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月經不調應分型診治,中醫治療方劑要辨證選擇

月經不調應分型診治,中醫治療方劑要辨證選擇

月經不調是指月經周期,持續時間,月經色、量、質發生異常的一系列癥狀的總稱,主要包括月經先期、後期、先後無定期,月經過多、過少,經期延長、崩漏等。用中醫辨證治療,療效不錯。

月經不調應分型診治,中醫治療方劑要辨證選擇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月經過多

月經量明顯增多,而周期正常者稱「月經過多」,一般月經以30-80毫升為適宜,超過100毫升者為月經過多。此類女性,又應分以下三種具體情況對症治療。

氣虛者:月經量多,色淡紅,質清晰;神疲肢倦,氣短懶言,小腹墜脹,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弱。方葯:人蔘、白朮、升麻、地骨皮各10克,黃芪、海螵蛸、續斷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血熱者:月經量多,色鮮紅或深紅,質粘稠,或有小血塊;伴口渴心煩,尿黃便結,舌紅,苔黃,脈滑數。方葯:生地黃、熟地黃、黃芩、白芍、山藥、續斷各15克,黃柏、地榆、茜草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血瘀者:月經量多,色紫黯,或有血塊;伴腹痛,舌紫黯或有瘀點,脈澀。方葯:桃仁、紅花、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五靈脂各10克,蒲黃、麥冬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月經過少

月經量少,或點滴即凈,行經時間短,一般1-2天,月經量少於20毫升者。此類女性,要細細分辨以下四種情況,因人而異選取不同方劑進行治療。

腎虛者:經量少,色黯,質稀;伴腰膝酸軟、頭暈耳鳴、足跟痛,或小腹冷,或夜尿多,舌淡,脈沉弱或沉遲。方葯:菟絲子、杜仲、山茱萸、當歸、熟地黃各10克,山藥、續斷、枸杞各15克,茯苓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血瘀者:經量少,色紫黯,有血塊;伴小腹脹痛,舌紫黯,或有瘀斑、瘀點,脈沉弦或沉澀。方葯:桃仁、 紅花、當歸、熟地黃、白芍、川芎、三七、澤瀉、香附、木香、雞血藤各10克,淮山、丹參各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痰濕者:經量少,色淡紅,質粘膩如痰;形體肥胖,胸悶嘔惡,或痰多粘膩,舌淡,苔白膩,脈滑。方葯:茯苓、法半夏、陳皮、蒼朮、香附、膽南星、枳殼、生薑、神曲、川牛膝各10克,當歸15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血虛者:經量少,或點滴即凈,色淡,質稀;伴頭暈眼花、心悸氣短,或伴小腹空墜,面色萎黃,舌淡紅,脈細。方葯:人蔘、山藥、黃芪、茯苓、川芎、白芍、熟地黃、枸杞、神曲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經期不定

月經周期提前或延後,具體天數不定,連續3個周期以上者,可認為是經期不定。具體宜分清兩種情況施治。

◇肝鬱者 經期先後不定,經量或多或少,煩躁易怒,色黯紅或紫紅,或有血塊,或經行不暢;伴乳房、下腹脹痛,脘悶不舒,時嘆息,噯氣食少,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方葯:柴胡、白朮、茯苓、當歸、白芍、鬱金、丹參各10克,路路通15克,薄荷、甘草各6克,水煎服,每日1劑。

◇腎虛者 經期先後不定,經量少,色淡黯,質清;伴腰骶酸痛,頭暈耳鳴,舌淡苔白,脈細弱。方葯:當歸、玄參、女貞子、合歡皮、山萸肉、枸杞、杜仲、續斷、白芍各10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劑。

(湖南省中醫藥研究院附屬醫院婦科主任醫師-徐傑)

【我們只提供經專業記者編輯采編的靠譜內容,恭請您在此訂閱,或移步關注大眾衛生報微信公眾號「dzws001」,獲取更多實用健康衛生資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眾衛生報 的精彩文章:

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的簡單養生經:有追求、睡得好、心性淡泊

TAG:大眾衛生報 |