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和沙俄在東北幹了一仗,清朝贏了,卻還割地80萬平方公里

清朝和沙俄在東北幹了一仗,清朝贏了,卻還割地80萬平方公里

整個清朝給大家的印象,應該就是割地賠款了,割完這塊割那塊,賠完這個陪那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統治者無恥到了極點,整個國家也屈辱到了極點。

清朝割地賠款的「盛況」,主要集中在鴉片戰爭之後,列強用大炮轟開了中華的國門,清朝打不贏就一個勁兒的培培賠。可是在清朝建國初期,它還是有一定戰鬥力的,那個時候它跟進犯的沙俄在東北幹了一仗,這仗打贏了,可清朝居然還割地給了沙俄,這讓人驚掉下巴的騷操作是怎麼回事呢?

自17世紀中葉以來,俄羅斯侵略軍越過外興安山脈,入侵中國黑龍江流域,燒毀村莊,濫殺當地百姓,搶劫穀物和水貂。入侵的俄軍佔領了黑龍江流域的主城——雅克薩,雅克薩位於黑龍江省漠河縣以東黑龍江北岸(今俄羅斯阿爾巴金諾),但在歷史上是中國東北邊疆古城。

清軍開始反擊俄羅斯軍隊的侵略,1685年6月,都統彭春率領清軍用「紅衣大炮」圍攻了雅克薩城達三天之久,把俄國軍隊留在了這個位於海峽的城市,迫使俄國督軍托爾布津投降。出乎意料的是,托爾布津在得知清軍撤離後,很快在8月份又佔領了雅克薩,並重建了雅克薩軍事堡壘。

於是,清軍進行了雅克薩的第二次戰役。1686年夏天,清軍出兵雅克薩,托爾布津很快被殺,但清軍受到了沙俄軍隊建造的軍事堡壘的阻礙,遲遲沒有攻下雅克薩。季節很快到了冬季,在零下40度的嚴寒中,清軍包圍了雅克薩10個月,沙俄軍隊才被迫投降。

雖然這場仗清朝最後打贏了,但是這場勝利卻並不能說明清軍有多麼強大,相反,我們能夠清晰地看到清軍在軍備上遠落後於戰敗的俄軍。

滿清由於之前被明朝火器打得懷疑人生,入關以後就非常忌憚火器,害怕「漢人憑此利器造反」,而把明朝當時處於世界先進水平的火器都銷毀了,連帶製造火器的圖紙也都一併燒毀了,並殺害了不少火器專家或者強迫他們下崗。

而雅克薩之戰的時候,沙俄已經用上了射程達300米的燧發槍了,清軍卻還在用著大刀長矛這些冷兵器,只配備了極少量的鳥槍。

清人所畫戰爭場景

那清軍是靠什麼贏得了雅克薩之戰的勝利呢?雖然清軍擁有的火槍寥寥無幾,但在第一次雅克薩之戰中,其數量可觀的火炮派上了用場,其中最有威力的當屬20門「紅衣大炮」,一舉炸毀了雅克薩的木製城牆和塔樓,炸死俄軍100餘人。當時雅克薩城裡只有3門炮,清軍猛烈的炮火幾乎令俄軍無力還擊。

而令人諷刺的是,這20門紅衣大炮,也是明朝末年的留存,紅衣大炮非常重,需要好幾個人才能搬動,所以滿清統治者當時就把這幾門大炮看管了起來,並沒有銷毀,沒想到就在這裡派上了用場,但是相關的製造圖紙以及技術人員全都沒有了,所以這樣的大炮也是壞一台少一台。

流傳下來的紅衣大炮文物

然而,在雅克薩第二次戰役中,沙俄軍隊將雅克薩城堡從木質結構改為土木混合結構。在沙俄軍隊升級防禦之後,被清軍視為勝利法寶的紅衣大炮已不再強大,無法幫助清軍輕鬆攻城,所以清軍只能採取圍城這樣的蠢辦法。

清軍最終以遠遠超過沙俄軍隊的數量贏得了勝利。當時,清廷為雅克薩戰役精心準備,建立了黑龍江海軍,並建造了500多艘戰艦和運輸船。雅克薩第一次戰役中清軍的總人數約為3000人,雅克薩的第二場戰鬥涉及相對較少的2100人。

沙俄人所畫雅克薩守城軍

相比之下,在雅克薩的第一場戰鬥中,俄羅斯軍隊只集結了450人,包括農民、商人和獵人。在第二次雅克薩戰爭中,俄羅斯軍隊加強了駐軍,但只有826人。

可以說,清軍憑藉其在數量上的絕對優勢和充足的戰爭物資,最終贏得了雅克薩戰役。

清朝在取得這場戰役的勝利後,於1689年和俄方在尼布楚進行談判,雙方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

尼布楚條約簽署場景(蠟像)

但令人震驚的是,在這個條約中,清朝將外興安嶺以北,從額爾古納河到貝加爾湖地區的8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全都劃歸給了沙俄。打了敗仗你割地賠款還還能想得通,但你打了勝仗你還割地?這就讓人懵逼了啊,莫非康熙這是你家祖傳的操作?

更痛心的是,俄國因烏克蘭捲入了與波蘭的戰爭,與當時強大的北歐國家瑞典的戰爭也迫在眉睫。在這樣的形勢下,清朝與俄國簽訂了這樣的邊界條約。

當時,歐洲列強的殖民擴張達到了中國的近鄰:西班牙佔領了菲律賓;荷蘭人控制了印度尼西亞,罷工者到達日本西南部;英國、法國和葡萄牙在印度和印支半島建立了許多殖民據點……

大約兩百年後,當歐洲列強的國力越來越強大時,他們看到清朝仍然如此落後,於是貪婪之心紛紛膨脹。1840年後,中國邊境狼煙四起,國門不斷被列強炮火轟開,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一敗塗地,17年後,大清王朝終於在風雨飄搖之中壽終正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海佑講史 的精彩文章:

TAG:海佑講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