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元璋下詔,讓天下士人議政,他指出三條不足卻因此被下獄致死

朱元璋下詔,讓天下士人議政,他指出三條不足卻因此被下獄致死

從饑寒交迫的鐘離村到南京城登基為帝,明太祖朱元璋可謂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帝王之一。他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廢除了蒙元制定的種族等級壓迫制度,某種意義上來說是漢民族的救星。但拋開朱元璋的文治武功,就事論事他也有許多缺點,尤其是在殺功臣這方面做的最過。

朱元璋不僅殺了許多明朝開國功臣,而且就連後來好心勸諫的忠臣也被他給殺了。洪武雖胸懷韜略,但在納諫這方面的確不如李世民。明朝初年有個頂有學問的人叫葉伯巨,此人在元末便是很有學問的名人了。到了朱元璋趕走了蒙古人建立了明朝後,由於葉伯巨對經學學的還不錯,所有就獲得了去國子監學習的機會。

國子監是當時的最高學府,不僅接納全國各族的學生,而且還接納外國的留學生。到了1375年,朱元璋要從國子監選出一部分學生去北方任職,主要負責宣揚教化。因為元人重武輕文,明朝初年的北方地區民間的讀書風氣很弱。再說,這人民都尚武了,對明朝的穩定也是一種威脅。所以基於這些原因,朱元璋才決定選國子監學生去北方宣揚教化,振興民間讀書之風氣。

正好在國子監學習的葉伯巨被選中,後去了山西平遙任儒學訓導。這儒學訓導大體就是負責輔助當地教育機構開展教育工作的。然而葉伯巨去了山西任職後的第二年,明朝就出現了天象異常的事。在封建時代,人們普遍認為天象異常是上天的警示,不久將有國難或者不好的事發生。

朱元璋打仗雖然很有韜略,但面對異常的天象也是很擔憂。於是洪武皇帝就下詔,讓天下的士人對當時的朝政得失提出批評或建議。朱元璋的詔書意思很明顯,就是廣開言路讓天下有識之士參政議政。其實朱元璋不下詔,葉伯巨也早就想上書朝廷了提建議了。正好如今朱元璋下詔徵求天下士人的建議,於是葉伯巨便起草了一份《奉詔陳言疏》準備遞上去勸諫朱元璋。

葉伯巨的《奉詔陳言疏》中主要提出了當時明朝朝政的三點不足,分別是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速。估計葉伯巨還想著藉此被朱元璋誇獎一番,能在仕途上走的更高一點呢。不過話說回來,葉伯巨的建議的確也很中肯,說的都是當時明朝現存的弊端。但朱元璋讓人議政卻又聽不進大實話,葉伯巨奉召而為,沒想到最後卻招來了殺身之禍。

葉伯巨的三條建議,後兩條朱元璋或許還能勉強接受。但第一條卻徹底觸怒了朱元璋,我們的洪武皇帝非說葉伯巨是在離間他的骨肉親情。於是氣急敗壞的派人把葉伯巨從山西抓到了南京,然後關到了刑部的監獄裡。葉伯巨就是文弱一書生,哪兒吃得了刑部大牢里的嚴刑拷打。最終受盡虐待後,活活餓死在了監獄裡。

說實在,這葉伯巨也真夠倒霉的。看來無論做任何事都不能掏心掏肺,葉伯巨好心為明朝的長治久安考慮,但誰曾想被護犢子的朱元璋弄死了。況且葉伯巨上書言事,是奉詔行事。而且葉伯巨的每一條建議都是中肯的,都是確有其事。

明朝建立後,朱元璋的確把自己的兒子都分封到了戰略要地為王,並且還給與了很寬鬆的政策。最要命的一條就是,朱元璋分封的這些藩王,當皇帝身邊出現奸佞之臣時,他們有權利起兵清君側。然而朱元璋看似很聰明,但實則聰明反被聰明誤。他大肆分封藩王的法子,在一段時間內的確能夠鞏固皇權。但時間長了,藩王的勢力得到無限制的發展後問題就來了。因為勢力大增後的藩王勢必會對皇權構成威脅。

果不其然,朱元璋去世後將皇位傳給了皇長孫朱允炆。但朱元璋屍骨未寒,那邊北京的燕王朱棣就以清君側的名義起兵和自己的侄子打了起來。朱元璋的國策雖然克制住了外敵,但卻防止不了內亂。結果剛統一全國沒多久,百姓才過了幾年安定幸福的日子,卻因為當初朱元璋的意氣用事,舉國上下又迎來了一場長達3年多的兵禍,百姓深受其害。而且建文帝朱允炆,在靖難之役後也不知去向。

靖難之役後,時人即後人均佩服葉伯巨的先見之明。如果朱元璋地下有知,應該也後悔的腸子都青了吧。但後悔有什麼用呢,歷史不會因為任何的外在而改變什麼。只是葉伯巨死的有點冤,但後來葉伯巨能以耿直敢言被青史讚譽,也算是給他的最後最好的交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貓爺歷史觀 的精彩文章:

歷史上這兩個故事告訴我們:善良不可拋,但防人之心更不可無
被父皇寵壞的唐朝公主,想做皇太女,稱太子為奴還毒死了皇帝

TAG:貓爺歷史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