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古城保護3.0版:「活態古城」,泉州探索了什麼

古城保護3.0版:「活態古城」,泉州探索了什麼

首發:4月7日《新華每日電訊 》

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顧錢江、邰曉安、賀飛

2月27日,這是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的「古城南音閣」里的南音公益演出。圖片均為新華社記者林善傳攝

「漲海聲中萬國商」。宋元時期,繁榮的對外貿易使面朝大海的泉州成為世界級大都市,馬可·波羅和伊本·白圖泰都在遊記中驚嘆「刺桐城」的繁忙與富庶。千年以來,泉州古城雖經歷劫波,仍大體完整。保護好古城,既是今人的幸運,也是要答好的課題。

「古城保護一般有三種模式:1.0版是拆了重建;2.0版是留下房子、遷走原來的居民;3.0版是『活態保護』,要做到『留人、留形、留神韻,見人、見物、見生活』。」福建泉州市委書記康濤說。

當然,活態古城的實現最難,目前國內尚無多少成功經驗。康濤說,泉州古城仍存於6.41平方公里範圍內,人們生活、工作其中,這使泉州有條件原真性地保護古城,同時探索市民生活方式、文化風俗的活態傳承。

2月28日,遊客在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參觀遊玩。

「金魚」示範

「活態古城」,泉州怎麼做?答案或許藏在一條200多米的小巷裡。這就是與泉州府文廟為鄰的金魚巷——宋代福建轉運使謝仲規官至三品,得佩金魚袋,歸鄉後在此建宅,小巷因此得名。去年金魚巷改造完成,「十一」期間湧入大量遊客,成了泉州古城的網紅小巷。

2月28日,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內的「德蘭·書」咖啡文化展示中心的齊小蘭(右一)在製作咖啡。

踏著石板路,漫步巷中,端詳紅磚古厝上的燕尾脊。走進位於老宅的精品咖啡店,一位文雅的女士正手工沖泡咖啡,熱心指導來客品賞一款衣索比亞咖啡豆。「潤物無聲」展陳空間里,青年們擺出以鯉魚滴水獸等古城元素為靈感的文創產品。到「海絲金鳳」來一碗本地元宵圓之後,不妨再到隔壁老字號吃片泉州菜頭酸爽口。夜幕降臨,巷口南音閣的演出開場,散坐在聽戲的本地居民中間,賞千年古樂,呷一口粗茶,遙想古城繁華過往……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歷史與當下,奇妙地在這裡相遇了。

2月28日,兩位市民在拍攝改造後的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裡的閩南傳統建築——門神圖案。

金魚巷的這般美好體驗,並非自然產生,而是古城保護團隊用心用力的結果。改造之後,古巷修舊如舊,老居民仍在這裡生活,茶米油鹽,家長里短,煙火氣和人情味依然;同時,政府將咖啡文化、南音演出、文創空間等引進來,時尚與歷史有機混搭,吸引遊客慕名而來「打卡」。

2月28日,一位市民在改造後的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裡的一家文創空間藝術品店拍照。

「植入新業態」,正是泉州活化古城的動作之一。泉州市古城保護髮展工作協調組辦公室介紹,古城辦以收儲租賃、以修代租等方式整合私有房產資源,得以在金魚巷7間店鋪中,植入新業態:邀請國際級品鑒大師齊小蘭主理「德蘭·書」咖啡文化學院及培訓基地、咖啡館孵化基地,引領咖啡業態向中高端發展,培訓更多咖啡人才溫潤古城;開設「潤物無聲」青年創客文化空間,以「1 3」模式,即首月免費,後三個月低租金,供年輕人展示以古城為IP的文創產品;「古城南音閣」,則為非遺傳承人和愛好者提供了舞台,每周四次公益演出,遊人走在小巷就可以邂逅古老南音。

2月27日,這是泉州市鯉城區金魚巷的「古城南音閣」里的南音公益演出。

康濤說,當初政府要改造金魚巷時,有很多反對的聲音,好在它只有200多米,就先做起來了,待完成之日,大家都叫好,「我們體會,什麼事情先做個示範,大家就容易統一意見了。」

金魚巷改造示範成功之後,中山路改造提上日程。這條南北向的路,是泉州古城地理上的中軸線,有建於上世紀20年代的連排式騎樓,2001年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遺產保護優秀獎。經歷百年風雨,這些騎樓建築如今內部破損、外部風化,急需原樣修復。

但中山路如果全部改造的話,波及面廣,交通、樹木、房子等的處理都是難題。泉州市的辦法,還是做示範:選取中山路與文廟和金魚巷相接的一段,約270米,先修起來。泉州市古城辦主任李伯群說,城市的地上地下是一個生態系統,中山路示範段的改造和金魚巷一樣,先把電線、管道等入地,再鋪設路面,最後修復牆面。

2月28日,以連排式騎樓聞名的泉州市中山路改造現場。

中山路改造現場,有個可移動的盒狀「神器」,內有吸音棉,工人們在盒子裡面進行路面施工,盡量減少噪音、震動和粉塵對周圍居民和店鋪的影響。古城辦副主任黃團峰說,這是泉州市為實現施工「微擾動」而採取的數十項措施之一。

幾個月後改造完成時,中山路這一段的歷史風貌將充分展現出來。業態的提升是下一個重點,康濤很有信心:「就業態改業態很難改,等風貌恢復和交通改善之後,人氣上來了,業態自然會提升。」政府部門表示,仍要想辦法收儲一些店面空間,用來保住老字號文化,及植入符合中山路定位的新業態,防止過度商業化。

點亮家園

2月28日,從新開張的泉州西街遊客服務中心三樓天台上眺望泉州東西塔。

六勝塔、江口碼頭、洛陽橋、開元寺、天后宮、清凈寺等十餘處遺存,是泉州作為「海絲」大港和世界多元文化交匯點的見證,如今成為古泉州(刺桐)史跡申遺的力證。2017年3月,泉州被住建部列入第二批「城市雙修」(生態修復、城市修補)試點城市,古城區成為重點區域。

「『申遺』和『雙修』為泉州古城復興帶來了歷史性機遇。」康濤說,「有了這兩面旗幟,現在一提古城改造,大家就沒有反對意見了。」

2月28日,泉州市鯉城區台魁巷的金國皇族後裔粘氏故居的天井看到的泉州東塔。

開元寺所在的西街,周邊有不可勝數的名人宅第、華僑洋樓和閩南古厝,是泉州歷史文化積澱最厚的古街區。在這裡,朱熹曾感嘆「此地古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西街附近,雜貨店、花店、小吃店等各色商鋪林立,路上人流如織,年節和每月廿六「勤佛日」更是摩肩接踵。

新近開張的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就嵌在這一熱鬧地段。和別處所見大不同,這個遊客中心更像個現代的展覽空間:「潤物無聲」旅遊商品創作大賽獲獎作品和創客文化IP孵化項目產品在一樓琳琅滿目,二樓是《Fun西街——「樂」觀古今,無處不「趣」》主題展,步上三樓天台,令人喜出望外——這裡有眺望東西塔美景的最佳視角。

「除了名字以外,西街遊客服務中心別的方面可能都不『達標』。」李伯群笑言,「但遊客很喜歡這個認識古城泉州的入口,上級領導看過之後也認為『這樣做才對啊』!」

西街因旅遊業而商鋪林立,但其中仍有老布店這樣顯見是服務本地居民的鋪子。「我們是有意保留下來的。」李伯群說,街坊大媽習慣了來這裡轉轉,聊聊誰家兒子要娶媳婦之類的家常。這樣的活態生活氣息和文化傳習,正是保護古城最要呵護的。

西街傳統上是商業街,真正有歷史的是周邊那些南北向小巷,它們為傳承古城文化提供了更充分的展現空間。

台魁巷7-1號的金國皇族後裔粘氏故居可見一斑。2017年,政府部門與房主合作對老房子按營造法式修舊如舊,讓這座明代大厝重現光彩。從天井,抑或是廚房望出去,漂亮的燕尾脊上方都可見東塔,彷彿它在與望塔人不停對話。

這是泉州西街「點亮家園」房屋修繕活動的一部分。2019年,泉州公開徵集甄選歷史風貌建築,請優秀團隊設計修繕方案,注入新的活力、功能、業態,探索傳統風貌建築新與舊的共生共融。

2月28日,位於泉州市歷城區的清凈寺遺址。

修繕後的粘氏故居,成為安頓《古厝映像——泉州傳統民居營造技藝展》的佳處。李伯群會特意引領參觀者去看古厝側面——石頭豎砌、紅磚橫疊組合在一起的牆壁,這是閩南人充分利用建築邊角余料建築民居的一種創造——「出磚入石」。「我認為,它是閩南人精神最好的體現——包容,節儉,勤奮,有匠心,有文化。」他說。

如果說嚴循古法修繕的大厝更加「古早味」,那麼脫胎於舊工廠的西街小西埕旅遊休閑文化創意區則是「年輕態」:咖啡簡餐,文創小店,休閑廣場,拍照背景牆……,花盆上的標語也洋溢著青春的幽默:「@東西塔,信不信,依然有人傻傻分不清」,「@泉州,噓,小心吵到沉睡的歷史」。

「這樣的詞只有年輕人想得出來。」李伯群說,小西埕是古城給年輕人自由發揮的舞台,不是命題作文,而是請他們自己出題,自己答,「這樣才有趣,才會吸引年輕一代的人來玩。」

2月28日,旅菲華僑宋文圃上世紀初將一座巴洛克式建築引入泉州,成就了西街116號的「洲紫新築」,如今它變身為「1915藝術空間」。

上世紀初,旅菲華僑宋文圃將巴洛克式建築風格引入泉州,成就了二層洋樓「洲紫新築」,如今它變身為「1915藝術空間」。項目主持者吳達新和古城辦想成就的,是發揮名人影響力,將當代藝術引入古城文化土壤。

從泉州走向世界的當代藝術大師蔡國強,已多次在此舉行展覽和交流,他的焰火作品《天梯》手稿就掛在牆上。「我們把蔡國強、吳達新這些名人請回來創作。」李伯群不無得意,「在家鄉做的事情不能掉鏈子,他們都非常珍惜這個機會,哪怕自己貼錢、虧本都要做好。」

良性互動

2月28日,市民可憑銀聯卡租借的「小黃人」。

2016年2月,泉州市古城辦成立時,李伯群感到心情沉重:古城裡老人家很多,他們不願去新城,就在這裡慢慢謝幕;年輕人不愛住在這兒,不斷地搬離。「從人文角度看,古城一直有人在逝去,卻少有人出生,活力越來越少。街上遇到老人,只見一張張臉在張望,好像在尋找什麼。」他說。

是時候把年輕人吸引到古城,用新鮮血液打通一下了。2016年,泉州市決定舉行首屆古城徒步穿越活動。消息一出,很多市民驚呼「好久沒到過古城了」,紛紛報名,最終海內外有約3000人參加。此後兩屆,報名更加熱烈,主辦者不得不搖號確定5000多幸運兒;活動當天,人手一個夾子,一路走一路撿垃圾,興高采烈,玩得很爽。

這讓李伯群深有體會:要做對的事,還要把事做對!他說,傳統的「行政版」做法,一般是政府發文給各個街道社區,分配名額要求派人參加,某個日子在文廟集合,先是領導致詞,然後大家走上一圈完事。「那樣做,人是被動的,會覺得沒意思。」李伯群說,「我們的做法是倒過來——想要徒步你得先報名,再參加搖號,晚了就沒名額了。」而且,細節決定成敗,古城辦在活動籌備中請來各路高手策劃,大到路線設計、小到拍照地點推薦,一處處細節精心安排。

泉州「海絲」古城徒步穿越活動,就這樣打造成了品牌,民間團體見狀紛紛跟進。現在,古城幾乎每天都有徒步活動,但官方主辦的仍是一年一度。「老街巷加年輕人,碰撞出了奇妙活力。」李伯群說,「我們不參與市場,但要做第一個『冬泳』的人,把市場力量激發出來,就可以持續下去。」

2月28日,市民在泉州市乘坐公交。

有為政府加上民間力量,激蕩起泉州古城保護生生不息的動力。「美麗古城,家園共造」活動是又一例證。古城辦從10支民間團隊提出的街區活化方案中選出5個,進行實地改造,自下而上,探索保護古城的新路徑。

李伯群說,保護古城一定要培植「這是我家,我要保護好她,傳承下去」的主人翁意識。比如古城講解員參加培訓是免費的,但報名時要給出有力的理由,培訓後集體打分通過才算合格,還要承諾免費為公眾講三次。這樣出爐的「新講古人」,自然躍躍欲試,講起來頭頭是道。李伯群樂觀地預測:不出三年,滿街都是很會講古城文化的人。

民間的力量、市場的力量很大,需要政府好好引導。當然,有些事必須由政府來主導才更有效。

為適應古城保護和慢生活的需要,泉州打造了有趣的「多彩公交」系統,成員膚色各異:「小藍」,體型較小、使用清潔燃料的公交車,機動性好也更環保降噪;「小白」,七座電動社區巴士,票價2元,就近就便停車,遊客觀光、市民買菜都好用;「小黃人」,布點充足的公共自行車系統,服役的都是捷安特變速車,美觀好騎,結果讓共享單車成了配角;「小紅」,一種宜於穿行古城街巷的小三輪車,今年就將亮相街頭。

「我就是我」

2017年9月《泉州古城生態修復城市修補工作實施方案》出台,確定了古城「雙修」的重點區域:一園(小山叢竹公園)、一區(龍頭山片區)、一河(八卦溝及兩岸)、一街(西街)、一路(中山路)、一厝(老范志大厝)、一站(舊車站)。

「等『七個一』完成,泉州古城會更加完整,但這不可能一蹴而就。」康濤坦言,泉州古城保護面臨的一大問題,還是資金緊張。

不過,泉州傳承活態古城的做法,已經得到市民高度認可,形成了良性互動。康濤表示,古城保護的大方向已不可逆,有耐心一任接著一任做下去。

李伯群說,古城保護中對街區點線面的改造,方法已經找到,接下去還要做很多事,包括:要完善政策配套,比如鼓勵認養古大厝後,房子怎麼修、誰來監管等問題還要明晰;要更好引導業態,激發民間力量,已出台的文件力度還不夠;要培育活態文化,特別是非遺傳承和文創孵化;要努力「補短板」,公共交通、基礎設施、功能疏解等方面還有頗多不足。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泉州在古城保護上積極有為,但又十分強調「潤物無聲」。這是為什麼?李伯群打了個比方:古城就像一個90多歲的老阿婆,大夫給她號脈時,手要先搓熱,不能冰冰的,否則她一受刺激可能心臟病犯了;施以穴位療法時,又須精準,哪裡堵了,在哪裡通一下,還要針對不同情況採用揉、搓、敲、捏等手法。

「古城保護越到後面,越不能急功近利,要慢工出細活。」李伯群說,「我們要學中醫的辨證施策,而不是西醫那樣的外科手術。」

接待考察者時,李伯群常會面對「你們為什麼不學學某城市的做法」之類的問題。他這麼回答:泉州是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名城,6.41平方公里的古城至今大體完整,正在得到活態的傳承——古城保護,泉州最重要的還是做自己。

「我就是我,泉州就是泉州。」他說。

往期文章

監製:易艷剛 | 責編:劉新華 | 校對:趙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華每日電訊 的精彩文章:

傳世奇文42個字,卻說盡人生6大悔事
從空中看中國:原來家鄉可以這麼美!

TAG:新華每日電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