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故事 > 張雨綺朱亞文人設崩塌背後,隱藏著這樣的真相

張雨綺朱亞文人設崩塌背後,隱藏著這樣的真相

回復【早安】送你一張專屬祝福卡片

文 |秦桑 · 主播 | 空空

來源 | 極物(id:ijiwulife)

這段時間,有一檔綜藝節目火了。

講述明星與經紀人之間故事的節目《我和我的經紀人》熱播,節目直面娛樂圈炒人設的現狀。

人設,即人物設定,多用來反映明星向公眾塑造的正面討喜形象,其目的多是為了包裝該明星,以獲得大眾的喜愛。

張雨綺在經歷了去年的「砍」老公後,經濟人團隊為她成功樹立了說離婚就離婚的獨立女性人設,結果沒幾個月她就和前夫閃複合,導致人設崩塌。

而朱亞文更是因為頻繁曬娃,導致前期的硬漢人設立不住,現在在大眾面前的形象模糊。

看完節目之後,很多網友大呼,娛樂圈明星果然都有人設,然後冷嘲熱諷,誰讓他們之前炒人設,現在崩塌也是活該。

一個人在別人面前表現的非真實的自己,歸根到底還是假的,崩塌也不稀奇。

可你知道嗎?人設並不僅存在於娛樂圈,它同時也存在於我們身上,存在於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績好的學生不能叛逆;

朋友圈的精緻人類不能曬路邊攤;

文藝女青年不能聽廣場舞神曲;

好女孩不該太有事業心,就該早日結婚生子......

我們被這些人設包裹著,越來越看不見真實的自己。

其實我們都有人設

記得之前看過一個紀錄片《面具之內》,影片採訪了各個族裔,各個年齡層的男性,詢問了他們關於「被要求活得像個男子漢」的真實看法。

在我們的文化中,似乎男人的人設只能是堅強。

這樣的人設要求他們,不應該訴苦,不應該流淚,不應該軟弱。

所以,生活中有很多男人,即便覺得自己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他們也會強迫自己不要掉半滴眼淚,不要訴說,假裝堅強。

而這樣活著,通常導致的後果是,很多人在採訪中都會提到一個詞:「孤獨」。

因為不能訴說,所以所有的情緒與無助都只能藏在心底,經常覺得自己就像是一座孤島。

他們在這個人設的籠罩下,孤單且壓抑地活著。

前段時間看《都挺好》,劇中幾乎每個人物編劇都做了戲劇化處理,只有蘇明哲讓我覺得分外真實,他的愛面子像極了我們身邊每一個喜歡充大的男人。

因為從小成績優異,所以他一直給自己樹立了一個人設:父母的驕傲,成功的知識分子。

所以即便自己失業,他也能提出接自己的父親來美國居住;

即便自己的財務狀況捉襟見肘,也要誇下海口自己一個人出錢為父親買房。

為了他事業有成的人設,他全然忘記了自己的所有的現實狀況,最後還企圖犧牲妻子女兒的生活質量來滿足自己的面子。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也是如此,我們總是為了維持自己在別人眼中的虛無縹緲的人設,用各種各樣的逞強與謊言將自己包裹起來。

我們告訴自己:

一個強大的男人,不能哭;

一個精緻的人,不應該吃路邊攤;

一個孝順的兒子,不應該拒絕父親的要求......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有人設。

被人設框住的我們

如果你注意觀察便不難發現,小時候,老師和家長最喜歡做的便是定義我們。

某某某是成績好的學生,所以他不會做壞事;某某某是調皮搗蛋的學生,所以他不會做好事。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漢恩曾經做過一個很有趣的實驗,他招募了8個健康的人來裝作病人,裝作莫名能聽到「轟」和「砰」等聲音,混進精神病院。

被診斷為狂躁抑鬱症進入醫院後,他們的一切行為都表現正常。

除了按照羅森漢恩的要求,用日記記錄平時的生活外,沒有任何異常,按理說很快就應該被診斷痊癒,出院才是。

可當這些假病人要求出院時,醫院卻因為先入為主的狂躁抑鬱症病人身份,拒絕讓他們出院,反而覺得他們寫日記進行記錄的行為是他們病情加重的表現。

你看,人設便是這樣的存在。

一旦存在,便印象深刻,讓每個被定義的人逃也逃不開,似乎只能被動乖乖被框住。

於是,我們慢慢地接受別人給我們的人設,不再追尋真實的自己,不再遵循自己的內心。

即便內心已潰不成軍,面上仍然要裝作堅強的樣子;

即便很想要嘗試一下從未嘗試過的事情,但面上仍然要裝出一點都不感興趣的樣子……

像極了小丑,真實的自己被掩藏在可笑的面具後,很少有人能夠看到。

而當我們一旦不按照人設去生活,旁人便會對我們指手畫腳,變本加厲地指責我們。

一向事事滿足父母的孝子如果有一天突然拒絕了父母的無理需求,人家會說他以前都是裝出來的,其實內心就是只白眼狼;

一向堅強的人,突然有一天綳不住了,選擇了逃避,人家會說他簡直是軟弱至極;

一向在辦公室以任勞任怨聞名的人,某天突然拒絕了領導的無理要求,甚至會被指責墮落……

人設的存在,就像一個釘子,將我們釘在原地,動彈不得。

跳出人設,過不受限的人生

我曾經問過身邊幾個朋友這個問題:為什麼那麼在乎自己的人設?

他們的回答幾乎清一色地指向了同一點,因為在乎別人的看法。

因為在乎別人的看法,所以希望別人眼中的自己是優秀的,是美好的,所以總是下意識去滿足別人對我們的定義,卻忽略了自己的生活。

可是滿足了別人,噁心了自己,真的是值得的嗎?

想起之前看《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主人公松子小時候想要得到父親的關注和表揚,所以把自己的人設定義成一個靠做鬼臉討父親開心的小丑;

結果戴上了鬼臉的「面具」,便一輩子都摘不下來了。

可憐的松子,一生都在做「鬼臉」來取悅和迎合別人,最終度過了凄慘的一生。

對很多人來說,樹立人設只是取悅和迎合別人的第一步。

漸漸地,我們會活在別人的眼裡嘴裡,很難再看見自己。

太宰治曾在書中這樣寫道:

我裝作老成,人人就傳言我老成。

我假裝是個懶漢,人人就謠傳我是懶惰蟲。

我假裝不會寫小說,人們就謠傳我不會寫。

我偽裝成騙子,人們就說我是個騙子。

我充闊,人人以為我是闊佬。

我故作冷淡,人人說我是個無情的傢伙。

然而,當我真的痛苦萬分,不停呻吟時,人人卻認為我在無病呻吟。

你看,除了那些愛我們的人,我們對別人而言不過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苦悶生活的調劑,他們只是想看到他們想要看到的東西而已。

很喜歡復旦教授陳果說的一段話:

「這個世界上,總有人喜歡你,總有人不喜歡你;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 的精彩文章:

TAG: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