卧羊和卧虎,羊是飼養的食物,也是草原百姓財富的代表,馬是草原之中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也是戰爭重不可或缺的裝備,虎則是百獸之王。這三樣動物,也表明了匈奴人的審美情趣和民族愛好。

令人稱奇的是,在這件文物精緻小巧的文物之上,卻體現出當時匈奴人高超的藝術手法。整個文物是鑄造而成,鷹頂又是圓雕的,那些花紋則是採取了錘揲、鐫鏤多種方式,組成冠帶的三根金條,又是使用了抽絲的工藝製作而成。頂部的雄鷹,頭頸是用兩塊綠松石磨製之後,鑲嵌而成。這麼多工藝手法,充分表明當時匈奴的手工藝水平已經有了非常明顯的提高。

老人挖到的金器,賣給銀行換錢,後被發現是價值上億的國寶文物

這件文物,是目前發現的唯一一件少數民族的王冠。在當時那個年代,它是一個部落甚至一個民族權力的象徵,歷經兩千多年之後,它的重新出現,卻有幸收藏在博物館中,成為每一個普通人可以欣賞的歷史印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呂洞賓書寫的石碑,出土後轟動世界,差點就被外國人廉價買走
蘇軾夢見美人美詩,醒來卻只記得一句,添加完成後成為千古神作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