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前天,在微博上看到一則扎心的泰國短視頻,心裡忍不住難過:無法給孩子好生活的父母,難道就沒有價值嗎?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一位坐過牢的父親,到處應聘卻沒有單位願意錄用,選擇了摩托司機這個行業,每天風雨無阻。但是,他擔心孩子會想「為什麼爸爸在做那麼低階的工作」,也常常因為孩子肚子餓沒東西吃,每晚難以入眠,一個大男人,甚至以淚洗臉。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一位天生有腿疾的母親,收入很低,怕孩子覺得母親跟別人不一樣是件丟臉的事,心裡覺得是她害兒子過得那麼辛苦,恨自己不能給兒子和別人一樣的生活。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一位靠做手工維持生計的媽媽,做一個褲扣只能賺1.5泰銖。家裡的大孩子必須半工半讀,另外一個在學校住宿的孩子有時候連續幾天都沒有生活費。這位媽媽覺得很抱歉,她說,如果孩子生在別人家,生活應該會比較好過些。

為了讓孩子過上更好的生活,三位父母工作得如此艱辛,還是沒有辦法給孩子好生活,甚至萌生了「孩子生在別人家會更好」的想法。這份對孩子滿滿的愛溢出屏幕,讓人感動。但他們深深的愧疚又讓人難過,讓人心酸,也讓人反思。

作為父母,到底,有什麼價值?

當被問及這個問題,視頻中的三位父母都選擇了沉默。價值嗎?做得這麼差勁,怎麼好意思說自己有什麼價值。

難道不能給孩子好生活的父母就不是好父母?無法給孩子創設好條件的父母就沒有價值?

如果命運不濟,條件困苦,沒有辦法滿足孩子的需求,父母就覺得自己毫無價值,那麼,這樣辛苦謀生、為家庭付出一切的父母,是否也不配談幸福?

當然不是。

那個視頻的結尾,孩子們給了父母最好的答案:

摩托司機的女兒說:爸爸是一個很棒的人。他很辛苦,只為了賺更多的錢照顧我們。我希望他可以照顧好自己,就像照顧我們一樣。

媽媽就算天生有腿疾,兒子絲毫不覺得丟臉:我不覺得媽媽跟別人不一樣就會怎樣,就算嘲笑,也是別人的事,跟我沒有關係。我知道她很累,但她從來沒有抱怨過,一句也沒有。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沒有生活費上學的女孩臉上沒有半點怨懟:我不希望媽媽覺得我生在別家會更好,雖然她沒有什麼錢,但是給了我滿滿的愛,在我眼裡,媽媽是世界上最厲害的人,能當媽媽的女兒很幸福。我認為我什麼都不缺,只缺看到媽媽可以過得幸福快樂。

視頻里的父母,都哭了。

前一刻,他們因為內疚而哭泣,這一刻,他們因為幸福而落淚。

雖然沒有給孩子優越的生活條件,但那又怎樣呢,他們的努力,孩子看到了。他們的愛,孩子感知到了。

父母不必為生活的窘迫而內疚自責,更不必為了孩子的生活而給自己超負荷的工作。

父母的幸福快樂,就是孩子的幸福快樂。

父母的愛,就是之於孩子最大的財富,最高的價值。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命運有那麼多無奈,我們無從選擇。不是所有孩子生來就含著金鑰匙,不是所有父母都敢拍著胸脯說我可以給孩子一切想要的東西。

同事老劉是一位單身爸爸,40幾歲,自己帶著一個讀初中的女兒,每天的安排滿滿當當,買菜、做飯之餘,還要完成自己繁忙的工作。

老劉辛苦嗎?肯定辛苦,他的女兒會想媽媽嗎?會怨自己和別人不一樣嗎?肯定會。

大家擔心,老劉會不會越來越老,她的女兒正是青春期,會不會叛逆難管?

後來,一次去老劉家的聚餐,大家才發現,這種擔心完全多餘。

我們以為單親家庭的孩子,可能十分膽小內向,或者十分桀驁不馴,可老劉的女兒不是。自信,大方,有禮貌,這個可愛女孩兒跟我們想像中的形象大相徑庭。

我們這些家有熊孩子的父母紛紛向老劉取經。老劉笑笑說,很簡單,就是陪伴。

可是工作那麼忙,怎麼陪伴啊?

原來,老劉的陪伴都在每天的早晨。每天早晨6點40分,她就陪著女兒去上學。他和女兒一人一輛共享單車,邊騎車邊聊天,除了天氣惡劣,這個習慣從未間斷。

他說,工作再忙,也要給女兒有質量的陪伴,早晨的這20分鐘車程,是他們父女倆一天里最有趣的時光,他了解了日漸長大的女兒日新月異的想法,看到了女兒的成長,解答了女兒很多疑惑,也讓女兒感受到就算沒有了媽媽,這個家依然充滿愛的陪伴。

而每天那麼忙的老劉,生活積極樂觀,工作也努力上進,他說,自己必須好好地過,才能讓女兒心無旁騖地學習。

家庭情況特殊又怎樣?愛才是改變一切的動力。老劉用愛的陪伴,給了孩子快樂的生活。

相反,在優越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的孩子,並不一定快樂。

我的一位學生,曾跟我抱怨父母感情不合對她最大的傷害,就是那句「我們就是為了你才沒有離婚,我們這麼愛你,你一定要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

實際上,我的這位學生,根本無法好好學習。家裡每天冷冷清清,爸爸經常應酬到很晚才回家,媽媽為了逃離家庭申請常年在外地出差。而這個孩子,每個月有用不完的零花錢,也根本不用擔心以後考上昂貴的本科院校需要交以萬計算的學費。

可是,那又怎樣呢。她根本無法開心地生活,也無法靜下心來學習。而她的父母所謂的愛,就是金錢和物質的提供,和偶爾言語上的鼓勵。

孩子真正渴求的愛,是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心疼,是設身處地的關懷。愛的陪伴,是一個家庭里最寶貴的財富。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雨果曾說:「生命中至高無上的快樂,就是我們有了被愛的把握。」

這種被愛的快樂,可以救孩子於水火,可以給孩子前進的能量,可以給孩子療傷的港灣。

有些愛的細節,很小,卻讓孩子一生難忘。

一位知乎網友曾說,自己剛念大學的時候,因為一貫的粗心大意,不到一個月,電腦在車站被人順走了。她的媽媽知道後哭了,不是心疼電腦,是心疼兒子,怕兒子丟了電腦難過。

原本以為要面對逃不過的責罵,結果卻是媽媽滿滿的心疼。這位網友說,就是這樣簡單的一句話,讓他往後的生活里,從未丟失愛和勇氣。

想起剛工作那年,我和交往3年的男友分手。我收拾好心情打電話回家交代了事情,讓父母不要擔心。沒想到,媽媽第二天坐了最早一班客車,帶了各種我愛吃的食物來宿舍看我,在家裡最為沉默寡言的爸爸,當天晚上打電話給我,說怕我心情不好睡不著,要陪我聊聊天。

之後,我很快恢復了過來,充滿鬥志地投入工作。我知道,是爸爸媽媽的愛,賦予我這股神奇的力量,把我從分手的漩渦里拉了出來。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很多人以為,父母愛孩子,就是給孩子一切。

也常聽一句話:父母愛子女,則為之計深遠。只是很多人誤解了「計深遠」的含義,以為只有為孩子鋪好未來的人生路,提供更多的條件和更優越的成長的環境,才能叫「計深遠」。

當然,這樣的計深遠,誰不要?

只是,世界上80%的財富集中在20%的人手中,又有多少父母能夠輕輕鬆鬆為孩子鋪就一條完美人生路?

現實情況是,更多的孩子長大後,需要面對沒有父母陪伴,只能自己獨闖的人生旅途。

「計深遠」,根本不是為孩子提供一應俱全的行囊,也不是一帆風順的前景,這樣的「計深遠」只會誕生更多的李天一,產生更多「我爸是李剛」的鬧劇。

真正的計深遠,是賦予孩子一種能力,一種讓孩子在往後的人生風雨中,與風雨抗衡、支撐自己的能力。

這種能力,從何而來?

再看看文章開頭的視頻,三個家庭的孩子,從父母那裡得到了什麼?

當摩托司機爸爸每天風雨無阻出門掙錢時,他的孩子,懂得了什麼是奮鬥。

當身障母親不放棄生活笑對所有人,她的孩子,懂得了什麼叫忍耐。

當做手工的媽媽不辭辛勞製作一個一個褲扣,她的孩子,懂得了什麼叫堅持。

愛,不僅是父母發自內心對孩子的心疼和幫助,還有他們身上品質閃光點對孩子的感染和照拂。

我們給孩子愛,不僅給了他們生活所需的物質,還給了他們生活的能力和勇氣。這樣的愛,價值連城,任何物質都不能與之匹敵。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泰國扎心短視頻:孩子,你生在別人家會更好

孩子藉由我們而來,養育孩子只是我們人生的一部分,父母也只是我們的一種身份。

我們賦予孩子愛的價值,也不要忘記對自己好一些,並讓自己不斷地增值。

用摩托載客的年輕爸爸,可以好好工作,努力掙錢,閑暇時看看書增長見識,甚至考取某些行業證書,用知識改變自己的命運。

天生有腿疾的媽媽,大可樂觀一點,工作收入雖低,但真誠的笑臉會積攢好人緣,也可以試試發現自己的特長,說不定可以做點小生意,改善自己的家庭境況。

做手工的媽媽,和孩子一起成長起來吧,女兒們在努力讀書,媽媽可以努力增進手藝。有一天,您做的可能不是褲扣,而是褲子。你的收入不再是1.5泰銖,而是1.5美元。

能為人父母,是一種榮耀,也是一種責任,同時也是一種挑戰,一種激勵。

所謂父母子女一場,不過是肩並肩成長。我們在努力讓孩子成長的同時,可別讓自己停滯不前。

紀伯倫在他的小詩《我的孩子》中說:

你是生命之弓

孩子是生命之矢

是的,我們肩負了放飛孩子的使命,作為生命之弓,則更該強大有力。

也只有如此,我們的愛才更博大而沉穩,我們放飛的那支箭,才能飛向更遠的未來。

有書君語:一直倡導終生學習的有書君今天給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讀的52本高分暢銷好書,免費領取。從認知思維、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維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計劃。

活動參與方式:私信回復「福利」或點擊閱讀原文即可免費領取。限時福利,先到先得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書共讀 的精彩文章:

趙麗穎被爆產後抑鬱:「對不起,我儘力了」
老話兒10句:凳不離三,門不離五,床不離七,桌不離九

TAG:有書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