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儒學 > 風箏飛向雲端 思念與陪伴從未走遠

風箏飛向雲端 思念與陪伴從未走遠

清明時節,東風解凍,沉寂了一冬的土地,又響起了放紙鳶的孩子們的腳步聲。

看著滿天的風箏,聽著孩子們的歡聲笑語,人們才發覺,漫長的冬天已經走了,明媚的春季終於到了。

清明對於大人來說,是個悲傷的節日,要祭祖,要表達對先人的哀思

而不識愁滋味的孩子們是不管這些的,他們要踏青,要放風箏,被禁錮了一冬天的他們,早已迫不及待醉倒在春天裡

清代戲曲作家孔尚任曾經寫過一首兒童放風箏的詩《燕九竹枝詞》:「結伴兒童褲褶紅,手提線索罵天公。人人誇你春來早,欠我風箏五丈風。」詼諧幽默的語言,使一個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兒童形象呼之欲出。

風箏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春秋時期,墨翟以木頭製成木鳥,「三年而成,蜚一日而敗。」後來魯班用竹子改造了風箏,在空中飛翔達三日之久。風箏一開始不是用來娛樂,而是傳遞信息的工具

傳說楚漢相爭時,張良坐在一個巨型鷂子上飛到項羽軍隊上方,唱起了楚地思鄉的民歌,使徵人思鄉,軍無鬥志,於是項羽大敗。由此誕生了成語「四面楚歌」。

隋唐時期,造紙業發達,人們開始用紙糊風箏,使得風箏重量減輕,放風箏已成為一項老少咸宜的活動。到了宋代,清明時節放風箏已成為一種習俗。南宋文人周密在《武林舊事》中寫道:「清明時節,人們到郊外放風鳶,日暮方歸。」

小孩子放風箏是為了好玩,大人則賦予了風箏更多的意義他們將自己所知道的所有災病寫在風箏上,將風箏放上天后剪斷線,意味著可以帶走一年的病痛與煩惱

有的人放風箏,是想讓風箏傳達對故者的懷念

我小的時候,每當清明來臨,爺爺都會親手糊一隻風箏。清明節當天,他會帶上我,來到山頂。爺爺舉著風箏,讓我放線,很快,風箏借著呼呼的東風飛上了天,成了一個小點。我時而跟著風箏奔跑,時而歡呼雀躍。爺爺也跟我笑個不停。

天空飄過大片的白雲,爺爺就不動了,獃獃地望著雲彩。我知道,爺爺又想奶奶了。

爺爺奶奶雖然過了一輩子苦日子,但感情很好。奶奶在我出生前就去世了。從此每當天上有雲彩飄過,他總會獃獃地看上老半天。因為奶奶的名字里有個雲字,他是把雲彩當奶奶了。

爺爺獃獃地望了雲好一陣子,才如夢初醒地喊我:「大孫女,把風箏再放高一些,你奶奶在看著咱們呢。」

我把風箏線又放了好長一段,期待能離奶奶近一些。

如今,爺爺已去世多年,再也沒人為我糊風箏,陪我放風箏了。長大後,我走過大江南北,看過濰坊風箏博物館裡造型奇特的風箏,看過天津風箏魏製作的匠心獨具的風箏,可再也找不到爺爺為我糊的簡陋樸素卻飽含愛意的風箏了

去年清明前夕,我跟著網上教程,自己動手糊了一隻風箏,在一個白雲飄飄的日子裡放飛了它。我知道,爺爺奶奶從未走遠,他們正坐在雲端陪伴著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儒學 的精彩文章:

己亥小豬有話說:十二生肖輪流轉 今年到我小豬家
人生之路 走出荒涼 走進繁華

TAG:騰訊儒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