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明節到底該祭祖?還是踏青?這是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戰爭

清明節到底該祭祖?還是踏青?這是老人和年輕人之間的『戰爭

最近在網上看到這樣一個說法,有網友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把清明節過成了國慶節。是的,在現在年輕人眼中,清明節確實和國慶節沒有什麼區別,這一點小編作為一個年輕人還是可以肯定的。

現在大家的清明節都是怎麼過的呢?不是今天去這個公園看櫻花,就是去那個公園看桃花,要麼就是一幫人去爬山?祭祖?那是不可能的,那不是年輕人該接手的事情。小編不知道其他人有沒有這種想法,反正在小編所認識的朋友範圍之內,會回家祭祖或者是有回家祭祖這種概念的人只有一種,那就是家裡長輩不在了的人。

小編有個朋友,在她高中剛畢業的那一年,他父親去世了,然後每年的清明和他父親去世的那一天,他都要回家祭拜,直到今天,不管他人在那裡,距離家鄉都多遠,到了清明,他一定會回家祭拜父親。其實小編很能理解他的心情,在他父親在的時候,他父親就是家中的頂樑柱,在他父親去世之後,他的哥哥和母親依舊為他撐起了一片天,但是有些事情終究還是不一樣的。父親這個角色,並不是所有人都能替代的,尤其是在他的父親曾經是他的天的情況下,這種對父親的依賴,並不是隨便一個人就能替代的了的。

其實,關於在清明節祭祖或是祭典的這種觀念,在活的瀟洒,沒有經歷過離別,沒有經歷過傷痛的年輕人眼中,確實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情。年輕人,什麼是年輕人呢?沒有經歷過事情,沒有經歷過人心險惡,肩膀稚嫩,從未嘗試過挑起重擔,心裡不裝事,天天想著在成年人眼中不切實際的事情。這種人,就是年輕人。所以年輕人不知道祭祖或者祭典背後的深刻含義,就算他們知道祭祖或是祭典的意思,但是沒有經歷過生死的人,真的很難體會到這一點。

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生死是一件非常痛快非常無所謂的事情。他們不知道死亡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不知道在死亡背後究竟有什麼,所以他們對於祭祖(祭典)這件事情非常的無所謂。和沉悶的祭祖(祭典)相比,他們更願意和一群朋友出去踏青,一起欣賞屬於春天的美麗。

其實在古代,清明節也就只有兩種概念,一種是踏青,一種是祭典。這點從古代的詩句中就能看出來,比如唐朝孟浩然的《清明即事》中就有這樣一句,描寫清明節人們因思念去世的親人,所帶有的沉悶的氣氛「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

但是同樣,在古代還有詩句描寫清明節景色的詩句比如:

「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池上碧苔三四點,葉底黃鸝一兩聲。日長飛絮輕。

巧笑東鄰女伴,採桑徑里逢迎。疑怪昨宵春夢好,元是今朝鬥草贏。笑從雙臉生。」

這首來自宋朝晏殊的《破陣子·春景》就是清明節時年輕人身上的青春活力,這首充滿著一種歡樂的氣氛詞,描寫的是另一種清明節。

其實,在古代,人們也沒有把清明節看的非常的重要,該祭祖的祭祖,該表達自己思念之情的就表達自己對長輩的思念之情,但是,該踏青的踏青,年輕人嘛!誰都年輕過,你該說,在你年輕的時候,你就不排斥祭祖這種沉悶的行為,你敢說,你年輕的人不討厭家長在清明節的時候,大早上的叫你起床去祭祖。

所以說,年輕人在該放肆的年代就隨他們去吧!等他們經歷過事了,他們想放肆的玩都沒有那個心情了。所以沒必要揪著年輕人在清明不祭祖這種事情不放,就算你把年輕人死拉硬拽到地方,看著他們不誠懇的表情,你還覺得揪心,所以,何必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晚秋談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書不詳細介紹的歷史事件,不是為了掩蓋真相,只是嫌棄太丟臉
新華書店,一個顧客只看不買的書店,為什麼一直沒有破產?

TAG:晚秋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