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生本該平凡嗎?

莊子為何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人生本該平凡嗎?

如果說孔子是春日裡播種仁智禮義的綠色,老子是夏日裡狂熱思辨的彩色,那麼莊子就是冬日世界裡最純真的白色。當然,這種白和雪的白截然不同,雪能包裹世界、改變世界的本貌,而它則只適應世界、與所有色澤都可融為一體:所謂自然無為。莊子的名著《道德經》亦是如此,法則滿身都散發著哲學的浪漫,不爭卻影響了後世千千萬萬。

李白渴望化身莊子筆下的神鳥,吟出「大鵬一日隨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白居易讀完莊子後無限迷惘,吟出「為尋莊子知歸處,認得無何是本鄉」;黃庭堅感慨於莊子特有的孤獨,吟出「逍遙同我誰,歲暮於吾子」。

不少詩詞作者都將莊子奉為終生偶像,莊子那自由馳騁、無所依賴的貴族氣質,不斷激勵著後世向烏托邦摸索前進,不屈不撓,披荊斬棘。但是莊子也在《逍遙遊》里寫下了不少耐人尋味的話,或者應該稱之為難以理解更為恰當。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這句話是名篇《逍遙遊》的結尾段落,前面幾句是說:倘若能順應天地的本性,駕馭六氣的變化,遨遊於無窮之境,他還需要憑藉什麼外部因素呢?

緊接著,莊子一連拋出三個排比:「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該怎樣來理解它們呢?難道說若想成為至人、神人、聖人等完美者,就必須放棄一切,忘記自我,扔掉功利,乃至成為無名之輩嗎?

非也。若想接近莊子,我們首先要理解三種人的真正含義。至人,是指道德修養達到宗師級別的人,俗稱完人;神人,是指精神世界完全獨立的人,不需要依賴外界與外物;聖人,是指思想境界臻於完美的人,任何世俗的鎚子都敲不破他的思想壁壘。

而三個「無」字,也不是「沒有」之意,而在這裡作為動詞來講,是「不去有」的意思。那麼這十二個字解釋起來就是這樣的:至人可以不分物我、達到忘我的境界,神人不會去追求功利,聖人不會去追求名利。

看起來,莊子貌似在將一個人導向平凡,絕對的平凡,以至隱隱於世界卻不被世界所察覺。實際上,這三種尋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都是為「逍遙遊」而服務的。何謂「逍遙」?簡單來說,就是絕對的自由,沒有任何約束條件。

人生存於世界,必然有所對立、有所依存,所以理論上講,絕對自由是不存在的。但是莊子為了追求極致,不得不否定了現實,否定了人類的特殊性,而把精神的自由作為追求的主體。

毫無疑問,這種避世思想是極端的,是不能成功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根源就在於奉獻,說改變世界有些大了,但改變小範圍內的事物還是比較容易的,但倘若你不去建功立業,不去奮勇拼搏,又靠什麼資本來擰緊世界的螺絲釘?

人類來自哪裡,仍是個未解之謎,但絕對不會來自虛空,也不會終於虛空。莊子的話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或許並不適用你我,我們應該學習李白的精神,雖然對莊子無限崇拜,但依舊不喪失對生活的信心,而是吹響號角,「長生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解憂歷史 的精彩文章:

悟空闖南天門時,遇到一位不可能遇見的守將,原著出現了失誤?

TAG:解憂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