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圖)—道德真源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圖)—道德真源

來源:道德真源《佳文賞析》欄目1344篇

造頌:薩迦班智達 譯頌: 索達吉堪布

摘自:《格言寶藏論釋》

編輯:東方陽熹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圖)—道德真源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

似成嗇者不喜財,施者似為貪圖財。

若施恐怕變窮故,慳者不願放布施,

若嗇必定變窮故,智者有財即布施。

慳吝的人永遠不會變成富翁,樂善好施的人也不會變成窮人,彷彿吝嗇的人不喜歡財富,而布施者倒象是在貪圖財產。如果害怕布施使自己變得貧窮,所以慳吝的人不願意發放布施。倘若慳吝必定會使人變得貧窮,以此原因,智者一有財產就會布施。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圖)—道德真源

世間的一切資具受用並非無因無緣而產生,今天富裕的人即是往昔修積布施的善果所致。此因與果的關係微妙難測,非凡夫分別念所能揣度,故遍知一切的量士夫——偉大的佛陀明確地告訴沉淪苦海的愚迷有情:「一切受用資具都是從布施中產生的。」對此金剛語我等末學勿庸置疑,況且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是不勝枚舉的。稍作觀察便會發現,慳吝的人對財物看得很緊,一針一線也不忍使之為他人佔有,而他們越是斤斤計較越是貧窮。相反,慷慨大方的施主樂於上供三寶,下施貧眾,而他的財富卻象夏天的雨水一樣不斷湧進。

佛陀時代,有一對夫婦因前世雙雙以一塊明鏡、一瓶凈水和一枚金錢供養僧眾的緣故,因此他二人出生時顯現了諸種異相:家中都生出自然井水,而且水中都生出諸寶,二人身體皆為金色,容貌儀錶光彩照人,殊妙無比。所布施的與所擁有的東西從來都具有對應性,贗品化為真品,微物放大億倍,當真應了名言:「失是為了得,奉獻是為了擁有。」

據《舊雜譬喻經》所載:從前有一個名叫「伊利沙」的慳吝之人,家中雖然富裕,但卻從來不給別人布施任何一點東西。一日,他躲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吃烤肉,天神看見他的舉動,就變成一隻狗繞著他轉來轉去地討食。伊利沙見狗心生厭煩說:「你若四腳朝天,騰空且停留在半空中,我就給你吃一點。」話剛說完,狗即按他所言做了。他大吃一驚,卻仍然捨不得與狗分食,於是眉頭一皺,計上心來說:「若你的兩個眼珠現在掉到地上,我才給你吃一點。」話音未落,狗的兩個眼珠「啪」的一聲掉到了地上。伊利沙高興極了,心想:這下狗眼已瞎,什麼也看不見了。他端起飯和肉,換了個地方,放放心心地大嚼了一頓。天神見他遠去,一下變成他的模樣,來到他家,一進門就吩咐守門人:「如果有人膽敢冒充我,一頓棒子把他趕出去。」然後進屋,下令把所有的財產都布施給窮人們。伊利沙吃飽喝足,摸摸肚子,滿意地往家趕。到了家門口,守門人一把將他擋住,不讓進。他發脾氣說:「混蛋!瞎了眼嗎?我是你們的老爺。」守門人惡狠狠地說:「怪不得老爺剛才吩咐,叫我把冒充他的人趕走,果真有人敢來冒充老爺。」說著一頓棍棒就把他趕走了。伊利沙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全部財產都被窮人們分完了,心裡一急,便瘋了,從此沿街乞討,潦度餘生。

從因果規律上講,慳者不富而施者不貧這兩者是稀奇的,一般人覺得無法理解,那就需要仔細思維佛說的教言。反方面講,似乎慳吝者並不喜歡財富,好施者反倒貪財一樣。慳者不正是貪財不施捨的嗎,為什麼又說他不喜歡財富呢?這是運用反襯的手法,深化慳吝的過患與布施的利益。作者的本意為:慳者不願布施,所以今生後世不會得到財富,已斷財富之緣故。明知此理仍然不去布施,難道不是不喜歡財富嗎?布施亦復如是,因施能得廣大的利益,所以好施者對他人廣施財物看起來就好象很貪財了。

慳吝的愚者不懂得布施的真意,以為財物布施後,自己會變窮,故說:「東西越多越好,給出一份就少一份,給完以後我吃什麼?穿什麼?」因此他們堅決不做布施。愚者有此顧慮,在所難免,因為他們沒有聞思佛菩薩的經論教典,無有取捨智慧實在可憐。智者了知依靠布施能得廣大福果,而慳吝不施終將受窮遭苦的道理,再加上修行空性的正見,不執著心和物,所以稍有財產便作布施。智者聽到布施者的聲音則心下大喜,布施後見受益者離苦得樂,則更為歡喜

相關資源:《格言寶藏論本頌》

慳者不會成富裕,施者不會成貧困(圖)—道德真源

道德真源

願您福慧具足,吉祥如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東方陽熹 的精彩文章:

TAG:東方陽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