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古代「通緝令」,上面1行小字很玄妙,人人皆知,是破案的關鍵!

古代「通緝令」,上面1行小字很玄妙,人人皆知,是破案的關鍵!

在現代人的認識中,往往認為古代信息閉塞,從而破案率很低。我們常常在古裝電視劇中,都會看到一些捉拿逃犯的情節。當地官員先派人畫下罪犯的簡易畫像,然後將這些告示張貼在城門口,這樣就能捉到逃犯嗎?

還有,我們常常會想,如果他們改一下髮型,換一下裝束,或者是在臉上粘上鬍子、畫點妝等等,就能和告示上的畫像不一樣了,那這張畫像貼著又有什麼用呢?

其實不然,事實證明,古代的逃犯基本上都會很快落網,只因告示上的一行小字很重要。

古代發布的通緝令和現代基本相同,主要有三大信息。1、罪犯的樣貌;2、對於罪犯的懸賞,這也是最重要的;3、罪犯所犯下的罪責。

古代罪犯在犯罪以後,往往很難逍遙法外,甚至比現代人還難逃跑。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古人也有身份證

古人不僅有身份證,他們的身份證甚至比現代的功能還多。據記載,古人每到一個城市,都必須出示自己的身份證。否則會被抓入官府,當成流民處理。

比如大秦帝國的締造者商鞅,在逃跑過程中,忘了帶身份證,最後被抓。另外,古代如果沒有身份證的話,就是真的要逃跑,也沒有吃睡的地方。古代的荒郊野嶺,可不像電視上演的那麼美好,一不小心很可能會被野獸吃掉。

二、連坐法,太嚴厲

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法律是很苛刻的,尤其是連坐法。這種司法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很完善了,一人犯法,全家株連。因此古人的犯罪成本很高,一般人不敢觸犯法律。

連坐法,就是如果私藏罪犯的話,便會與罪犯同罪。所以古人都害怕出現這種情況,當自己的村子裡面來了陌生人時,都會進行仔細的詢問,要是說不個所以然來,就會被送到官府。

尤其是,對於有家室的罪犯來說,他們更不會逃跑。逃跑,根本跑不出官府的手掌心;不逃跑,就意味著家人有連帶責任,會全家連株。

三、懸賞很高,很誘人

而對於沒有家室的罪犯,官府同樣也有對付他們的辦法,這就是「懸賞令」上的那一行小字。對於罪大惡極的罪犯,官府還會加大對他的懸賞。

在當時只要能彙報罪犯犯罪的信息,一律都會被賞賜黃金或者白銀。這可不是一個開玩笑的,在當時有個黃金萬兩,相當於現在中了雙色彩那麼的令人激動。

而且,那時的古人賺錢的門路並不多。在小農經濟下,老百姓想要有錢,向官府彙報逃犯的信息是最好的賺錢方法。一來可以幫助官府抓到罪犯,二來自己可以賺到很多的錢,三來自己也可以從此落下一個好的名聲。所以,古時候,自罪犯逃跑起,他們就要與全天下的老百姓成為了敵人。

由於抓到罪犯的賞金很高,所以一般看到差不多的人,有時就會被抓去。反正不管有罪沒罪,先送到官府再說,萬一真的抓到了罪犯,那這不是白得了黃金萬兩啊。因此,在古代那時候也會有一些屈打成招的人,也就造成了一些的冤假錯案。

也正是因為,古時候抓到犯人的賞金很高,所以以至於有些人專門吃這碗飯,從事這個職業。因此有以上這些原因的存在,古時候的罪犯要想逃脫,其實是很難的。

讀者們,關於「古代的通緝令」還有怎樣的看法?如果喜歡本文章,歡迎轉發和評論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史道 的精彩文章:

歐陽修,一篇「元宵節」詩詞,淺顯易懂,文辭雋永!
古代的「火摺子」,由什麼東西製成?為何一吹就著了?

TAG:文史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