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大理王朝的興衰

大理王朝的興衰

22分鐘前 · 河源職業技術學院學生 歷史領域創作者

大理皇族段氏一族歷史始於公元938年,《段氏世家》、《南詔野史》載:「段氏,河西四郡之武威郡(涼州、雍涼)人,羌族,祖上段儉魏為閣羅鳳將,佐南詔大蒙國,唐天寶中大敗唐兵,功升清平官,賜名忠國,拜相,六傳而生思平」。

段思平為大理王朝的開創者,於五代後晉天福二年(938年)建國,稱太祖神聖文武帝。十四傳而到段正明,已歷150餘年,而後大理國到段興智結束,共經歷24帝王,王朝壽命達到了318年。

大理王朝的興衰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開始,一戰打下600年輝煌

早在4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蒼山洱海之間繁衍生息。到唐初,大理已成為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大理王朝的興衰

公元738年,六詔的南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詔,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詔逐漸擴大勢力範圍,在強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

對於大理段氏之先,有說是西北武威或天水之氐羌,有說是滇地土著,還有說是大理土著,莫衷一是。雲南省南詔大理歷史文化傳承與發展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張錫祿認為,段氏是南詔時候的名家大姓,段姓始祖忠國(即段儉魏)是大理喜洲白族人。

從現存少數的史料可以看到,早在南詔閣羅鳳時期,段氏家族已經在南詔國的政壇上佔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

大理王朝的興衰

當時的大理地區,段、高、楊、趙、李、董都是大姓,均屬當地的名門望族。

剛開始,大理段氏立國前的一世祖段儉魏是南詔王閣羅鳳的大將軍。

此時的南詔是唐朝忠實的附屬國。但因為南詔王閣羅鳳夫人被唐朝派來的官員張虔陀侮辱,閣羅鳳衝冠一怒為紅顏,與唐朝發生了多次戰爭。

唐朝大軍壓境之下,南詔的大將軍段儉魏出場了,和王子鳳伽異一起迎戰唐軍。

段儉魏在軍事上是很有一手的。當他獲悉鮮於仲通率領10萬唐軍,從漾濞翻越蒼山西坡,欲從斜陽峰與佛頂峰直逼太和城的時候,就提前伏兵於蒼山斜陽峰和馬耳峰之間的母豬箐,這是唐軍必經之地。當日唐軍浩浩蕩蕩殺到,早已經埋伏好的段儉魏一聲令下,指揮南詔士兵,用巨石、毒箭射殺唐軍3萬餘人,俘虜1萬餘人。隨後,段儉魏又率部隊夜襲唐軍,誅唐軍近萬。唐軍主帥鮮於仲通在4名隨從的保護下,僥倖逃脫。

大理王朝的興衰

天寶13年,唐朝李宓率兵10萬,再次前來攻打南詔國。不料,在沙坪遭到了段儉魏和鳳伽異的夾擊,3萬唐軍被殺。這場戰爭以南詔勝利唐朝慘敗結束。而段儉魏立大功被南詔王封為清平官,即南詔國的宰相,並世襲6代。

大理王朝的興衰

在段儉魏之後,大理段氏在整個南詔國時期,在朝廷中佔據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段酋蹤、段諾突、段谷普是清平官,段尋佺、段全葛、段觀音邏、段附克、段酋遷、段君利、段旋忙湊是大軍將,還有軍將、曹長、入唐使、國師、安寧城使、大部落主等多人。據統計,在南詔國不到300年的時間裡,大理段氏就有清平官5人、大軍將7人、軍將1人、入唐使6人。當南詔滅亡之後,段氏順利建立大理國,並非偶然(據《全唐文》、《南詔德化碑》、《蠻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白古通記》等)。

大理國建立後,段氏統治者曾多次主動與宋朝建立藩屬關係。後來宋朝大將王全斌向宋太祖趙匡胤進獻地圖,力主進兵雲南。然而,宋太祖鑒於唐禍,認為雲南的烏蠻白蠻太兇殘,不想再與大理國發生關係。趙匡胤用玉斧在地圖上沿著大渡河划了一條線,道:「此外非吾所有也!」這就是宋揮玉斧的典故。也因為這,大理國得以和平300年。

開國,亂世身不由己

開創大理國的段思平,身世充滿神話色彩,坊間和野史關於他的傳說很多。

如今大理一些村落的本主廟以及白王廟裡,都供奉著段思平像,白族群眾三天兩頭都會去磕頭燒香,請求保佑。

李以恆在《淮城夜語》中記載,段思平的母親阿垣是大理喜洲院塝村人,後嫁給南詔清平官段寶隆,但一直沒有身孕。後來,她有一次過江,水中忽然飄來枯木,觸渡船。而這枯木還有奇異的香味,阿垣覺得奇怪,用手去摸那枯木,結果,枯木化為一條細線一樣的金龍,鑽入她的衣袖。隨後,她就有了身孕,並生下了段思平。《南詔野史》的記載也差不多,稱「其母因過江,水泛而觸浮木,若有感而娠,生思平。」

不過,對於這些記載,《大理國王室探究》一書的作者、雲南省大理州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廖德廣先生認為,這些記載以及民間傳說,與中國古代為了解決君權「理法」、「神聖」問題的「孕有奇遇」、「生有奇兆」、「相有奇貌」等傳統神話無異,屬於有意的編造附會。

段思平所處的年代與其幾代先祖不同。他成人的時候,已經是亂世,各種政變、謀殺層出不窮。

公元902年,南詔清平官鄭買嗣發動政變,殺戮蒙氏王族800人,並自立為君,改國號長和, 南詔政權崩潰。公元929年,東川節度使楊干貞消滅鄭買嗣,立清平官趙善政為王,國號天興。第二年,楊干貞廢趙善政,自立為王,改國號義寧。

此時已經是通海節度使的段思平,因為才華橫溢,為楊干貞所嫉妒,被他追殺。後來,段思平在軍師董伽羅的幫助下,向東方37蠻部借兵,並於公元937年進攻大理,討伐楊干貞,誅殺其弟楊昭。楊干貞連夜出逃,跑到了雞足山。

公元938年,滅了義寧國之後,44歲的段思平正式即位,國號大理,成為大理國的開國皇帝,號神聖文武皇帝。段思平即位後,他的好友,精於武功和陣法的大德比丘,在寺廟裡給段思平傳授了自己的著作《南詔兵典》,該書有8卷,分兵論、陣法、地勢、技法等。此書後來成為段氏用兵習武的重要教材,此事後來被明朝初年的大理天威徑鎮撫使李浩記於《三迆隨筆》一書中。

大理王朝的興衰

公元939年,段思平在雞足山遇到已經出家的楊干貞,得知其法號「大悔」,並日夜懺悔之前的罪孽,於是赦免其罪。

從938年段思平建大理國開始,大理段氏家族真正走向了富貴的巔峰!

巔峰,經濟文化全面發展

在許多人的觀念之中,與大唐相比,南詔國僅僅只是處在蠻荒之地的一個小國。但是,如果從實際疆域看,南詔國的地盤,足足有現在的3個雲南省大。南詔國的實力,也十分雄厚,雄厚到打敗了當時全世界最強大的唐王朝的鐵騎。

段思平立大理國後,幾乎統治著南詔國的全部領土與人民,時時有附屬各部各國進貢。由於政治穩定,農業、手工業、畜牧業、商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當時的大理馬和大理刀,很受宋朝的歡迎。《馬可波羅行紀》以及宋代地理名著《嶺外代答》等都對大理馬推崇備至,一匹好的大理馬價格都在黃金20兩以上,北宋每年購入大理馬超過5000匹。大理刀也深受周邊諸國推崇。而大理國的屬地,古時就是黃金、白銀、珠寶的產地,僅金礦、銀礦就有40多座,銅礦14座,開採所得,大部分歸段氏統治者所有,加上大理國時,交易主要使用貝幣,金銀只是兼用,所以,大理國的「金銀庫滿,多用於與中原交往」。

大理段氏崇信佛教,曾經將巨額財富用於修廟建塔。根據《大理古佚書鈔》記載,文經皇帝段思英出家後,花了8年的時間,將無為寺建成護國禪寺,鑄佛3000,塑800羅漢,帶文武官員百名、侍衛500餘以及36妃出家,36妃各有庵堂,眾雖出家,猶如置身宮廷。秉義皇帝段素隆出家,辟無為寺為傳武聖地,建翠華樓,樓高五重,為南中第一藏經樓。無為寺僧眾2000,日食糧8擔,僧舍禪室千八百間。保定皇帝段正明在位時則在大理建300小寺,99大寺,後又在蒼山西坡石門關建佛國寺。在建寺造塔方面,大理段氏可謂花錢如流水。而段正明出家後,常常到中原遊玩,每次出行,必用20匹馬馱著金銀,供自己使用。天明皇帝段素興即位3天,就到拓東城廣選美女,大興土木,建立行宮於玉案山,工匠3000人,民夫2萬,日夜營造。重開金銀二河,兩岸十里長堤種楊柳10萬株,造亭閣200座。他每次出遊,300美女隨伴左右,所到之處開懷暢飲。短短5年,就花費大理國12庫金銀中的5庫,共計60餘萬斤金銀。大理國百官認為段素興為敗國之君,後廢其王位。

大理王朝的興衰

到了宣仁皇帝段正嚴(又名段和譽,即金庸小說中的段譽)統治時期,大理城中,方外諸技、八方歌舞,日夜笙歌於五華樓,盛況一方,大理成為世界上最繁華的城市之一。

到了元朝,段氏世襲大理總管,實際上還是總管以前大理國的大部分地盤,除了被廢除王位之外,富貴程度,與大理國時期相差並不太遠。

衰落,悲凄無奈

作為一個由諸多少數民族、共計37部組成的小國,能維持這麼長久的穩定統治,而且國內政局沒有發生過劇變,實屬罕見。

這一方面是由於宋朝沒有對大理國加以刀兵;另一方面,是大理國從段氏國王一直到庶民,舉國信仰佛教。信仰佛教之人,極少有暴戾之氣。因而,在大理國期間,幾乎沒有哪一代國王進行殘暴統治而引起人民的反抗,也沒有哪一次王位更迭引發宮廷血案。即便其間清平官高升泰曾經短暫稱王,也是以禪位的方式實現的,並沒有誅殺一個人。高升泰即位後,又下令子孫,自己死後,必須還王位於段氏。

外無強敵,內少亂賊,客觀上給大理段氏的統治創造了一個好的環境。據史載,段思平建國後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政權逐步得到鞏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在幾位皇帝的努力下,大理國的國力與日俱增。《桂海虞衡志》中的8個字可以充分說明大理取得的成就:「地廣人庶,器械精良」。

另外,加上段氏家訓要求皇族必須文、武、德兼備,尤其作為皇子,未來的國王,在這3方面更要出類拔萃。段氏家族的子孫,也先後被派到了各個屬地進行統治。

這期間,大理政權在大理遍修佛塔、寺院,在經濟上,與宋朝進行邊貿,在文化上,也與宋朝進行比較緊密的交流,在客觀上促進了大理的發展。

公元1253年,忽必烈親率大軍撲向大理,並出奇兵翻越點蒼山,攻大理城。段興智和清平官高泰祥率軍與元軍死戰,元軍戰死8萬餘人,因瘴氣中毒死5萬餘人,而大理國軍隊死傷也達6萬人之多,已經無力再與元軍抗衡,大理城也被元軍攻下。後來段興智被俘,送到無為寺翠華樓。忽必烈學諸葛亮治夷之策,親自為段興智解縛安撫,令其為摩訶羅嵯(意為王),仍然負責總管大理。從此,段氏成為大理世襲總管,存續300餘年的段氏大理國宣告滅亡。

自南詔至段思平,共289年,大理段氏世襲清平官;自段思平建大理國,到忽必烈攻佔大理,大理國亡,歷時318年,經24帝;亡國後段氏被元朝封為大理總管,繼續統管雲南,歷時121年,經11代總管。

後來,明將傅友德、沐英、藍玉等攻入大理。隨著大明軍隊鐵蹄踏入雲南,段氏家族即便想佔地偏安,也已不能。

據相關史料記載,當時幸免於難的段氏族人,為了避嫌,有的改姓短,有的改姓楊,有的改姓殷,有的改姓張,改姓的,都不與段姓通婚,還有的避禍他鄉。段思平故居所在的文閣村,被明軍夷為平地,村後的蓮花山,則被當作是段家的龍脈,被明軍削去了整整一個山頭。

今天,回到平凡

明朝攻克雲南後,在大理實行文化滅絕政策。明軍將大理所有有文字記載的書籍全部收繳後,「在官之典籍,在民之簡編,全付之一炬(《滇系·典故系》)」;而大部分有關南詔和大理歷史的碑記木刻,也儘可能砸毀,並要求民間必須以漢語交流。

在這樣的情況下,輝煌了數百年的大理段氏,不少族人被誅殺,剩下的四處逃命,段氏家族的族譜從此被切斷。直到洪武后期,朱元璋下令赦免段氏,段氏的後人,才陸續回到老家,重新建設家園。

到明朝正德15年,段氏一位名叫段德賢的後人,重新起草大理段氏從明朝開始的族譜。段德賢曾任山東昌平州吏目,他的3個兒子也是舉人。根據族譜記載,段德賢生性正直,後棄官回鄉。此時的段家人丁重新變得興旺。

因為有很多段氏後人在明初或死或逃或隱,已經難以追根溯源。所以,這本修於明朝、已經泛黃的族譜,已經無法與大理末代總管段明一代相接,而是從段連勝開始。

據專家考證,段氏後人有在大理、怒江、通海、宜良的,有在省外的,有在緬甸的。但文閣村的段氏支系,基本可以確定是段思平

文閣村的這一支段氏,在村中還有一個段氏宗祠。後來,這個祠堂被作為村中的小學,一直辦到本世紀初。後來學校搬走後,段氏族人將祠堂外面的一塊土地賣掉,用籌來的資金將快要倒塌的祠堂大殿修繕了一次。但是,現在祠堂的左右廂房也已快要倒塌。

這一支段氏後人曾在明後期到清朝期間出過幾位官員,官員的身份地位都比較低,已經遠遠無法跟唐宋元時候的段氏先祖相比

大理王朝的興衰

叱吒風雲幾百年的段氏家族在時代的洗禮下,由輝煌走向了平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