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回憶遵義會議時,毛澤東強調:「挫折、失敗也有好的一面,教育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沒有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經驗的。」

毛澤東從1945年5月到1964年談過10次遵義會議,內容涉及面很廣,其中也提及了對王明和博古的一些評說。


四次點名批判王明

在《遵義會議材料彙編》中,毛澤東有4次說到王明,第一次是在1961年6月21日同外賓談話時。他說:「三次『左』傾機會主義路線都是在十年內戰時期產生的。……第三次是王明路線,時間最長,統治全黨達四年之久。這條路線是共產國際製造的。當時,王明發展了李立三的錯誤,在軍事、政治、組織等一系列問題上,堅持錯誤的冒險主義,結果把南方根據地丟掉了,只好兩條腿走路,二萬五千里的長征是光榮的,但實際上是由於犯了路線錯誤,被敵人追趕得不得不走的。」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遵義會議時的毛澤東

第一次說王明說了兩處:一處是「王明路線」,一處是「王明發展了李立三的錯誤」,這裡毛澤東沒有提到博古。

毛澤東第二次說王明也是在同外賓談話時。他說:「在長征路上,我們開始克服王明『左』傾路線。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開會,但未完全解決問題。抗日初期又出現了王明路線,但這次是『右』的。以後我們用了三年半時間進行整風運動,研究黨的歷史,學習兩條路線,終於說服了犯過錯誤的同志,然後才能在1945年召開的七次大會上,團結了全黨。一些犯過錯誤的同志,仍被選為中央委員。這些同志大多數改好了。只有王明,雖然現在還是中央委員,但是不承認錯誤。他現在住在莫斯科。」

這次說王明也有兩處:一處是長征路上,克服王明「左」傾錯誤路線;一處是抗戰初期,克服王明「右」的錯誤路線。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毛澤東與謝覺哉、王明(右一)

毛澤東第三次說王明是在1963年4月17日同外賓談話時。他說:「在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上,才開始批評這些錯誤,改變路線,領導機構才獨立考慮自己的問題。我們採取的方針,是幫助犯錯誤的同志改正錯誤,採取幫助的態度,所以我們團結了黨的絕大多數,除個別的人跑到敵人那裡去了以外,另有個別的人死不承認錯誤,如王明。」

毛澤東第四次說到王明是在1964年3月23日同外賓談話時。他說:「我們得到一條經驗,任何一個黨的綱領或文件,只能由本國黨來決定,不能由外國黨決定。我們在這個問題上吃過虧。我們為什麼走了二萬五千里,軍隊由30萬變成25000人,南方根據地全部喪失,白區的黨幾乎損失百分之百。這就是由於王明路線。1931年我們黨的四中全會決議,就是共產國際給我們起草的,並強加於我們。這個決議也是從俄文翻譯過來的。以後我們獨立自主。在長征路上,我們批判了『左』傾冒險主義。從那時起,即從1935年1月到1945年的十年中,我們進行過整風,用說服的方法把全黨團結起來。我們的軍隊又由25000人發展到120萬,根據地的人口有一億。」這次說由於王明路線,革命受到很大損失。

兩次提及博古,都不指名

有意思的是,毛澤東4次說到王明,都是直接點名的。博古說自己兩次犯路線錯誤,毛澤東都不提。毛澤東回憶遵義會議與長征時,兩次說了博古,卻都不指名。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電視劇《紅色搖籃》中的毛澤東與博古(右)劇照

毛澤東第一次說博古是在1945年5月24日中共七大關於選舉問題的講話時。他說:「我們在十個年頭之內——從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到1945年5月現在的七次大會,這十個年頭之內的中央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呢?中央主要的成分,是四中全會選舉的、五中全會選舉的,不是六次大會選的;六次大會選的現在只剩下4個。25個人裡頭,絕大多數是四中全會、五中全會選的,就是翻筋斗的兩次會選的。我們和這樣一個中央裡面的這些同志一道共事;恰恰在這十年中,筋斗翻得少了一點,亂子鬧得少了一點,我們工作還算有進步。這一條經驗是不是很重要的經驗?是一條很重要的經驗。1935年1月遵義會議,就是積極領導或擁護四中全會的一部分人,也就是在第三次『左』傾路線中犯過錯誤的一部分人,出來和其他同志一道反對第三次『左』傾路線。現在大家把這個賬掛在我身上。我聲明一下,沒有這些同志以及其他很多同志——反『左』傾路線的一切同志,包括犯過第三次『左』傾路線錯誤的一些很重要的同志,沒有他們的贊助,遵義會議的成功是不可能的。」

這裡說的「很重要的同志」是誰呢?筆者認為首先是博古。遵義會議後兩天,博古主持會議,請大家向自己「開炮」提意見,他同意增選毛澤東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意張聞天起草的「常委再分工」,將總書記的職務讓給張聞天,自己只保留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與中革軍委委員的職務。

毛澤東另一次不指名地說到博古就是在1964年3月23日那次同外賓談話時。他說:「從1935年1月到1945年的十年中,我們進行過整風,用說服的方法把全黨團結起來。我們的軍隊又由25000人發展到120萬,根據地的人口有一億。」這個「把全黨團結起來」,包括博古,領導人中有博古,一般黨員中也有博古。

毛澤東在遵義會議上被增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軍事上是周恩來下作戰決心的助手;在長征路上,張聞天、博古與周恩來又主張成立軍事指揮三人小組:周恩來、王稼祥與毛澤東。接著,又改組中革軍委,毛澤東任主席,周恩來、彭德懷任副主席,從此組成「毛正周副」的格局。到中共擴大的六屆六中全會時,張、博、周等又贊同毛當了「主持日常工作」的書記,張聞天、陳雲、王明、康生為書記,博古為一般政治局委員。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1937年,毛澤東、周恩來、博古在延安合影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作為中共代表之一的博古向中央做總結報告。博古代表中共中央在南京等地與蔣介石談判,使蔣介石發表與中共合作宣言;多次要求蔣介石釋放陶鑄、錢瑛等100多名中共黨員;重組與新建南方13個省的省委和省工委;發展黨員67780人;把南方根據地的游擊隊改編為新四軍;要國民黨批准在國統區創辦黨的大型日報《新華日報》。1942年,他又以政治局委員的身份創辦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並擔任社長兼新華社社長,與毛澤東一起統率新聞大軍,創建黨的新聞事業的高峰。國民黨在抗戰時期陰謀進攻延安,製造第三次反共高潮,《解放日報》發表朱德致蔣介石信,又連發三個頭版新聞,揭穿國民黨陰謀。蔣介石與國民黨連喊「誤會」「誤會」,並撤退進攻大軍。各中央局向中央請示「一年打敗希特勒,二年打敗日本」怎麼解釋,中央答覆:「看《解放日報》怎麼說。」

上述情況,毛澤東親眼所見,親身所歷,記在心裡。但回憶遵義會議時,他又強調:「挫折、失敗也有好的一面,教育了我們總結歷史經驗。」「沒有成功和失敗的經驗,是不可能取得真正的經驗的。」毛澤東那時是心裡有數的,他在回憶遵義會議時,對王明、博古的評說是客觀、公正的。

毛主席是如何評價王明和博古的

來源:文史博覽1


【免責聲明】文章來源為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我們將刪除內容或協商版權問題!特別說明,本站分享的文章不屬於商業類別宣傳。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