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台灣發現康熙手諭,思想十分超前,學者:300年後的版本更宏大

台灣發現康熙手諭,思想十分超前,學者:300年後的版本更宏大

在清朝,從康熙到乾隆時代,「木蘭圍獵」這個詞經常出現在史書中。據不完全統計,康熙到嘉慶四朝,清朝皇帝一共進行過105次木蘭圍獵,其中,康熙次數最多,多達48次。而木蘭獵場,恰恰是康熙建立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台灣發現一道康熙手諭,康熙關於木蘭獵場制定了特殊規定,思想十分超前。

康熙親政後,清朝看似強盛,其實也面臨諸多問題。其中首當其衝要解決的,就是清軍入關之後,已經不如當年在關外英勇善戰善戰,很多八旗子弟安逸慣了,甚至連騎射都十分生疏。清朝崇尚冷兵器,康熙很清醒地知道,如果這樣下去,八旗子弟剽悍英勇的一面,將會逐漸消失殆盡。康熙十六年,24歲的康熙帝首次到塞外狩獵,對祖先們縱馬射獵的生活頗為嚮往。所以,在幾經考察之後,康熙決定選一塊地方,作為皇家獵場,專門鍛煉八旗子弟。

4年後,康熙第二次出塞,在路過喀喇沁草原時,止不住策馬狂奔,手持馬鞭指著這片草原激動地說:朕打算以喀喇沁、敖漢、翁牛特諸旗的這片草原和樹林為皇家獵場。於是,立即著手建設,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皇家獵苑,取名木蘭獵場。木蘭獵場位於內蒙古草原,佔地約一萬多平方公里,相當於4000多個圓明園大小,起初只有30多個圍,後來發展為72個圍。

關於木蘭獵場籌建的細節,史書並無記載,只知道康熙對它非常重視,每年都至少去一到兩次,每次不僅有王公大臣參加,還有皇子皇孫、蒙古各部、甚至朝鮮等藩國也會派重臣前來觀禮,場面非常恢弘。

上世紀八十年代,曾經在台灣故宮博物院工作的一位學者,在一份收藏家手中發現一份康熙手諭,正是康熙給當時負責木蘭獵場官員的手諭。這份手諭很長,但核心的三點,是這樣的:

第一,獵場作為皇家最高規格的獵場,沒有皇帝的允許,是不允許對外開放的。哪怕是王公大臣,都不能擅自進入打獵。沒有聖旨,不得出入獵場圍獵,不得砍伐樹木,不得破壞草原。

第二,木蘭獵場起初規劃30多個圍,即使是皇帝狩獵,一次也只能開放不超過十個圍,而其他圍則休養生息。這樣能保證獵物不被趕盡殺絕,可以到的「可持續發展」

第三,康熙規定,為了保證動物和草木的繁衍,春天不做大規模狩獵活動。以鹿為例,如果狩獵時遇到母鹿和幼鹿的,一律放生。這還不夠,每個圍,在不同的方向,還要留下一到兩個缺口,讓力量弱小的獵物有逃生的機會。因為鹿沒了,其他食肉動物(狼、虎、豹等)也就沒有了。康熙的原話是「允其存生繁衍,收兵罷圍」。

這三點,第一點是保護生態不被破壞,第二點是可持續發展,第三點是確保生態平衡。有學者仔細分析了康熙的這道手諭,認為設立木蘭獵場雖然是為了鍛煉八旗士兵,更是為了讓滿洲人不忘本。康熙的思想十分超前,能夠將打獵的境界提高到保護生態平衡角度,足見康熙真的很偉大。更有學者認為,300多年後,社會主義提出「科學發展觀」,這個版本上升到整個生態,不再局限於木蘭獵場,所以,300年後的版本更加宏大。對此,您怎麼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史通今 的精彩文章:

TAG:博史通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