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原創 轉載請聯繫授權 文/不寫影評梁鵬飛】

如今的中國電影市場,大多數電影都是由民營公司拍攝製作。著名的幾個電影品牌,吳京自己成立了登峰公司,寧浩是壞猴子影業,沈騰還和倆導演哥們開了個西虹市影業呢......這是中國電影市場化發展十幾年後脫穎而出的電影品牌。

而原有的國有電影製片廠模式,如今有點沉寂了。讓我們回顧一下曾經的8大國有電影製片廠創造過的輝煌歲月。

這8大電影廠,其實可以分為上4家和下4家。長影廠、八一廠、北影廠和上影廠這4家品牌底蘊厚,知名度更高,在全國範圍內影響力更大;其它幾個西影廠、珠影廠、瀟湘電影廠和峨嵋電影廠在全國範圍內影響力不如上4家。

限於篇幅,準備用3-4個帖子介紹完這8家國有電影廠。今天這篇專門講長影和北影廠。

在介紹這些電影廠之前,我們先了解一下幾家電影廠的不同歷史階段。

國有電影廠的歷史基本可以分為3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17年期間,即建國後到文革前。這是國有電影廠最輝煌的時期,那個時代的電影主要是謳歌新中國,展現革命戰爭,所以軍事題材電影特別多,現在大量經典老片都誕生於這個階段。

文革期間,電影事業基本停滯,不提。

第二階段是80-90年代。在80年代,改革開放之後國有電影廠恢復了電影拍攝,延續了17年時期的計劃經濟排片模式,逐漸和市場化經濟社會脫節。這一時期各電影廠拍攝電影嚴格按照上級要求,就連每年拍攝幾部電影,其中現實題材、革命歷史題材、工業題材、農村題材各佔多少都有嚴格規定。

接著是90年代,電影市場化改革開啟,國有電影廠越來越跟不上時代,於是逐漸和香港等公司以及新興的民營電影公司合作,以拍攝合拍片為主。再之後這些國有電影廠就很少獨立推出有影響力的電影了。

第三階段是2000年以後,國有電影廠逐漸走向沒落。

說完歷史階段,咱們來看看這些國有電影廠曾經的輝煌。

1、長春電影製片廠 紅色基因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長影廠是中國第1家電影廠,最早是日本侵佔東北成立的滿洲電影株式會社,後來被我東北人民解放軍接收,最早是叫東北電影製片廠,最初主要拍攝紀實電影,比如當時東北土改的歷史進程,以及遼瀋戰役的珍貴歷史畫面,東北電影製片廠都進行過拍攝。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解放後,長影廠(東北電影製片廠)作為我國第一個電影製片廠,創造了建國後中國電影多個第一。

東北是共和國長子,長影廠也是中國電影的長子,所以17年期間是長影廠最輝煌的歷史時期。當時新中國剛成立,長影廠拍攝了大量反映革命戰爭題材的電影,經典佳作層出不窮。著名的《白毛女》、《紅孩子》、《英雄兒女》、《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等都是長影廠出品。

這裡要重點說一下《白毛女》,由當時的東北電影製片廠攝製完成。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白毛女》無論是話劇還是電影,在我國文藝界的地位都非常高。這是一部「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電影,特別符合建國時期的歷史背景。影響了數代中國人。

《白毛女》也最能代表長影廠的紅色基因,因為這部電影原型故事是在延安時期的魯藝成型,後來東北電影廠成立,也是有包括陳強在內的很多魯藝人加入。陳強在魯藝的時候就在歌舞劇中演黃世仁,到東北電影廠繼續在電影中演黃世仁。陳強一生都被這個著名的反派角色影響了。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這部電影本身拍攝製作也非常考究,無論是故事情節,還是服裝、化妝和道具製作都代表了新中國電影的一流水準。

長影廠還有1956年拍攝的《上甘嶺》,插曲《我的祖國》有第二國歌之稱,也是影響了多少代中國人。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除了這些革命戰爭題材電影,長影廠也出品了一批反映民族團結和時代風貌的電影,生活氣息很濃,如《劉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來客》、《我們村裡的年輕人》等。也都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經典。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總的來說,長影廠作為具有紅色基因的國有電影廠,也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影廠,在特定歷史階段承擔了大量拍攝任務,也培養了大量的電影人才。比如後來北影廠的建立就有大量來自長影廠的職工,像陳強和一批來自魯藝的藝術工作者,都是先到長影廠,然後又來到北京。可以說沒有長影廠的支援建設,北影廠不會發展這麼迅速。

文革結束後,長影廠不再像之前那麼輝煌,之後出品的電影已經不像17年間那麼經典。80年代長影廠拍攝的電影以《開國大典》最為著名,這部電影是建國40周年獻禮片,1989年上映曾經創造過國產片票房紀錄。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在90年代以後長影廠盛名不再,世紀之交甚至因為連年虧損頻臨倒閉。2005年以後進行了改制,如今的長影廠被定位為專門拍攝農村題材的電影,完成一些上級交辦任務,已經遠離了主流院線電影。

2、北京電影製片廠 文藝為主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北影廠解放前就成立,後來和長影廠一樣被人民接收。它的廠標和長影廠一樣,也是工農兵,前面咱們已經說了,北影廠具有很多長影廠的血統。解放後,有大量來自長影廠的職工援建北影廠。

這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非常常見。就比如說當年的高校建設,也是國家一句話,就把某個高校拆分,去到別的城市生根發芽了。畢竟新中國講究「革命一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嘛。

當然,北影廠畢竟是北影廠,並沒有發展成為第2個長影廠。

如果說長影廠的傳統是紅色基因,拍攝了大量革命戰爭題材電影,那麼北影廠後來的傳統就是改編文學名著。

在建國以後,北影廠主要拍攝的電影就是將魯迅、茅盾等作家的經典小說改編成電影。比如《祝福》、《林家鋪子》、《青春之歌》、《革命家庭》、《風暴》、《紅旗譜》等。

當然革命題材的電影也是必須要拍的,北影廠60年代拍攝最著名的電影要屬《小兵張嘎》。不過北影廠的革命題材電影和長影廠拍攝電影風格明顯不同,像《小兵張嘎》這樣雖然也是講述革命戰爭,但是不像長影廠電影那麼宏大,而是更有生活氣息。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在文革結束以後,北影廠繼續延續了改編文學名著的傳統,所以大家都說北影打的是文化牌,講究的是書卷氣。80年代北影廠又陸續把魯迅的《傷逝》,老舍的《駱駝祥子》、沈從文的《邊城》,老舍的《茶館》等名著搬上了大銀幕。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這些電影都有同名話劇,也是北京人藝的招牌。北影廠之所以一直致力於這些文學名著的影視化改編,和其位於首都文化中心的氛圍有很大關係。

北影廠不僅大力支持文學名著改編電影,四大名著拍攝電視劇北影廠也有參與。所以北影廠的書卷氣真的是8大電影廠裡面最多的。

這種文化氣息讓北影廠拍攝的革命題材電影也與眾不同。

1979年北影廠拍攝了劉曉慶的成名作《小花》,這部集結了唐國強和劉曉慶、陳冲還有葛優老爹葛存壯的經典電影,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為電影中用了一些新的創作手法,比如跳脫的鏡頭和意識流的表現技巧,讓觀眾也感覺耳目一新。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北影廠不僅在電影技法上具有探索精神,在商業片的探索方面也不甘人後。1981年北影廠拍攝了劉曉慶主演電影《神秘的大佛》,將懸疑元素引入電影,引發觀影熱潮。據說這是80年代初觀影人次最多的電影,僅次於後來的《少林寺》。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所以,和長影廠的輝煌是17年不同,北影廠的輝煌是在80年代。

除了自身出品了一系列優秀影片,北影廠也和國外以及香港電影公司合作拍攝了一批經典。比如著名電影《末代皇帝》在拍攝過程中得到了北影的大力協助,當地演員,故宮內的拍攝等都是北影廠協助解決,可以說沒有北影廠的參與,這部經典電影無法誕生。

由於內地豐富的自然歷史文化資源、廉價的勞動力這些優厚條件,90年代以後大批香港電影公司也到內地合作拍片。北影廠在這波熱潮中參與了大量合拍片,最著名的是李連杰一系列電影,這也是因為李連杰本身就是北京人。

李連杰的方世玉系列、黃飛鴻系列電影有大量外景都在內地取景,這些都有北影廠參與。其中北影廠介入最廣的電影當算是《給爸爸的信》。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這部電影大部分故事都發生在90年代北京衚衕,原汁原味展現了當年北京市井生活。很多觀眾應該感覺格外親切。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除了和香港電影公司合拍,90年代後期北影廠也出借電影拍攝資格。這是因為當年很多民營電影公司沒有拍電影的資格,而國有電影廠每年又有上級規定的拍攝計劃,但是它又沒有錢,所以和民營公司合作,等於是出借牌照。

著名的賀歲片鼻祖《甲方乙方》就是馮小剛藉助北影廠拍攝出來。

但是在90年代以後,北影廠和其它國有電影廠都陷入困境,再之後北影廠改制,成為中影集團旗下廠標,代表中影集團投資拍攝各類電影。想必很多觀眾在如今很多大片裡面都看到過中影集團這個廠標,依然保留了北影廠經典的工農兵logo。

曾經的國有8大電影製片廠,都出品過哪些經典電影(上)?

但這已經和曾經的北影廠相去甚遠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