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此畫是黃公望在元至正七年(公元1347)七十九歲歸富春時為無用禪師作,三年而成。

以水墨描寫富春江兩岸初秋景色,在筆法上取法董源、巨然,但又更簡約利落,自出新意,是黃公望水墨山水之巨作。作品濃縮了畫家畢生追求,堪稱中國文人山水畫的典範,並對後世畫壇產生了深遠影響。

圖畫浙江富春山兩岸初秋景色。畫面上坡陀起伏、林木森秀, 其間有村落、亭台、漁舟、小橋, 並寫平沙及溪山深處的飛泉。展披畫卷, 景隨人遷, 人隨景移。筆墨蒼簡清潤。歷代凡見此畫者, 無不嘆為觀止。明代董其昌說:「展之得三丈許, 應接不暇。」清代張庚說:「富春山卷, 其神韻超逸, 體備眾法, 脫化渾融, 不落畦徑。」惲南田說:「所作平沙, 禿鋒為之, 極蒼莽之致」。明清許多文人畫家多以此圖得到啟示, 其臨本有10餘本之多。

《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元至正七年(公元1348年),黃公望開始創作這卷山水畫名作,歷時多年方始告竣。它以長卷的形式,描繪了富春江兩岸初秋的秀麗景色,峰巒疊翠,松石挺秀,雲山煙樹,沙汀村舍,布局疏密有致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古代名畫欣賞-元.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從畫上題跋看。此畫最初是為無用禪師所作。一百多年後的明成化年間,為著名畫家沈周所得。至明萬曆年間,又歸大書畫家董其昌所有。但不久就轉手為宜興吳之矩所藏。吳又傳給其子吳洪裕。吳洪裕特意在家中建富春軒藏之。吳洪裕愛此畫若寶,臨終之際,竟想仿唐太宗以《蘭亭序》殉葬之例,囑人將此畫投入火中,焚以為殉。幸得其侄子吳子文眼明手快,以另一卷畫易之,將《富春山居圖》從火中搶出,才免遭「火殉」。但畫的前段已燒去寸許,從此分為長短兩段。畫的後段(長段)從吳家流散後,曾歷多人收藏,於清乾隆十一年流人清宮。有意思的是,號稱風雅的乾隆皇帝居然不識寶,認定它是贗品,而對另一卷他人臨摹的《富春山居圖》大加賞讚,又是題跋又是鈐印。但也幸而如此,那捲真跡倒藉此得以「全壁」,後在解放前夕運往台灣,歸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

畫的前段(短段)名為「剩山圖」,最後到了畫家吳湖帆的手裡。當時在浙博供職的沙孟海得此消息,心情頗不平靜。他想,這件國寶在民間輾轉流傳,因受條件限制,保存不易,只有國家收藏,才是萬全之策。於是數次去上海與吳湖帆商洽。曉以大義。吳得此名畫,本無意轉讓。但沙先生並不灰心,仍不斷往來滬杭之間,又請出錢鏡塘、謝椎柳等名家從中周旋。吳湖帆被沙老的至誠之心感動,終於同意割愛。

此圖描繪了富春江一代的秋初景色。以水墨淺絳為主,景色平靜、淡泊。吸收董巨披麻皴而更加簡括,顯示出較深的筆墨功力。堪稱古代山水畫中的巨作。對後代畫家具有深刻的啟發和影響。

富春山色,隔岸遠觀,輪廓平滑,毫無崢嶸之態,待上山近看,方知山頭多有嶙峋大石,只是全被樹木遮蔽,遠觀根本看不出來。黃氏晚年自號「一峰道人」,當與他居處附近的山色有關。我得緣親訪其富春居所後的「一座山峰」,果然在林木掩映的山上,有許多嶙峋怪石微露頭角,傲然挺立。證之畫卷,可謂得以傳畫家之神。

由是可知,山水畫到黃子久,在結構上,要把遠觀與近玩的山水經驗合而為一,並以隨機應變的方式,即興呈現;在筆法上,要把個人畫法與古人畫法合而為一,展現文化歷史感;在墨法上,則要層次繁、呼應多,達到品位深厚、滋潤豐富的境地。

在中國墨彩畫「抒情山水」的傳統中,《富春山居圖》可謂上承王維、董源、「二米」與趙孟頫的藝術探索,下開王蒙、倪瓚、陳淳、徐渭、董其昌、王原祁、八大、石濤……直至黃賓虹、余承堯的筆墨道路,承先啟後,是一件轉折點式的偉大抒情山水傑作,這第一件「即興修改補充呼應式」的山水畫,值得大家繼續關注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TH繪鑫 的精彩文章:

TAG:TH繪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