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此人是三國戰略家和外交家,文武雙全,卻成了小說中的糊塗蛋

此人是三國戰略家和外交家,文武雙全,卻成了小說中的糊塗蛋

(燦爛海灘原創作品,嚴禁轉載)

今天的三國成語故事見於《三國演義》第四十四回,發生在赤壁之戰期間,相關人物分別為孫權、張昭和周瑜。原文如下:

(周)瑜即問張昭曰:「願聞先生所以主降之意。」昭曰:「曹操挾天子而征四方,動以朝廷為名;近又得荊州,威勢越大。吾江東可以拒操者,長江耳。今操艨艟戰艦,何止千百?水陸並進,何可當之?不如且降,更圖後計。」瑜曰:「此迂儒之論也!江東自開國以來,今歷三世,安忍一旦廢棄?」權曰:「若此,計將安出?」瑜曰:「操雖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以神武雄才,仗父兄餘業,據有江東,兵精糧足,正當橫行天下,為國家除殘去暴,奈何降賊耶?

且操今此來,多犯兵家之忌:北土未平,馬騰、韓遂為其後患,而操久於南征,一忌也;北軍不熟水戰,操舍鞍馬,仗舟楫,與東吳爭衡,二忌也;又時值隆冬盛寒,馬無藁草,三忌也;驅中國士卒,遠涉江湖,不服水土,多生疾病,四忌也。操兵犯此數忌,雖多必敗。將軍擒操,正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屯夏口,為將軍破之!」……權拔佩劍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諸官將有再言降操者,與此案同!」言罷,便將此劍賜周瑜,即封瑜為大都督,程普為副都督,魯肅為贊軍校尉。

按照小說的情節發展,曹操佔據荊州後,企圖逼迫孫權投降。此時,以謀士張昭為首的一批文武認為東吳不是曹操的對手,紛紛建議孫權歸順曹操。而魯肅及一些將領者堅持認為應該和曹操決一死戰。孫權在吳國太的提醒下,召周瑜來到柴桑。周瑜在江東文武面前指出曹操必敗的四大原因,認為東吳必將戰勝曹操。至此,孫權終於下定決心與曹操對抗,赤壁之戰由此開始。

本文要介紹的成語,是孫權口中的「計將安出」, 意為應該如何制定計謀。這句成語的最早出處是《史記?酈生陸賈列傳》中的「沛公喜,賜酈生食,問曰:『計將安出?』」

小說中提到的此次周瑜在孫權面前的表態,是真實的歷史事件,這一點在《三國志》中有詳細的介紹,這裡就不在贅述。不過,小說作者在設計周瑜來到柴桑的經過時,也有兩處虛構。首先,在小說當中,周瑜之所以來到柴桑,是因為吳國太對孫權的提醒,而在真實的歷史當中,情況卻並非如此。據《三國志?二主妃子傳》載,孫權的母親吳氏在獻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就已經去世。而小說中出現的這位所謂吳氏的妹妹卻是個子虛烏有的人物,在歷史上並不存在。

那麼,歷史上提醒孫權召周瑜前來柴桑的人究竟是誰呢?《三國志?魯肅傳》給出了答案。據該傳記載:「時周瑜受使至鄱陽,肅勸追召瑜還。遂任瑜以行事,以肅為贊軍校尉,助畫方略。」從這段記載來看,此人無疑就是魯肅。

至於說到小說作者為何將歷史上魯肅的功勞移植到這個子虛烏有的吳國太身上,其實原因也非常簡單,與作者在小說中對魯肅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有關。縱觀小說中的魯肅,雖說是孫權的謀士,但性格忠厚,是個糊塗、無能的文弱書生。無論是周瑜、諸葛亮還是關羽,都將魯肅玩弄於股掌之間。他在整個小說的表現,都是為諸葛亮、關羽和周瑜作陪襯,自身的能力非常有限,是個徹頭徹尾的糊塗蛋。

不過,在真實的歷史當中,魯肅並非糊塗、無能,反倒是東吳集團的戰略家和外交家。按照《三國志?魯肅傳》的記載,魯肅提出了著名的「榻上對」,確定了東吳集團的發展策略。此後,他還在赤壁之戰爆發前促成了孫劉聯盟,並在赤壁之戰期間為周瑜出謀劃策,確保了戰爭的最後勝利。除此之外,魯肅還是一位箭法出眾的武勇之士。《三國志?魯肅傳》注引《吳書》中記載了魯肅當年的一件往事:「(魯肅)又自植盾,引弓射之,矢皆洞貫。」且不說魯肅的箭法如何高明,單憑洞穿盾牌這一點,就足以證明魯肅並非一個文弱書生,而且從青少年時期就學過武藝。

參考書籍:《三國志》、《三國演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燦爛海灘 的精彩文章:

龐統的確是中箭身亡,但與兩個人無關,其中一個是諸葛亮
此人的建議意義重大,劉備將無葬身之地,卻被棄之不用

TAG:燦爛海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