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最焦慮的一代父母:「拼爹拼媽」到底拼的是什麼?

文/郭瑩

雖然不願意承認,但我們很可能是最焦慮的一代父母。

現如今,打開微博、微信,談到育兒,滿屏都是各種焦慮~

再談到教育,滿滿的焦慮感更是隔著屏幕就嚇退了好多沒孩子的人~~

本來想寫一寫如何做不焦慮父母,但下筆發現,作為一個二胎媽媽,我竟然不能說服自己。

我突然意識到,如果有一天我們不再為孩子焦慮了,可能我們會更焦慮。

從幼兒園的挑選到大學專業的選擇,從學區房的買賣到輔導班的甄別,我們這代父母說實話,真的比上一代要焦慮得多。

但這不怪我們。社會主流價值觀對我們這代父母的要求似乎格外地高——

要有事業,要兼顧家庭,不能喪偶式育兒;

要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要情緒穩定,要戒吼;

要給孩子樹立榜樣,人到中年不能自甘墮落,要逆襲活成女王。

這些要求,無論是對父性角色還是母性角色,似乎都不是我們父輩當年有的壓力。

的確,我們生在了相對好的時代,大多數人的成長中不愁吃穿,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我們有知識、有能力、有視野、有見解,但我們買不起房、沒有鐵飯碗,國家希望我們多生孩子、晚退休,我們真的有壓力,真的焦慮。

而且,這一代孩子比我們小時候難養多了,他們小小的年紀懂得太多,他們反駁我們的話一套一套的,挑不出毛病。單從輔導功課的父母「陣亡」比例來看,我們這一代完敗。

所以,我們當然焦慮,我們也可以焦慮。焦慮不丟人!

但焦慮的同時,我們還是要思考幾個問題——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父母的焦慮應該誰來買單?

孩子真正要「贏」的是什麼?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飛馳人生》中沈騰飾演的張弛有一句經典台詞:「我沒有想贏,我只是不想輸」。這句話不光戳中了很多中年奮鬥者的淚點,也是很多人焦慮的背後原因。

圖片來自電影《飛馳人生》宣傳海報

「誰怕輸、怕誰輸」?

這是一個類似「誰殺了我,而我又殺了誰」的靈魂拷問。

首先,父母一定不想孩子輸。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拿「不能輸在起跑線」做文章了,很多家長也能意識到輸在起跑線未必就跑不贏、一步落後也未必追不上。但有幾個父母真的敢去「冒險」。於是看到別的家長給孩子報了幼小銜接,就不淡定了;看到孩子的同班同學參加了課後補習班,也慌了;班裡大多數孩子都報了奧數,立馬跟上;中考選科,未來高考報志願最重要的物理,一定要選。於是孩子從小就被父母的焦慮牽引著,忙不迭地跟隨著。

其實不是孩子輸不起,問題的本質在於父母怕輸

從小我們的父母就怕我們輸,小時候誰不對「別人家的孩子」恨得牙痒痒。但不管我們多努力,總有人比自己學習好,我們永遠不是最棒的。於是這種焦慮被我們壓抑下來,當我們有了孩子,這些潛伏的焦慮重新找到了出口,一股腦地湧出來了。也就是說,我們把自己成長中的焦慮轉移給了孩子,讓孩子背了鍋。

父母的焦慮誰來買單

典型的父母思維是,我為你憂為你愁,所以你理應聽從我的安排、教誨,按照我替你規劃好的人生去走。但「比較式教育」帶來的焦慮,應該由父母自己買單。你不想輸,但不能利用孩子幫你贏。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個體,他未來的樣子不能只是父母教育的產物,更多應該是自我發展的結果。孩子生來的任務不是成就父母,而是創造自己的人生

如果有了孩子,父母所有的價值感都建立在孩子的教育上,這對整個家庭來說無疑是可悲的。因為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以及他們的內心焦慮是沒有閾值的,他們總會期待孩子更優秀、自己更有成就感。這種焦慮很難隨孩子的學習成績好壞而改變,無論名列前茅,還是成績欠佳,父母都一樣不滿足。

作為成年人,我們應該為自己的焦慮買單。調整對孩子的期待,找到教育孩子以外自我價值的來源,為焦慮設定一個警報值,讓焦慮的存在變得合理、可控。

孩子真正要「贏」的是什麼

能力

無論父母多麼盡心儘力,成長終究是發生在孩子自己身上的,所有他應該學習的知識、掌握的技能,最終都要變成他的才可以。

現在很多家長從幼兒園的作業就開始焦慮,費盡心思讓孩子交個完美的作業,畫畫、手工、小報,都親歷親為、絞盡腦汁。但這種只注重作業質量、忽略孩子參與程度的做法,顯然與老師留作業的目的、以及家庭教育的目的背道而馳。

任何作業,鍛煉、考察的主體肯定不是家長,家長展現了再卓越的個人能力都不能代表孩子的水平,這一點老師其實再清楚不過。並且,家長一開始就頻繁幫孩子完成作業,一方面孩子容易養成依賴的習慣,失去自主性;另一方面孩子也容易自信不足,覺得自己的能力不夠。

因此,大可放下「作業不能輸」的執念,將關注點放在孩子通過作業能夠鍛煉何種能力、培養何種習慣上。家長「輸」了面子沒關係,孩子「贏」了能力更重要。

責任和擔當

即使放下輸贏,也很少有父母捨得孩子「走彎路」。

中考選科,孩子不喜歡物理,想選自己相對擅長的科目。但家長認為選擇物理將來高考的擇校面最廣,過早放棄,將來很可能選不到理想的專業,或是高中再想撿起來學,難度會很大。

這個考慮沒毛病,但若孩子堅持,家長能夠放下焦慮,尊重孩子,給他「走彎路」的權利嗎?

也許,孩子對自己的能力、興趣既了解又篤定,未來對自己的選擇也堅定如初。走自己的路,最能激發孩子的內在學習動機,所謂的「彎路」壓根不會出現。

退一步說,孩子的興趣和能力在未來發生了變化,高中後開始對物理感興趣了,或者突然找到學習方法了,那麼彼時重新學起來也許沒那麼難,再加上是孩子自己的選擇,他的主動性、積極性會更高,結果未必是壞的。

再退一步,高中後孩子後悔自己當初的衝動選擇,想要重學物理,但非常吃力,那麼這就是他應該去面對並且為自己負責的。彼時父母最忌諱打擊嘲諷,指責孩子「不聽老人言」,而應該鼓勵、支持孩子,相信孩子有承擔的勇氣和能力,並以尊重的方式為孩子提供必要的幫助。

能夠為自己負責,承擔自己選擇的後果,並積極努力扭轉局面,這個過程中包含了心理資本的所有要素——自信、希望、樂觀、堅韌、情緒智力。這難道不是我們希望孩子「贏」得的嗎?走一些彎路又何妨。

應對壓力和焦慮的方法

父母的育兒焦慮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在焦慮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也會變得異常焦慮。當年我們的父母未曾如此,時代使然,我們依然滿身焦慮。那我們的下一代呢?

正如我們當年那些未被父母關注、未能很好處理的焦慮一樣,孩子上學後,受環境的影響,以及個體內在成長動力的驅使,總會有壓力產生。當壓力超過了所能承受的範圍,焦慮的噩夢就開始了。

雖然我們難逃「最焦慮一代」的命運,但我們對自身焦慮的覺察、思考、化解,對孩子焦慮的關注、引導、轉化,總能一點點產生積極的影響。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古裝劇里無處不在的台詞,放在今日,也同樣貼切。

圖片來自電視劇《知否》

中年的我們不容易,一方面對抗著自己的油膩,一方面不可自控地為孩子焦慮著。

孩子在長大,他們的成長需要我們的幫助。我們也在成長,但我們只能靠自己的努力在焦慮中摸索著、學習著。在這樣一個「拼爹拼媽」的時代,拼的肯定不是誰更焦慮,而是誰能控制焦慮。

做不焦慮的父母太不現實。不讓無謂的焦慮過度消耗我們,與必要的焦慮和諧共處,用我們成熟的經驗和方法影響並引導孩子和焦慮共存,這些是我們應當承擔的責任。成就更好的自己,是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最應該為孩子做的一件事。

*文中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我們。

作者簡介:郭瑩,英國愛丁堡大學心理諮詢研究碩士,家庭教育工作者,兩個孩子的媽媽。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東方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小S:「她開心就好,關你P事」!

TAG:新東方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