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在近代的畫卷徐徐翻開之前,無論從文化角度還是地理角度來看,東印度群島都是文明世界共同的邊疆。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狹義的東印度群島大體對應如今的東南亞地區

在東方,這裡是中華文明的邊疆。乾隆年間,位於東印度群島東部的蘇祿國遣使朝貢方物並請求編入中國圖籍,乾隆帝的上諭如外交辭令一般冷淡:「蘇祿國傾心向化,其國之土地人民即在統御照臨之內,毋庸復行齎送圖冊。」顯然,在這個「十全老人」眼中,波濤深處的化外之地作為「外藩」已是高攀,納入「內臣」更是萬萬不可能的。

在西方,這裡是歐洲文明的邊疆。15世紀末,無數以伊比利亞半島為起點的卡拉維爾帆船正著迷於解鎖新世界:向東,船隊們一步步經過幾內亞灣、好望角、馬達加斯加、印度洋;向西,航海家們將依次領略加勒比海、德雷克海峽、火地島、南太平洋——無論是向東還是向西,東印度群島都安然地躺在航海圖上最遙遠的地方。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1697年英國出版的東印度群島地圖,西部邊界尚不明確

然而,正是這一片雙重意義上的邊疆,卻又是人類近代史最重要的見證人之一。尋找香料群島的慾望是歐洲人實現地理大發現最現實的動因,世界的殖民化潮流由此滾滾而來;在之後的歲月里,這裡又見證了幾乎所有殖民帝國的興衰沉浮:西班牙、葡萄牙、荷蘭、德國、法國、美國、日本……許多年後,當那些龐大帝國都已經隨著殖民地獨立浪潮逐漸遠去時,依然有一條幾近於直線的國界橫亘在此間,向後人訴說著曾經海陸之間的鐵馬兵戈——那就是縱貫新幾內亞島、與東經141度幾乎完全重合的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國界。

比起另一條印(度)巴(基斯坦)國界,這條印巴國界顯得異常低調。不過作為太平洋西海岸最漫長的直線國界,它的歷史卻要悠久、深邃許多。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縱貫新內亞島的「印巴國界」

不過,在開啟這一段史詩之前,有必要解釋一下幾內亞——這個太平洋西岸的龐大島嶼為什麼會擁有一個非洲化的名稱。

新幾內亞的第一批歐洲訪客依然是葡萄牙人與西班牙人。1526年至1527年間,葡萄牙探險家發現了這座島嶼,並以馬亞語將其命名為「巴布亞(Papua)」。1545年,西班牙人在考察新幾內亞時認為這裡的居民與非洲幾內亞海岸的居民非常相似,遂以「新幾內亞(New Guinea)」為之命名。曾經瓜分地球的葡萄牙帝國與西班牙帝國分別給予了新幾內亞島兩個不同的名稱,而這兩個名稱又在四個多世紀後合二為一成為巴布亞紐幾內亞(Papua New Guinea)的國號——人類歷史總是充滿著這樣的宿命感。

從滿者伯夷到荷屬東印度

作為印巴國界的共有者之一,印度尼西亞的國家格言為舊爪哇「Bhinneka Tunggal Ika」,即「存異求同」。這是一句與印度尼西亞的歷史與氣質極為契合的格言:300多個民族、742種語言及方言、彼此纏繞的伊斯蘭教、印度教、佛教和基督教,挾帶著不同的文化共生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中。破碎的地形及地貌往往不容易孕育出大帝國,各島嶼的部族與國家各自為政、此消彼長,直到14世紀末滿者伯夷王國的出現,才勉強宣告了東印度群島的統一。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滿者伯夷國的創立者Raden Wijaya

滿者伯夷滅亡後,東印度群島再次分化,然而歷史沒有再給後繼者統一的機會:歐洲人就要到來了。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滿者伯夷的擴張

1478年,強盛一時的滿者伯夷陷入空前的動蕩。十五年後,歐洲發生了一件大事: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在教皇亞歷山大六世的調停下籤訂了《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以佛德角群島以西100里格(約西經38度)處的經線為界,瓜分了整個世界。

1527年,滿者伯夷被淡目國所滅。兩年後,歐洲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在完成環球旅行之後,確認地球是圓形的西葡兩國再次簽訂《薩拉戈薩條約》,以「香料群島」以東297.5米格處的經線為界,划出了兩大帝國瓜分世界的另一條分界線。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1493年《托爾德西里亞斯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紫線)以及1529年《薩拉戈薩條約》規定的子午線(綠線)

前一條經線就是赫赫有名的「教皇子午線」,最初位於西經38度附近,後調整至西經46度;而後一條經線位於東經142度附近,恰好縱貫東印度群島最東方的新幾內亞島——這一條西葡之間切割地球的邊界並沒有被認真執行,但卻一語成讖地預示了東印度群島的命運;而幾百年後的印巴邊界與其幾乎完全平行,彼此相差只有一個經度。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1573年的多明戈斯特謝拉世界地圖,圖中的經線正是西葡兩國瓜分世界的界線;可以看到當時美洲尤其是北美洲西岸還是一片空白

作為地理大發現以降最早的殖民帝國,西葡在擴張中有先發優勢,早在1512年葡萄牙商人就已經來到了東印度群島。不過葡萄牙人沒有站穩腳跟,真正在東印度群島成功「拓荒」的是荷蘭人。1596年,一支荷蘭船隊駛抵爪哇島,並於1603年建立貿易站;1605年,荷蘭人將觸手伸入香料群島;1619年,荷蘭人攻佔雅加達,命名為巴達維亞並作為總部。巴達維亞(Batavia)是荷蘭的羅馬名稱,這一稱呼圓滿闡釋了荷蘭人在遙遠東方開疆拓土的雄心。

為什麼巴達維亞是「總部」而非「首府」呢?因為此時橫行於東印度群島的不是荷蘭政府,而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荷蘭人在到達東印度群島後不到十年的時間裡迅速組建了14家以東印度群島貿易為核心業務的公司,在季風與洋流的影響下,各公司的船隊通常會同時抵達東方,造成當地原材料物價飆升;又同時返回歐洲,造成市場物價下滑。為避免過度競爭,這14家公司於1602年合併為「聯合東印度公司」,也就是荷蘭東印度公司。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貿易路線圖

作為重商主義國家,荷蘭議會賦予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東起好望角西至麥哲倫海峽這一「大東印度地區」的貿易壟斷權,同時授予了包括發動戰爭權、判決囚禁、與他國談判、發行貨幣及建立殖民地等國家權力。有了這些授權,荷蘭東印度公司雖非國家而近於國家,也有條件在東印度群島開展一番雄圖霸業了。很快,當地的人們發現了一個「荷蘭版」的滿者伯夷王國:曾經連成一片的孤立群島再一次豎起了相同的旗幟,而在先進艦船和武器的支撐下,這個新興的王國也似乎有望將領土擴展到滿者伯夷王國都未曾到達的邊疆,比如新幾內亞島。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荷蘭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會所旗幟。上方的A代表該船隻或設備屬於阿姆斯特丹會所,若為米德爾堡會所所有則加註M字,依此類推

事實上荷蘭人的確做到了,只是並非以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名義。在戰爭與貪腐的拖累下,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799年解體並由荷蘭政府接管,其領土正式成為荷屬東印度。荷屬東印度剛剛成立時其疆域包括爪哇島、部分蘇門答臘島、馬魯古島及萬鴉老、望加錫等海港,而之後的三十年,這個新興的殖民地通過貿易站,將觸手一點點伸向新幾內亞。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荷屬東印度最初只控制了新幾內亞島西部

1828年,荷屬東印度勢力已經基本覆蓋了新幾內亞西部,同時派遣了一支探險隊,對從雅木斯巴角至迪古爾河的海岸進行了勘探。雖然在當時測繪的地圖上,新幾內亞島的腹地幾乎是一片空白,其海岸線的走向也並不完全清晰,這意味著荷蘭人根本沒有也無法對新幾內亞西部全境實施有效管理——但荷蘭人還是宣告新幾內亞島自南岸與東經141度的交界開始至雅木斯巴角以西均為荷蘭領土。

或許荷蘭人早有預感,荷屬東印度的東擴之路到此為止了。的確,在東印度群島,沒有哪個亞洲國家是荷蘭人的對手,但歐洲國家呢?

地球是圓的。三百年前,葡萄牙人在世界盡頭遇到了西班牙人;如今,荷蘭人在新幾內亞島上遇到了德國人與英國人,新幾內亞島上的爭奪愈發激烈起來。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荷屬東印度的擴張

新幾內亞島上的三足鼎立

在荷蘭人在新幾內亞遇到「故人」之前,歐洲殖民帝國就已經向新幾內亞磨刀霍霍了。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17世紀的新幾內亞島在歐洲人眼中還是一片空白

新幾內亞位於東印度群島的最東部,與眾多小島一道參差探入太平洋,西葡兩大帝國已然沒有餘力經營,這就給了後起之秀們可乘之機。1857年,德國商人在南太平洋的薩摩亞群島創辦了一家貿易站;1880年,德國政府批准《薩摩亞法案》,正式開始殖民戰略。1882年,德國新幾內亞公司成立,開始在太平洋地區大肆收購、搶佔殖民地——這個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極為相似的「准國家」成為德國邁向新幾內亞的探路人。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德屬新幾內亞公司旗幟

在之後的十餘年裡,德國通過戰爭、談判、購買與國際仲裁獲得了太平洋西部大量領土,並將其合併為德屬新幾內亞:俾斯麥群島、北索羅門群島、馬里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加羅林群島、帛琉、諾魯……而這其中最大的便是新內亞島東北部地區。德國人將其命名為「威廉皇帝之地」,這片以皇帝命名的土地將為新內亞島留下一道重要的邊界。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德屬新幾內亞除了新幾內亞島東北外還包括很多島嶼

德國殖民帝國興起之時正逢西班牙殖民時代的落幕,然而,德國人身側有著同樣實力強勁的競爭者:在北面,美國人「購買」了菲律賓;而在南面,英國人的足跡已從澳大利亞北上,新幾內亞島東南地區出現了第三股勢力,新幾內亞島三足鼎立的格局,在幾個新興殖民帝國的擴張中正式成型。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德屬新幾內亞(藍色)

1884年是新幾內亞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同時也是世界殖民歷史上非常重要的時間點:就在這一年,歐洲列強召開了柏林會議,瓜分非洲的序幕正式開始;而在地球的另一側,荷蘭、德國與英國對新幾內亞的瓜分已經初步完成。

邊界問題浮上水面:一個島上居然存在三個帝國,新幾內亞究竟該如何劃分?鑒於荷蘭人早一步佔領了新幾內亞西部,昆士蘭自治領在踏入新愛爾蘭之初便宣布只兼并東經141度以東的土地;而德國出於同樣的考慮,同樣將「威廉皇帝之地」的西部邊界,定為東經141度。

1885年,德屬新幾內亞與英屬新幾內亞進行了劃界——這一段邊界起點為東岸的米特礁,終點為東經141度線與南緯5度線的交戰,同樣由幾段直線組成。

荷蘭人在1828年的聲明中,其邊界與東經141度並不完全重合,為什麼昆士蘭自治領與德國會在擴張時對東經141度線採納了絕對的承認呢?因為早在1848年,英國便要求荷蘭對其海外殖民地做出明確說明。荷蘭為此對其新幾內亞領地範圍做了一次秘密界定,將其東界確定為東經141度。這份秘密劃界定於1865年被公開,並基本得到其競爭者的認可。

最終,在三個遙遠帝國的角逐下,新幾內亞上出現了兩條大致呈橫「T」形的國界,而作為荷屬東印度東界的東經141度線,從此在人類國界史上有了一席之地。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新幾內亞島上的三足鼎立:橙色:荷蘭,紅色:英國,灰色:德國

東經141度的測繪接力賽

1884年之後的故事似乎很容易理解:既然東經141度是荷蘭與德國、英國殖民地的分界線,那當殖民地獨立時繼承原宗主國的邊界,豈不是水到渠成?然而,一個世紀之後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國界並不是一條直線,而帶有兩處「修正」。第一處「修正」非常清晰,是界線中間一處凸向印度尼西亞一側的突出部;另一處修正則很難為肉眼所察覺:其實突出部南北兩側的直線也並不重合——突出部以南的邊界為東經141度1分10秒,北部的邊界才是真正位於東經141度。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這條邊界上下兩段的延長線並不重合

突出部源於新幾內亞島第一大河弗萊河。早在1893年,英荷雙方在視察海岸時達成修正協議,兩國邊界以南部的本斯巴赫河河口為起點。河口在東經141度線以東,這也意味著英國將損失一部分領土,作為補償,在東經141度線與弗萊河的兩個交點之間,兩國以弗萊河為界。英國的理由是弗萊河是歐洲探險家與淘金河進入新幾內亞島腹地的主要通道,如果嚴格按照東經141度線來劃分邊界,弗萊河中的一段將會完全位於荷蘭境內,不利探險活動的開展。這一原則為荷蘭所接受,並從此確定下來。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弗萊河(紅線)是歐洲探險家與淘金河進入新幾內亞島腹地的主要通道

那南北兩段邊界之間1分10秒的誤差呢?這源於殖民擴張時期特殊的時代背景。殖民帝國在劃定邊界時很難有足夠詳細的地圖,而讓政治家們等勘界工作完成後再回到談判桌前顯然不現實,所以殖民地的邊界往往是先出現在聲明、條約與附件中並不清晰的地圖中,再通過勘界工作逐步確定的。因此,殖民地之間往往不乏直線邊界——尤其是在缺乏自然、人文景觀分割線,同時又很難確定兩點之間直線的情況下,經緯線就更成了首選。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1914年左右太平洋西岸的殖民地

顯然,當荷蘭人、德國人和英國人確定彼此在新幾內亞的國界時,同樣無法真正將地圖上的界線劃在土地上,於是三方又在之後開展了細緻的勘界工作。1908年,德英邊界的考察工作正式啟動;1910年,荷蘭與德國的聯合調查小組為確定東經141度的具體位置再次開始了邊境探險活動。這兩次活動都非常艱難,勘界人員的日誌中滿載著對新幾內亞惡劣自然環境的絕望。1914年,荷德邊境的勘界結果公開,不過對於德國來說這份地圖已經失去了意義——一戰爆發了,而德國新幾內亞旋即被近在咫尺的澳大利亞佔領。1921年,國際聯盟正式授予澳大利亞對德國新幾內亞的託管權,德國人的身影,從此在新幾內亞消失。

澳大利亞既是太平洋戰局中的老角色,也是新勢力。說其老,是因為澳大利亞作為英國曾經的殖民地,其政權架構與軍事力量均承襲自大英帝國;論其新,則是因為此時的澳大利亞已經有了較大的自主權。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曾盛極一時的「德國南海」,棕色的德國新幾內亞在一戰時被澳大利亞佔領

1901年,澳大利亞聯邦成立,並於1906年取得英屬新幾內亞的管理權。德國新幾內亞的「加入」,意味著新幾內亞島上「三足鼎立」的格局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東經141度成為島上唯一一條國界線,而這條國界的主人,則是荷蘭與澳大利亞。兩國很快達成共識:尊重東經141度這條歷史界線,以及弗萊河上的那一小塊突出部。

二戰時期,日本帝國在二戰中佔領了新幾內亞島大部分地區,完全抹去了東經141度作為國界的地位;二戰結束後,這條歷史邊界再一次恢復。1964年,印度尼西亞獨立並佔領了新幾內亞西部,並再次與澳大利亞進行勘界。在尊重歷史邊界的前提下,這一次勘界造成了微小的改動:弗萊河北部的國界重回東經141度線,而南部的國界則被確定為東經141度1分10秒。1975年,從澳大利亞殖民地身份獨立加入英聯邦,存在了10年的印澳邊界就此轉變成印巴國界。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新幾內亞島上的印巴邊界

結語

從西葡兩大帝國劃定的世界盡頭邊界到荷德英確定的新幾內亞邊界只有一個經度的距離,然而正是這短短的一個經度,濃縮了東西文明的連天戰火與殖民帝國的雄起雌伏。

四百年來家國, 三千里地山河。東印度群島已經從一個地理名詞漸漸轉化成歷史名詞,印度尼西亞與巴布亞紐幾內亞也早已踏上了屬於自己的新征程,唯有那縱貫新幾內亞島的東經141度線,還倔強地在地圖上保留著殖民歲月的印痕。人類邊界史的極致曼妙,恰在於此。

奇妙邊界︱東經141度:文明盡頭的印巴直線國界

新幾內亞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