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點擊上方三聯生活周刊加星標!

文 | 張曉琦

家長們只關心能否考上重點,老師們戰戰兢兢不敢越雷池半步,孩子們按照師長們的期望,乖乖地成為社會規則所讚許的人,沒有思考,沒有質疑,沒有叛逆,沒有生命熱力的揮灑,——這是音樂劇《搖滾學校》中冒牌老師杜威·費恩來到學校之前的情形。同一個地球,有些問題是相似的。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百老匯英文版音樂劇《搖滾學校》劇照

《搖滾學校》是音樂劇大師安德魯·勞埃德·韋伯的新作,《劇院魅影》《貓》萬世巨星》等重量級作品均是出自他手。2015年,《搖滾學校》在百老匯冬日花園劇院正式上演,隨後開始了全球巡演。今年2月在上海公演1個月收穫如潮熱情之後,於3月下旬進駐北京,也獲得了極多讚譽。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電影《搖滾學校》劇照

此劇改編自理查德·林克萊特2003年執導的同名電影《搖滾學校》,男主角杜威·費恩是個徹頭徹尾的loser,被自己組建的樂隊踢出,沒有存款交不出房租,賴在好朋友史布里家裡,終日被他的女朋友嫌棄。一天,杜威替好友史布里接了一個找他做代課教師的電話,心思一動,冒充史布里去了一所精英學校。他起初只是想混日子騙錢,當發現所帶班級的孩子有音樂天賦時,讓這些孩子和自己組了一個樂隊想參加大賽,每天拉著他們玩音樂隱瞞校方。最終孩子們愛上搖滾樂,而學校和家長則發現了他的身份。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電影《搖滾學校》劇照

音樂劇幾乎照搬了電影的所有情節,但充實豐富了一些背景內容,比如學生們的親子關係,有的一直不被父親認可,有的喜歡時尚和設計,但打橄欖球的爸爸只想讓他子承父業,有的融不進新學校爸爸們卻不當回事兒,這給了孩子們喜歡上搖滾樂以更充實的理由。當《If only you would listen》的旋律響起,童稚的聲音響徹劇場,瞬間能擊中太多不曾被父母理解的人的心。值得說一句的是,托米卡的家長是一對父親,在不起眼的細節中有著對不同性向的尊重。這個故事的男主角是個「反正派」角色,一把年紀了生活還要賴著發小,靠作假手段當上老師,起初抱著利用孩子們的心理,雖然電影採用了喜劇方式處理,多少還是給一些觀眾造成了不適。但戲劇形式能更大強度增添滑稽戲謔感,而且此番音樂劇加強了他對孩子們的愛,更容易得到觀眾的認同。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百老匯英文版音樂劇《搖滾學校》劇照

心理、情緒與主旨,電影需要有更多的情節鋪排,有時未必有空間,有時不宜過於直白,但音樂劇在這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僵化的環境、遺憾的失落、不死的精神,一曲詠嘆就可以解決,並且能極好地調節節奏、調動氣氛。再加上劇情本來就是關於音樂的,因此以音樂劇的形式來呈現「搖滾學校」的故事算得上更好的匹配。有一首在正式演出中被刪掉的歌曲《Give up your dreams》:「時間一到,失敗者就要付出代價」「如今的我們,應該更加成熟/不想漫談,回歸現實/放棄夢想吧/找一份不喜歡的工作/我支持你這個一事無成的人」「拋棄你那些徒勞的夢想,加入我們吧/拋棄那些毫無意義的愚蠢的夢想/加入這個已經先於你長大的世界吧」,精準刻畫了一個懷揣夢想者會遭遇的世界。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而女校長羅薩利的內心獨白《Where did the rock go》不知勾起了多少中年人的辛酸往事:「我終究長大了,一年忙完復一年/大概那些歌還彈唱著,只是我並未抽身聆聽/年少輕狂變成成熟謹慎/世界像唱片一樣轉著,而音樂漸漸隱去」,曾經年輕曾經熱淚盈眶的搖滾少女,疏忽就變成了墨守陳規、如履薄冰的保守派。

孩子們起初對杜威是疑惑不滿的,他們要求老師布置作業、渴望評分等級,懂事又老成地追問老師:「我的父母每年花15000美元讓我來到這所學校,不是為了……」他們像父母希望的那樣,一心想考上藤校,成為精英,獲得成功;懵懵懂懂地和杜威開始排練,也是以為參加音樂大賽奪得名次,可以為升學增加籌碼。但藝術是奇妙的東西,反叛果真是搖滾的靈魂,在排練的過程中,孩子們的天性被逐漸解放,原先隱藏的不滿與被壓抑的生命力也開始迸發。當杜威的身份被戳穿,家長與老師著急得要死,他們則堅定地與杜威站在了一起,瞞過校方與家長,排除困難與他一起登上了搖滾大賽的舞台。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在自己寫的歌里,他們將杜威稱為「魔法師般的男人」,他的意外闖入,啟發了這群處於流水生產線上的孩子,令他們煥發出生命的活力與熱情,開始尋找自我。隨著情感的投入、熱愛的與日俱增與不斷地創造,比賽、名次統統被拋在了腦後,因為他們在藝術與自我實現中獲得了更大的滿足。而杜威開始也不過是想利用孩子們實現自己的夢想,但因為需要與他們通力合作,他必須把孩子們當作同伴而非像其他老師那樣居高臨下,反而給了孩子們發揮自己才能的空間。學生們在音樂上的才華與投入,令他愛上了這些孩子。最後,在他心心念念的比賽中,他演唱了吉他手扎克寫的歌,並且願意承認自己的平凡:雖然你這麼小,但是比我有才華多了。甚至杜威與羅薩利,也是通過共同的音樂偶像,達成了有效溝通。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當孩子們在劇中登上搖滾大賽的舞台時,劇場中的氣氛也被燃至最高點,音樂劇的觀眾,同時成了劇中演唱會的觀眾,久違的激情藉著激越的音樂得以釋放。作為戲劇,《搖滾學校》將正反兩方都拉到了極致,戲劇矛盾一波一波被推上高潮,同時又有相對低沉的段落來平衡結構豐滿劇情,主線明確,節奏精準,這是它特別燃的原因之一。但同時也是其弱點,即太過理想化與簡單化。沒有人能回答死磕理想不能成功後該如何收場,很少有人能長期忍受杜威那樣的朋友,並非所有的精英學生都沒有自我,建構總是需要存在……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搖滾不是解決一切的良藥,就探究問題與矛盾來講,《搖滾學校》都失之於淺,甚至對人的塑造也是更功能化的。它更大的意義是提出問題,而面對僵化保守的體制,也必得有杜威這樣瘋癲痴怪、並不符合普遍道德規則的人來才能破題,他的存在構成了對既定觀念,所有天經地義的問號。

而它打動觀眾的是對於信念的表述與激情,令人在2個多小時內,忘記污糟現實,重返魂牽夢縈的聖地,找回失落的自我。更別提動聽的曲目,尤其孩子們的演出令人驚艷,以至於演出方不得不在表演開始前就放出通知:這些孩子的演出均是真實的。而在學區房炒至天價、家長們焦慮爆棚、工具理性和精緻利己主義流行、成功學席捲一切的當下,作為一款發泄不滿、舒緩心情的調節劑,《搖滾學校》顯然是遠超水準線的。

大家都在看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周刊》所有,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繫後台

點擊上圖,一鍵下單【講述東北】

一事無成的人還配有夢嗎?

點擊閱讀原文,今日生活市集,發現更多好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