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條「疲秦之計」,卻造就萬世之功

一條「疲秦之計」,卻造就萬世之功

全文共1815字 | 閱讀需5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鄭國渠南引支斗,溉田近四萬頃,遂使關中涇陽、三原、富平、蒲城數縣之舄鹵,頓成天府沃野,歲收畝均一鍾,而數倍於中原。

——《史記·河渠書》

在陝西的三原縣,農閑時常會演出秦腔戲,有一出挺有名的叫《疲秦計》,說的是戰國時期,一個叫鄭國的水利專家說服秦國,引涇河水修建鄭國渠,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的故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多少年來,關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九曲涇河彎,衝出龍口入涇渠,灌溉良田難計數,鄭國儀址恩不忘。

這首歌謠里的龍口就是《史記》里記載的瓠口,鄭國渠引水的瓠口就是涇河邊仲山腳下的峽谷口。

戰國時期,地處西部邊陲的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迅速強大起來,開始向外擴張領土,首當其衝的就是近鄰韓國。韓國位於秦國東出函谷關的交通要道,是秦國東擴的最大障礙。儘管韓國和趙、魏、燕、楚、齊五國也曾「合縱」抗秦,終敵不過張儀的連橫策略。韓國從公元前403年建國到公元前246年修建鄭國渠,一百五十多年間,受到秦國進攻就達十九次,韓國的土地一點一點的被秦國蠶食。到公元前249年,韓國已經到了亡國的邊緣。

就在這時,韓惠王想出了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派一個只手空拳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秦國,說服秦國興修水利。

水工鄭國

這是一個暫時的疲秦之計。當時,諸侯各國都沒有過多的常備軍隊,都是全民皆兵,戰時現徵召,戰後各歸家。而在當時要修建一個大型的水利工程,就要動用大量的青壯年勞動力,耗費大量的財力物力,這樣,就勢必要減少軍備力量。也就是說,興修水利佔用了人力,對外打仗就要受到影響,韓國就想借這個拖累秦國以求得暫時的安寧。

韓國怎麼想到用這個辦法呢?因為秦國佔據四川盆地,那裡雖然物產豐富,但是,秦軍主要在北方作戰,四川的糧食很難運過來。儘管關中地區土地肥沃,卻因地處平原,沒有河流,再加上十年九旱,所以也就十年九不收。要想提高糧食產量,興修水利、引水灌溉,就是當務之急、必由之路。韓國提出的這個辦法,表面上對秦國有利,秦國接受的可能性就很大。

鄭國到了秦都咸陽,拜見了秦相呂不韋。當時,諸侯各國之間人才流動是個普遍現象,士人到處尋找當官地機會,工匠也到處賣藝獻技。鄭國到秦國提出修水渠也很正常,一般不會被人懷疑存有別的動機。這時,秦王嬴政年僅十三歲,朝政大權都掌握在呂不韋手中。他是個商人出身,買賣腦瓜。本不是秦國人,因為用重金幫助嬴政的父親當了太子,他才被重用為國相。但是,他的地位一直不穩,因此,他急於想做出幾件大事來顯示自己的治國才能,來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他早就想在關中興修水利,把關中變成國家糧倉。鄭國的提議正中他的下懷,他馬上就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

公元前246年,鄭國主持的鄭國渠正式開工修建。這項引水工程總乾渠西起仲山腳下的涇河,東至洛水,全長三百餘里,工程的難度非常大,參加修建的人數達十多萬。

鄭國畢竟是個技術人員,鄭國渠一開工,他就忘我的投入到建設當中,完全忘記了自身的特殊使命,一心只想把這個水利工程搞好。他不辭辛苦,跋山涉水,實地探查,制定了一個最有效的引水方案。他根據關中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找到了一條可以使渠水由高向低自流灌溉的路線,採用獨特的「橫絕」技術,攔截沿途的清峪河、蝕峪河等河,讓河水流入鄭國渠。

鄭國渠流經關中的涇陽、三原、高陵、臨潼、閆良等地,灌溉良田的面積達到一百一十五萬畝。

公元前237年,鄭國渠就要完工了,韓國的「疲秦計」卻意外地被秦王知道了。這時秦王嬴政已經親自執政,呂不韋不再掌握實權。秦國貴族勢力借著這一事件要驅逐所有外國人。從楚國來到秦國做了大臣的李斯也在驅逐之列,他冒險給秦王寫了一道《讕逐客書》,規勸秦王善待人才。鄭國面臨著殺頭的危險,坦率地對秦王直言:「我是為疲秦而來,可我做的事卻是讓秦國受益。你殺了我沒什麼,只可惜水渠半途而廢,秦國受到的損失會更大!」

秦王嬴政是個有頭腦的君王,他沉思了片刻,權衡利弊,最終放棄驅逐外國人,也沒殺鄭國,讓鄭國繼續主持水渠的修建。

公元前236年,經過十年的時間,水渠終於完工。秦王嬴政感謝鄭國的功勞,特意把這條水渠命名為鄭國渠。

秦國擁有四川盆地的都江堰,如今又有了關中平原的鄭國渠,南北兩條水利工程,如同給秦國插上了兩隻飛翔的翅膀。秦國在戰國七雄之中,已是天下無對手。公元前230年,秦國首先劍指韓國,不飛吹灰之力就滅了韓國。其後的十五年里,其他五國也相繼被滅,秦國終於完成了統一,正式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帝國。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號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